(一)焦虑的含义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可分为三类:第一,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是由客观上对自尊心的威胁引起的。例如:孩子面临升学、就业前的考试,渴望获得成人或社会认可的地位所产生的焦虑。第二,神经过敏性焦虑,即不仅对特殊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反应,而且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第三,道德性焦虑,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与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家对焦虑发生的原因论说不一:心理分析学派认为是潜意识之间的冲突引起的;认知学派则认为是知觉、态度与信念的冲突引起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是由达到自我实现时发生的思想冲突引起的。焦虑与学习的关系密切,高焦虑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高焦虑与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相结合则抵制学习。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一般能力水平者的学习。
(二)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心理学认为,心理紧张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紧张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成绩。适度的心理紧张,对考试有种激励作用,并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但过度的考试紧张则导致考试焦虑,影响考场表现,并波及身心健康。
2008年,国家心理健康机构——中欧国际研究表明,61%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其中26%为严重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严重影响考生的成绩,尤其是数学和语言科目。女生患严重考试焦虑的数量是男生的2倍。中欧国际心理健康机构认为,在中学生之中存在的考试焦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临到考试之前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学习焦虑,而一到考试之前表现则更为强烈。两者都是由考试这一紧张情境直接触发的,但前者的学习成绩有好也有差,后者则基本上是因为成绩一贯不是很好,缺乏信心所导致。存有上述两种焦虑的学生应该对焦虑本身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焦虑是人或动物对紧张情境的一种自然反应。不管是哪种焦虑,心理研究的结果早已证明,适度的焦虑对于考试而言是最能发挥自己的水平的。一点不焦虑的同学反而容易“大意失荆州”,而过度焦虑的同学则会对自己水平的发挥形成一种抑制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