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今年12岁,我们工作特别忙,他从小由老人带大,当然得到的关心和呵护比较多。但是,尽管我们大家这么爱他,然而他只喜欢看电视、玩电脑和他养的一只小狗,对家长从没有关心体谅,经常顶嘴,不高兴就发脾气。很懒惰,学习都要别人催促,成绩一般,包括个人卫生都要别人监督去做。我们看不出他除了爱玩还能爱什么,很担心他这样将来怎么办?
一位家长
许多家长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困扰,今天我们是不是只抓学习就足够了呢?是不是我们爱孩子他们也会同样爱别人呢?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在北京动物园,某著名大学的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震惊: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解释自己的动机时说:“我想试试狗熊的嗅觉反应!看它会识别吗?”而他根本想不到自己的好奇心是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当狗熊痛苦地嚎叫时他还冷漠地看了一分钟走开,并且事后对警察说自己有种满足感。
有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设计了十分完美而严格的蓝图:从3岁就开始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英语、音乐、绘画等,还有许多待人接物的礼节,凡是有知识性的电视节目才能看,这些学习任务让孩子很少有时间出去玩。孩子在班上没有朋友,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是谁也不选她当班干部,因为她不会和小朋友玩,为此这个孩子非常痛苦。
有位著名的数学家在和邻里的相处中,轮到他家值日打扫公共卫生,他就在外面挂个牌子:“不准乱扔东西!”如果轮到别人家值日,别人没挂牌子,他就把垃圾扔在门口。他认为:因为我明确提示你了,所以你不能乱扔,没人扔,地就不脏,我就可以不扫,而你没有说,又是你家值日,所以我可以扔,你也应该扫。从逻辑上很严谨、科学,但是没有道德心,无人味。
我们今天在教育孩子的众多课程中缺少了重要的一课:爱和责任心的教育。这门课应该包括:为别人付出、体谅和考虑他人的需要,不能妨碍他人的权利,更不要造成他人的痛苦,帮助别人、欣赏别人,会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爱,了解自己应该为他人做什么、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使他人幸福的同时给自己带来价值(精神的和物质的)、了解他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和国家的需要以指导自己该怎么做、法规的教育等等。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里有许多误区:
是不是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有出息呢?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孩子,经常会听到家长们夸耀:谁的孩子考上什么名牌大学了,谁在学校学习可好了,都不用家长操心,令他人万分羡慕。学习优秀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无条件的重视和表扬:当选三好学生、参加夏令营、不用干任何家务、违反纪律也没关系、被当作同龄人的榜样、成为家庭和班级的中心。但是现在已经有老师发现那些名列前茅的好孩子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成功,倒是十名以外的孩子成功的更多一些。也有许多用人单位发现,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好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会交往、不会工作、不会生活、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是个废人。而且已有多位高考状元在工作后由于不适应而精神分裂。
是不是学习时间越多越好呢?家长和老师认为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才是正确的,学习成绩至上,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关心和帮助他人都不重要。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家长完全包办代替等等。其实,生活的能力不是从书本中学习来的,而是从生活中体验来的。例如做家务劳动,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责任心和自信心,通过劳动孩子才会体谅家长的不容易。在生活中尝受过挫折和痛苦的人才会体会别人的痛苦。如果让这个大学生用两年的时间打扫动物园和护理受伤的动物,他一定会关心动物。所以,许多名牌大学里的优秀生们,生活中一帆风顺,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缺乏应有的意识和反省,因为从来都是被纵容的而没有被约束,就没有机会学习如何约束自己遵守公共道德。
是不是对孩子越严厉越好呢?家长总觉得如果对孩子管得不严,孩子就会学坏。孩子是否做坏事取决于他的价值观,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讲大道理或给他现成答案,并且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没有机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不会自制,只能是受他人管制,那么一旦有机会,他就做出格的事,因为他自己并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而家长又不能永远跟在孩子身边。所以,家长管得越严,孩子越是幼稚。
是不是越是性格内向、乖、老实的孩子越好呢?老师和家长都喜欢这样表面很少惹事的孩子,好管理,其实性格内向的孩子容易孤僻、敏感、固执、心胸狭隘、虚荣心强等,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沟通,别人就缺乏机会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来帮助他,他们也没有机会来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孩子比性格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是不是穷人家不应过早地让孩子吃苦?过去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现在的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意让孩子受委屈,有些父母都下岗的孩子吃穿都是最好的。有位母亲身患癌症,父亲工资也不高,她带着孩子经常拣废品卖,结果孩子学习还特别好,后来爷爷奶奶受不了了,把孩子接过去,好吃好喝地养着,孩子却很快地学会讲究吃穿、贪玩,厌恶学习。父母这么关心孩子,但这样的孩子一点都不知道体谅父母。所以,让孩子吃些苦反而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要有一方家长管理就够了吗?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对其身心成长至关重要。据研究,离婚后儿子跟父亲、女儿跟母亲一起成长比跟异性家长一起成长要好。儿子应该更多地模仿父亲的行为,而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体现了父亲的责任心,父亲不关爱孩子、不与孩子在一起生活,儿子会有情感和性格障碍,学不到责任心。
父母离婚时的争吵要不要让孩子参与?家长的委屈无处倾诉时就对孩子讲对方的种种不好,说你爸爸(妈妈)不要我们了。孩子一是困惑,二是仇恨,三是感到被抛弃,孩子压抑的情感上的愤怒无处宣泄时就会虐待动物,越是内向软弱的人,越会欺负更弱的人或物,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在生活中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却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那就要注意不能误入歧途,没让孩子得到幸福反而让孩子更加痛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