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活动的道德意义
教学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延续人的生命。因此,教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在其教学理念上、方式手段上、程序途径上应该是合乎道德的,至少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教学活动能够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和境界,反映教师的良好的素质。
(一)教学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强烈的伦理追求和敏感的道德体验。他们热切希望课堂能洋溢清新的空气,学校能充满创造的活力,教师是可亲可敬的师长,学习能为他们自由发展插上翅膀。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回应学生的伦理期待,在教学相长中和学生共同进行智慧与情感、人格与意志的激荡共振,完成铸造新人的教学理想。
(二)对待教学的态度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有三方面内容,即以传道为主旨,授业为效果,解惑为手段。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造就有用的人才。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严谨治学,善于钻研,勤于进取,学识渊博,热忱教学,精心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若治学马虎,不思进取,不肯钻研,不学无术,教学敷衍,玩忽职守,必然误人子弟,损害教育事业。因此,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问题。
在中外教育史上,人们总是把教师对待教学劳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态度看成是教师专业道德的重要问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15]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对教师的知识素质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三)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展现
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曾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他认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本“教育护照”或“证书”,即三个方面的造诣和素质准备: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还有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的。对教师而言,学术性的素质就是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性的素质就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从事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第三方面则是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术性素质和职业性素质一起构成了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其整体素质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教师的业务、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相关性。没有工作本领就不能做好工作,没有特定的专业素质就不可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工作。而且,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教学的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最终是由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所决定的。
知识经济是一种“学习型”和“知识型”经济,迫切地需要大量创造性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再仅仅是客观化的、明晰化的、“真理”化的知识。人和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人在知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人对知识的解释也会不断地扩展、升华。因此,教科书不再仅仅是物化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也不再只是传授固定化的、结构化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不再仅强调传递知识的数量,而是更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后究竟获得了多大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变化、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评价体系的改革,赋予了教师业务素质的新内涵,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和不断充实提高的必要性。提高业务素质应该成为教师胜任现代条件下的教学工作,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自觉要求。离开了具体业务,教师道德就失去了载体;没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学就会落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教师要教给学生丰富的、有用的科学知识,自己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本领。教师不可能把自己不懂的东西教给学生。教师应该锐意进取,在实践中刻苦钻研业务,自觉投身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坚决克服和反对那种鄙视知识、草率浮夸、不负责任、误人子弟的不良风气。
二、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
从教学关系中的师生互为主体的特点看,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提升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利用自身的资源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施加影响。教学活动的实践向教师提出了客观的伦理要求。教师只有使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科学的理念、优良的知识和能力修养、创造性的精神修养,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要求。
(一)提升教师的伦理精神,确立教师的道德责任感和师表人格
教师进入课堂,必须意识到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而更应该是道德关系。这一点,许多人会将之淡忘在一边,教学道德在他们那里是处于“无知”状态,或者知之甚少。实际上,现实的教学中,类似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在道德教育中,使用控制性的说服,视满堂灌为提高教学效率;视评价中的分等排序为激励学生;视学生分班分等为实施分层次教学;学生稍有不慎,做事不能如教师所愿之时,便使用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责备口吻,等等。当然,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也有许多教师对教学道德略知一二,但他们视教学道德这一存在为“虚无”,置之不理,明知故犯。譬如不体罚学生,这是最起码的教学道德,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体罚现象依然随时可见。不论是对教学道德的无知还是漠视,教师都不能以教学道德来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其共同结果都是造成教学道德的失落或扭曲。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活动。教学道德的实现离不开教学责任这一前提条件。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教师对自身责任认识的深化,也是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特殊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才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切实履行教学要求,遵循教学道德,在教学活动中以自己崇高的品质、全面的素质、向善的行为来影响学生。
道德责任感是以良心为基础的。教师良心是教师对社会伦理要求和道德责任的自觉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成为教师行为隐蔽的却最有力量的调节器。教师良心是教师个人的自觉道德选择、内心体察和成熟的思想。唯有经过教师主体的思想道德信念,才能达到良心的境界。
道德责任感也是由人格赋予的。教师要以高起点塑造自身完美的师表人格。“高起点”是指教师对伦理价值目标要有高追求。教师师表人格的塑造要立足于人的最高境界,在现实中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品质超越。教师劳动具有精神享用和师表特征。教师在教学中的无穷乐趣和满足感、成就感,使他自觉自愿地追求完美的师表人格,获取师表人格的升华和人生价值的永存。
(二)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追求新视野
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教学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教学工作的理念,是专业教师与其他人员的重要差别,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师成长的深层心理活动,它在教师选择教学目标和认知策略以完成工作任务中起着导向作用。可以说,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不断成长、发展的支撑性品质。教师的教学理念具体包括教学价值观、目标观、学生观、课堂观等。
(三)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教学的理想境界
适应教育的未来发展,从“三个面向”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复合性,应超越单纯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代之以全面的、更符合职业需要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的理想结构应包括三个层面:一般的、较宽广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如外语、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构成基础层;具备一到两门所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核心层;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的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是第三个层面。三个层面的知识相互支撑,有机结合,它们的整合力量作用于教育实践和教师的成长,将体现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体现为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发展性。显然,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师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是创造理想的教学境界的基础。
(四)提高教学专业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成效
教师能否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能否把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力量,能否把教育理论学习的成果变成教育的科学实践,关键还在于教师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即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本领。教学专业能力是由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它是一个由若干层次的要素构成的复合体。其中,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一般能力是基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特殊能力是教学专业能力的主体,包括职业性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观察和研究学生的能力、操作教学流程的能力等。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学成效有着极为显著的相关性,因而是教师业务素质优劣最为显著的表征。
(五)增强教学改革中的道德意识,适应当前教学发展和进步的道德选择
教学改革是教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是在教学改革中人们很少考虑道德问题。在考虑影响教学改革的因素时,总是讲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身心发展、适应知识转型等因素,而很少认识到道德这一重要变量;在论证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中,主要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而很少提到伦理学;在改革的目标上,想到的是教学的科学合理性,而很少甚至不谈教学的道德价值合理性。譬如,对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更多的是讲“效率”因素,而较少考虑“平等、公平意义上的价值论证”。因此,教学改革,不管是教学组织形式、方法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改革,都必须把道德价值作为改革的参照系和目标追求。只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确保改革的先进性、合理性、正当性,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改革。
从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首先,要确立主动性教学的价值追求。发挥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动作用,使教学的逻辑起点由教师、教材转移到学生的认识活动上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和发展知识。也就是从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事物,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得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实现。其次,要建立整体性教学目标模式。分科教学是近代以来科学文化知识积累和整理的基本形式。分科教学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但不利于对世界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要改变由于孤立的“分析法”而导致的对世界的片面认识,加强相邻知识、相近学科的联系和转换;同时,还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高,忽视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的倾向,切实把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再次,要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系统。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以师生共同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方法体系。这种教学方法有两个特征:一是形成以师生共同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的实质是师生统一活动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活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师生之间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加强。二是建立与科学认识活动相一致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认识中,学生掌握知识以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与科学家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没有根本区别。因此,教学要以科学认识活动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即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设)——指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验、理论推导)——帮助学生展开讨论或重新审视认知的步骤,进行总结和评价”的过程为基础。贯穿其中的始终是学生主动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