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绪的应激理论

情绪的应激理论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把这种生理状态称为“应激状态”。不同的应激源诱发不同的反应形式。如果外界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机体就进入应激状态的持续期,持续消耗大量能量,同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长期受到抑制。研究表明,“灾难化”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度强调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

各种情绪体验对人类生存具有非常重要的适应性价值,积极的情绪体验会引发积极的行为,从而获得对自身更有意义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而消极的情绪体验会促使个体应对或回避有害的情境,具有自我保护的重要功能。

生理应激反应 当个体遇到有害的环境刺激和环境时,会本能地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而这些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引发个体的适应性行为模式:战或逃(fight or flight)反应。当有害和危险的刺激信号进入大脑皮层后,会迅速地传递到皮层下组织和网状结构,从而唤醒交感神经系统,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发生一系列神经化学反应,使生理唤醒水平迅速提高。这一生理功能的主要作用是动员大量能量来提高个体应付有害环境刺激的能力。这时的生理反应通常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血管平滑肌收缩、肌肉电信号增加、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以及肌肉收缩能力增强。我们把这种生理状态称为“应激状态”。

当有害和危险的环境刺激消失后,副交感神经系统开始工作,而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使机体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这时机体的生理反应与之前的状态相反,表现为心跳减慢、呼吸减缓、血压降低、血管平滑肌扩张、肌肉电信号降低等等,从而使机体进入放松状态。因此,交感神经通常与紧张和消极情绪有关,而副交感神经通常与愉快和积极情绪有关。

现在科学研究发现,不同的个体对同一应激源有不同的反应(个体反应特异性、器官和系统的易感素质),如有的表现为心血管高反应性;有的则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高反应性;或消化道分泌或运动的高反应性。不同的应激源诱发不同的反应形式。比如新奇的刺激信号引起朝向反射,表现为皮肤电反应(skin conductance reaction;SCR)增加、心率反应(heart rate reaction;HRR)降低、脑血管扩张、外周血管收缩;而危险刺激诱发防御反应,表现为SCR增加、HRR突然增加、脑血管收缩、外周血管收缩。

应激状态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应激状态可以发展应对挑战和危险的能力,提高适应及作业能力,从而形成“积极应激”(eustress);另一方面应激消耗精力与体力,增加机体负担,过度时形成“消极应激”(distress)。

应激状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警戒期、持续期和衰竭期。在警戒期,机体动员大量能量以应付威胁和挑战。如果外界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机体就进入应激状态的持续期,持续消耗大量能量,同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长期受到抑制。如果外界的有害刺激仍然继续存在,机体便可能进入衰竭期。在这一阶段,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很多器官受到损害,出现各种生理疾病症状。对于这些由精神因素造成的生理疾病,我们称之为心身疾病。

情绪应激反应 当个体处于紧张状态时,会激起不同程度的情绪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都可能出现。临床上的症状以忧郁和焦虑为主,但是愤怒情绪也较为常见。消极的情绪可能对认知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认知中过分夸大环境或时间的消极因素,而忽视其中的积极因素,在行为上出现过度反应或退缩反应。

认知应激反应 应激使认知能力降低是一种典型的表现,这是由于生理唤醒水平超过了最佳水平。研究表明,“灾难化”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度强调负性事件的潜在后果。例如,考试焦虑的学生常常过低地估计自己的成绩。灾难化直接干扰认知功能的稳定性。

一般的认知应激反应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因激动而紧张、活动过度、妨碍精力集中、记忆、思维和想象力减退。

行为应激反应 当应激唤醒超过最佳水平时,也会影响行为技能和躯体活动的协调性。例如,在体育竞技和舞台表演时,过度的紧张可能导致发抖,动作控制困难,从而使技术发挥失常。

过度的紧张焦虑也可能使人易怒,从而引起争斗或其他攻击性行为。冲动而导致的自杀行为也可归入这一类。争吵也是一种行为应激反应。它是由挫折、冲突或其他应激源所触发的攻击性行为(徐斌,郭涓,1997)。

综合的应激反应 耗竭(burnout)是工作或生活中长期积累的压力导致的强烈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无助和无望感。它是一种体力和情绪上的消耗引起的慢性疲劳和精力低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这一类应激正在逐渐增加。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受到严重的伤害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在伤害事件之后数小时或数月,甚至数年之后出现(见表3-1)。

表3-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