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式音乐治疗的中心是聆听音乐以及由聆听音乐所引起的各种生理心理体验。接受式的音乐治疗方法很多,这里只简单地介绍其中几种:
歌曲讨论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多用于集体治疗中。可以由治疗师或治疗对象选择歌曲,在聆听之后对音乐以及歌词的含义进行讨论。此方法的目的在于:(1)引发小组成员之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治疗师以选择歌曲的方式来确定讨论的主题和讨论的方向;治疗对象选择的歌曲则透露出其想法和情感状态,以及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想法和情感的意愿。这些都是引发和促进语言交流的好的契机。(2)帮助治疗对象识别不正常的思维和行为。治疗对象由于心理或情绪障碍以及人格的扭曲,常常对歌词的含义有不正常的理解或认识误区。通过小组讨论,治疗师与其他成员可以对不正常思维进行澄清和纠正。(3)治疗对象对某一种音乐风格、形式,或某一首歌曲或乐曲的喜爱和认同往往反映出他的深层心理需要或人格结构特点,因此治疗师通过深入分析、体验和探讨治疗对象提供的歌曲或乐曲,可以了解和发现病人的深层心理需要和问题。
在一次小组治疗中,治疗师要求每一位病人提供一首自己最喜爱的歌曲或乐曲供大家欣赏和讨论。一位年轻的女性成员提供了一首美国著名男性歌手保罗·西蒙(Paul Simon)的歌曲《Scarborough Fair》,她表示自己并不懂英文,听不懂歌词,只是特别喜爱歌手的嗓音和音乐的旋律。她说歌手的嗓音明亮柔和,音乐旋律温柔抒情,让她感到很亲切。治疗师随即开始询问她和父亲的关系。她立即开始流泪,说自己从小没有得到父爱,爸爸从来都不肯抱抱自己。治疗师进一步问她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应该是什么样子?她说自己从小就一直幻想有一个温柔、亲切、爱自己的爸爸。治疗师又问道:就好像这首歌曲给你带来的这种感觉吗?她点点头,失声痛哭……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治疗师在歌曲讨论中可以很快地触及病人很深的内心创伤和深层心理需要。
歌曲讨论的方法既可以在较浅的支持层次的干预中使用,即引导治疗对象简单地讨论对歌曲的音乐欣赏体验;也可以在认知层次的干预中使用,即引导病人对歌曲中表达的思想观念进行讨论,以达到改变错误认知的目的;该方法也可以在深层次的精神分析干预中使用,即通过对音乐体验的讨论来发掘治疗对象的潜意识情感矛盾。
音乐回忆 治疗师要求治疗对象选择一首或数首歌曲或乐曲在小组中播放。这些歌曲或乐曲都是他在自己的生活历史中有着特别意义的。此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发音乐所伴随的情感和回忆。在现代社会中,音乐是如此地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以致几乎每个人在其重要生活经历中都会伴随着特定的音乐回忆。一首抗战歌曲可以立即引发一位经过抗日战争时代的老人对当时生活经历的生动回忆;同样,一首文革歌曲会把人们带回到文化大革命中的风风雨雨中。在听这些音乐时,丰富的生活事件往往会立即鲜明地浮现在脑海中,并出现相关的情绪反应。在集体治疗中运用此方法时,小组成员互相倾诉自己的往事,宣泄自己的情感,互相支持和安抚,以促进相互理解和情感沟通。
在个体治疗中,治疗师通过音乐回忆来达到探索和了解治疗对象的生活历史和情感事件的目的。例如,治疗师要求新来的治疗对象按照自己成长阶段的顺序,选择与每一人生阶段相联系的一段音乐,形成“个人音乐历史”。通过这些音乐,治疗师可以在较短时间里了解到治疗对象较为完整的成长史和情感发展史。
在使用语言的传统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往事的回忆,特别是早期经历往往冷静、理智,缺乏细节和情感色彩,尤其处于阻抗阶段的病人更是如此。在临床治疗中常常可以看到,治疗对象在讲述一些童年创伤经历(例如因某些过错而受到父母责打)时,常常是冷静而不带情绪色彩的,甚至可能是笑着叙述的。也就是说,病人对于早期经历的记忆与当时的情感体验是分离的。而与治疗师或小组成员分享了自己童年时代所喜爱的歌曲时,治疗对象往往容易回到童年的记忆和过去的情感体验中去,形成心理退行状态。这样就可以使他或她的童年情感体验与童年的记忆重新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当时事件中的情感体验释放出来。
例如,对五六十岁左右的人来说,《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回到自己童年或青少年时代的回忆中去,激发起他们对于当时的很多生活场景和事件的回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因此,音乐回忆的特点就在于它的生动和富于感情色彩,较少遇到阻抗,可以使治疗师较为容易地了解到事件对病人的深层心理影响和意义。
这种方法对于老年病人,特别是老年痴呆症的病人最为常用。治疗师利用音乐对记忆的刺激作用来引发和改善病人的记忆,延缓记忆力衰退的过程。在老年痴呆症的临床治疗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治疗师问病人是否听过一首在他的年轻时代最流行的歌曲(如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插曲《洪湖水浪打浪》)时,他说自己没有听过。但是当治疗师开始为他演唱这首歌曲时,病人会跟着一起唱,而且连歌词都唱得很清楚。唱完之后再问他有没有听过这首歌,他仍然回答从未听过。这个现象说明病人对这首歌曲的记忆是存留的,而且可以通过音乐激发出来。治疗师就会不断地利用音乐的刺激作用来引发病人的记忆,帮助他恢复与这首歌曲有关的各种记忆,包括音乐的(旋律、歌词)和非音乐的(歌手的名字、相关电影的名称以及故事情节、当时的社会背景、治疗对象当时的有关生活事件细节等)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们会发现病人的记忆力得到明显改善。
音乐同步 治疗师使用录制好的音乐或即兴演奏音乐来与治疗对象的生理、心理状态同步。当治疗对象与音乐产生共鸣后,治疗师逐渐地改变音乐,把治疗对象的生理、心理和情绪状态向预期的方向引导,以达到治疗目的。例如,治疗师给抑郁患者播放或演奏与他的情绪状态一致的,缓慢忧伤的音乐,当治疗对象的情绪与音乐的情绪发生共鸣后,逐渐改变音乐的情绪色彩。可以先使用缓慢忧伤的音乐,然后使用较为明朗抒情的音乐,然后使用节奏较为明确稳定、情绪较为积极的音乐,然后再使用节奏欢快、情绪积极振奋的音乐。而对于躁狂或焦虑的治疗对象则可以安排相反顺序的音乐。
音乐对人的情绪影响是非常有力的,只要能真正做到使音乐与治疗对象同步,绝大多数治疗对象的情绪会很快与音乐情绪发生共鸣,并跟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生理、心理状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的音乐风格必须是治疗对象所喜爱的,至少是能接受的。另外还要注意,不能主观地认为某一种音乐就一定会引起某一种情绪。要注意到治疗对象对音乐反应的特异性,例如一位女性治疗对象在童年时,父亲常常带她到舞场,自己沉醉于跳舞,而置她于不顾。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她对欢快的圆舞曲节奏产生厌恶的情感和被遗弃的恐惧反应。在治疗开始前,应通过对治疗对象的音乐史的了解,尽可能多地掌握音乐反应的特异性。
音乐想象 治疗对象在特别编制的音乐的背景下产生自发的自由想象。这种想象通常是生动的视觉联想,有时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想象不会是无意义的,它往往与治疗对象的深层内心世界和潜意识矛盾有关。治疗师可以给予治疗对象导向性的指导语,例如:“想象你走在一条小路上……你看到了一座房子,这是你小时候住过的房子……”。治疗师也可以不给予治疗对象明确的联想指导语,而是说:“请你仔细地体验音乐,看看音乐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画面?”在个体治疗中,治疗师与治疗对象在音乐想象的过程中可以保持语言交流,随时了解治疗对象想象的内容和当时的情绪状态,并在需要的时候对治疗对象的想象进行引导和推动。在集体治疗中,治疗师不与治疗对象保持语言交流,在音乐结束后,治疗对象向治疗师报告想象的内容,双方共同探讨想象内容的意义,帮助治疗对象了解自我,体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
音乐想象的方法可以分为引导性的(directive)和非引导性(nondirective)的两种:
引导性音乐想象的特点是治疗师始终引导和控制着音乐想象的全过程,包括对音乐的选择、想象情景的设定,以及想象进程的发展,而治疗对象基本上是跟随治疗师的引导进行想象。想象的内容通常是美好的大自然情景和良好的自我体验(高峰体验)。这种方法通常在较浅层次上进行干预,目的在于减轻消极的心理和生理体验,增强积极的心理和生理体验,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焦虑、紧张或抑郁,建立和强化安全感、放松感和良好的自我体验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并不面对或触及治疗对象的内心痛苦情绪或矛盾冲突。
引导性音乐想象通常被运用在单纯的音乐放松训练,或深层次心理治疗的开始阶段(稳定化阶段),目的是帮助治疗对象增强对内心痛苦的承受能力和自我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一般选择美好抒情并富于情景描绘特点的音乐。音乐的结构不宜复杂,要特别避免选择有激烈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交响乐作品。
非引导性音乐想象的特点是治疗师不对治疗对象的想象进行引导,而是把想象的主动权交给治疗对象,让治疗对象进行自由联想,而治疗师通过对音乐的选择来控制想象内容的方向。在这里治疗师的任务是跟随治疗对象想象的方向,推动和深化治疗对象的想象深度和情绪反应。这种方法通常被运用在深层次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对象在受到音乐情绪的影响而产生的,丰富而富于情绪色彩的想象中体验、发泄和挖掘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心理活动,以达到宣泄痛苦情绪,认识自我和人格成长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通常选择结构复杂,充满矛盾冲突和复杂的情绪特点的交响乐作品。
美国的邦妮博士在非指导性音乐想象的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以使用音乐想象为手段的,完整系统的治疗方法,称为“音乐引导想象”(GIM)。这一方法是目前音乐心理治疗中最复杂也最强有力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涉及的心理层次很深,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可能会给治疗对象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在美国只有受过专门训练,并获得专门执照的治疗师才允许使用,即使专业的音乐治疗师也不例外。在第十一章中对GIM方法有更详细的介绍。
其他 还有一些音乐聆听的方法被用于普通综合医院的临床实践中。例如,为治疗对象播放音乐以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减轻外科手术过程、分娩过程以及手术愈合期的疼痛;用音乐促进人体的放松,缓解紧张状态,在音乐背景下进行放松训练;以及在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中用音乐作为强化刺激信号,或音乐系统脱敏等,也属于接受式疗法。在中国,一些研究者将音乐的声波变化转换成电频的变化,研制出音乐电疗仪和音乐电针灸仪,克服了在传统的电疗和电针灸中身体产生适应效应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可以理解为接受式音乐治疗与物理治疗和针灸治疗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