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工厂里,也要说出自己工作的意义。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不要轻易被别人取代。
——题记
支教两年,陈骁最尴尬的一次经历是,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了。
分为四五层的架子上密密麻麻挂满了S形小铁钩,一双稚嫩的小手正将更多的铁钩整齐地挂在上面,动作敏捷娴熟,让人想起正在快进的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挂满之后,铁钩连同架子会被一起拉去用喷枪上色,负责下一道工序的工人将取下这些铁钩,装配到颜色相同的女性内衣上,架子则会浸泡到硫酸溶液中,褪色后再取出来重复使用。
这就是学生小红的日常。学校里还有不少同学和她一样,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后,回家或者去作坊里做工,一直做到晚上七八点钟。
望着学生周而复始的动作,陈骁有些感慨,他劝孩子:“你这么辛苦工作,也赚不了多少钱吧?还不如好好读书,以后去考大学。”女孩咧嘴笑了:“老师,我暑假挂一个月内衣扣赚的都比你多,你读那么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那一刻,陈骁不知该如何回答。那时他每月的补助不到3000元,小红每挂满一个架子,可以拿到5元钱的报酬,一个暑假就能挣到这个数额,“读了十几年的书,被一个孩子问得哑口无言,这是多么尴尬的瞬间” 。
生长在皇城根下,毕业于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北京四中,陈骁却在南方度过了足足六个年头。前四年他就读于浙江大学,后两年则作为支教老师来到广东的潮汕地区。在一般人眼里,“来广东支教”似乎是个奇特悖论,事实上这里也确非贫困地区,以陈骁所在的沟湖学校为例,教学楼、大礼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一应俱全,远比大部分乡村学校的条件要好。
落后的主要是观念。
沟湖学校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当地以内衣加工业闻名,街道上最常见的是鳞次栉比的工厂,大到几栋楼组成的厂区,小到只有一个房间、一两台机器的家庭作坊,每天都有难以计数的女性内衣被生产出来,穷尽各种颜色式样,由此流向全世界。金钱的气息时刻在空气中翻涌着。这里没有剧场,没有图书馆,书店里几乎全是教辅书,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唯一看过的书籍。如果你去问孩子们未来的梦想,得到的回答十有八九都是“当老板,赚大钱”。
内衣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只要经过简单练习,任何人都可以在作坊里打工,这也促使许多家长为了多挣钱,让孩子也跟着干活,他们并不认为子女有接受太多教育的必要。陈骁在的时候,沟湖学校九年级每个班都有不少学生辍学,其他家长之所以允许孩子读完初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理由仅仅是,上学不要钱。
那些离开学校的孩子,大部分的选择是去珠三角地区打工或开店,也有些留在家里,帮家人或亲戚打点生意,即便初中顺利毕业,也大多会选择各种中职学校。上高中的是少数,上大学的更少,家长觉得既花钱又耗时间且没意义,这也导致那些还想继续读书的孩子,经常在内心意愿和家庭要求之间摇摆不定,不止一个学生问过陈骁:“老师,我不知道是读高中好还是打工好?”
与小红的那次对话使陈骁陷入了沉思。上高中、读大学,真的不如去打工挣钱?念书到底为了什么?学习的意义何在?不仅是学生们,连他自己都是第一次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陈骁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和眼前的孩子们一样,那时他和不少同学都对毕业后的出路一片茫然,一门名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解答了他们的不少困惑。它会帮助学生们分析自身的长处、兴趣、能力,为他们的择业提出建议。这也给陈骁提供了灵感,尽管无力扭转辍学的情况,但他觉得至少可以告诉学生们,除了打工开店,他们还能干什么。
经过近三个月的准备,2014年初,属于沟湖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召开了。这组被命名为“益学成长·沟湖职业讲坛”的系列讲座共分六期,第一期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包括一些职业测评、性格测试等。第二期针对当地重男轻女的普遍风气,推出了女生专场讲座“妳可以很出彩”,三位女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与职业经历。接下来的几期,老师们先后介绍了初中毕业后可以选择的各类学校,从高中到中专、职高,直到大学。
这组讲座获得了出乎意料的热烈反响,几乎场场爆满,连当地不少老师和学生家长也来旁听。在陈骁本人主讲的“初中毕业求学路”那期,原定120人的教室挤进了150多人,只好在教室后面又多添了不少条凳。
讲座的开头,大屏幕同时出现了“中职”“技校”“职高”“中专”“大专”五个词。陈骁介绍了这几类学校的基本差别,并安排了几个情境,队友谢晨颖以学生身份提问:我学习成绩太差了,初中毕业后还有学校能上吗?我觉得读书好烦啊,想先去挣两年钱再回过头来上学,可以吗?工作两年后不读中职上大专,可以吗?初中毕业后能考公务员吗???针对这些问题,陈骁逐一进行了回答。
他还介绍了几所知名度较高的中职学校。“新东方”的标识在屏幕上出现,下面有学生接茬:“这是教炒饭的学校。”陈骁纠正:“这是教英语的那个。它不是中职学校,是培训机构。”说着切换了屏幕,大红的背景中,一位厨师在学生们眼前亮相:“这才是你们说的新东方。”然后他又介绍了蓝翔技校,演员唐国强带着标志性笑容出现在屏幕上,教室内一片哄笑。
第二年的职业教育,陈骁和队友又在学校举办了一场“创业家挑战赛”,学生们分为四人一组,目标是在镇上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铺。这次反响更加热烈,第一天就有上百人报名参与。比赛的第一个阶段是调查学校周边的所有零售店,学生会通过抽签决定自己调查的产业类别,然后采访相应店铺的老板。刚开始,他们往往不得要领,有孩子去店铺里,第一句话是:“老板,我要调查一下你。”也有孩子过于羞涩,进了店一直不说话,老板以为他们是来买东西的。还有孩子刚好赶上老板最忙碌的时候进店采访,自然被一口拒绝。没过多久,他们只能纷纷求助:“老师,店主都不理我们,采访做不成怎么办?”“老师,我们只剩下采访没做了,好难,能不能不做?”为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老师们特地教授了一些与陌生人沟通的方式与技巧。
调查之后是画地图。每个团队都要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街道的对应位置标注出同一类产业的店铺,各种颜色的店名拥挤在一起,有近50家之多。学生还要据此写出市场分析报告:附近有多少家店、主营哪些业务;为避免竞争压力,不要开哪类已有的店铺;哪些店目前还没有,可以列在考虑范围内。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学生们需要完成“创业计划书”。它由学商科的谢晨颖设计,陈骁等导师则会在起草过程中进行指导。
“依米之梦”队准备在镇上开一座五层的购物中心,他们的计划书分十二个章节,包括“调查与发现”“创业背景”“市场分析”“营运组织设计”,以及 “施工进度”“财务计划”和“预计盈利”等情况。孩子们甚至特意绘出了大楼每层的平面图,从百货到健身房、咖啡屋、KTV,一应俱全。
“哈哈队”的计划是办一所幼儿园。创业原因是:“一方面为盈利,但更多的是考虑到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的幼儿园,让他们的家长不担忧。”为此“服务肯定要好,幼师性格不能暴躁,以免对孩子造成影响。用心去跟孩子们交流。上课时,提问题如果对了的话,就给他们一些奖励,如小红花、糖果等” 。团队还认为,其他两家幼儿园“装饰简陋,游戏设备少,安全也不是很全面,我们的游戏设备多,防范意识高” 。启动资金“可能需要100万左右”。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调研与考察,各队迎来了最后的高潮——“展示自我”环节,他们需要轮流上台阐述创业计划,从而获得资金支持。“梦想之家”队准备在镇政府对面开一家健身房,为了打动观众与评委,两位男生当场各自做了五个俯卧撑。“阳光天使”队表演了一场情景剧,模拟了导购员向顾客介绍硅藻泥的情况,队员们娴熟地操着各种专业术语,称硅藻泥“是一种天然环保的内墙装饰材料,优点源于它独特的分子结构??”
每个团队阐述完毕,坐在台下的“天使投资人”会就创业计划提一些问题。他们当中有一半成员是当地的几位店主,出于兴趣而参与活动;另一半是学校领导和支教老师,如今他们都有了新身份,当时还担任项目主管的任盼就成了“在云南和潮州发展事业的农民企业家任老板”。
一些精彩对话往往出现在这一环节。面对健身房计划,有投资人问:“我是投资人,我的家属有打折吗?”回答是:“这个没有。”“信念团”队卖的是代步车,投资人问车的最高时速是多少,成员迟疑片刻回答:“比一般电单车快。”投资人建议他们:“卖车送保险。”
“最初梦想”队准备卖饮料,投资人问饮料有什么品质保障,回答是:“有的。”进一步追问下,他们又说,店里会设有质量检测员,如果消费者还不放心,“可以先自己喝给顾客看”。投资人继续问:“是不是每一位顾客来,你都要喝给顾客看?整天都在试喝,你受得了吗?”孩子们只能在满场笑声中强调,这种情况只有在顾客实在不放心时才会发生。
比赛进行到“投资”环节。每位“老板”手中都有20万元“资金”, 用“益学成长银行”发行的玩具钞票来代表,通过投票形式支持自己认可的创业计划。一时间,会场内不断响起“第八队投4万块”“投给‘梦想之家’两万块”等声音,负责计票的学生随之将对应数额的“钞票”贴在计分板上。一位投资者宣布“阳光天使,十万块”,会场内第一次响起了鼓掌欢呼声。最终,这个团队成为获得优秀奖的两个团队之一。
这些尝试大获成功。在此之前很多家长都对讲座的内容闻所未闻,之后不约而同准备给孩子报考那些中职学校。陈骁收集的学生反馈也显示,不少学生或是去关注中职学校,或者埋头备战中考,希望能考上高中,“月收入比老师还高”的小红就是其中的一员。听完讲座,她打算考幼儿师范,也暂停了每天挂内衣钩的工作,开始潜心备考。另一位学生小璇此前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也不清楚学习是为了什么,听完讲座经常主动来找老师,探讨未来的学业。她中考没能考上自己梦想的高中,但也在一个不错的中职学校学习电子商务。
两次职业教育之后,陈骁还带一些学生和家长进行了游学,地点分别是汕头大学和中山大学。这些孩子此前大多没出过汕头市甚至陈店镇,家长也从未来过大学,两次游学给了他们无数新奇感受。一个男生平时不爱说话,却永远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随时关注老师们买地铁票、旅社办理入住、餐后结账等各种细节。几个女生手里永远拿着小本,听到任何新鲜事都记下来。在中山大学参观时,校园里刚好有几位大学生穿着学士服拍毕业照,他们很开心地接受了合影的邀请,一位大学生还把学士帽戴到了一位女孩的头上,孩子自述,那一刻自己“感动得想哭”。 离开汕头大学的归途中,还有家长在旅游大巴内站起来,主动与其他人分享心得,表示这次参观对自己帮助很大,愿意供孩子继续念书。
还有学生写道:“小时候,我总觉得有本钱就可以做生意,再大些,我又觉得抓住时机便可以经商。现在,我认为商界是一个神秘的小宇宙,里面的学问无穷无尽,等着我去探索。这就是差别。如果仅拥有做生意的本钱,那么顶多就只是一名小商人,而仅抓住时机,也同样是不够的。唯有不断改进,不断探索,才能走得更远。”
一两次活动并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陈骁清楚这点,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风气不可能短时间内出现立竿见影的改变,即便是进行了职业教育,仍不乏有选择退学的学生。他班里的一位学生每次考试都在班里名列前茅,考高中完全不是问题,本来是陈骁眼中“最不该退学的学生”,却还是在初三上半学期的期末离开了学校。大为意外的陈骁去了解情况,才得知她尽管成绩不错,其实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反倒更愿意和家里人一起在镇上开服装店。
“直到她走的那一刻,我都想不出她为什么退学。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做挑战赛,带学生出游,却并没有好好了解我自己班里的孩子。”陈骁回忆,“不敢说她选择去赚钱,就一定没有继续读高中好,但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尽可能真切了解到足够多的人生选择后,再去做出自己的决定”。
另一位女生同样成绩优异,自己也对学习有着浓厚兴趣,家长却坚决反对读书,一心要她留在家里做手工花边。陈骁和女孩的父母兄姐逐一谈过,都表示“家里没钱”,他又推荐了北京的一所专门收农民工子弟、全免费的职业学校,得到的结果仍然是拒绝,这让学生十分痛苦。两年后,陈骁得知了孩子的近况,她的家庭经济状况已有好转,父母也已同意孩子继续读书,学生却改变了主意,希望先积累几年社会经验,“不在学校学习知识,就学学社会知识”。陈骁告诉她,只要愿意继续读书,自己一定会全力支持。
这件事也给了他很大触动。“支教要去了解当地人的想法,在当地那些家长、老师看来,我们都是外来者。我们也会不自觉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其实,我们和当地人的生活环境一直不一样,不能轻易把自己的价值观安在他们身上。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判断一些事的对或错,不上学未必是错误的,可能背后另有原因。”
如今,陈骁已结束支教生活,但依旧和毕业的学生保持着联系。有孩子会询问高中学习方面的问题,有的会讲自己生活情感方面的困惑。曾想做幼儿教师的小红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在一家超市做收银员,但心态已有很大变化,每次和老师联系,她都会兴奋地分享自己的现状:工作如何,怎样受老板的赏识,老板向自己推荐了哪些书,教自己怎样开店,还强调自己“每天都很开心”,自始至终没有再提挣了多少钱,达到了老师“希望她达到”的状态。
这也让陈骁多少感到欣慰。尽管没法让所有孩子都考进高中,但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并未白费。与学生相处的两年里,陈骁一直强调:“无论你们上不上学,无论你们到了哪里,都不要放弃学习。”如今与学生们的沟通中,他仍然经常这样说:“即便在工厂里,也要说出自己工作的意义。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不要轻易被别人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