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文化活动”的构建要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社会文化活动”的构建要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看来,对高校的社会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建设显得至关重要,高校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甚至引导的作用。从现状来看,高校校园的社会文化活动最具治理性、自组性和自理性。
“社会文化活动”的构建要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_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四、“社会文化活动”的构建要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双重性,它不仅具有消极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性,还具有对社会存在的积极的反应性。我们既要知道和学会利用其中的消极反映性来了解社会,又要知道和学会利用其中的积极反应性来影响社会。人类社会一直都在这种反映性和反应性之间运动和互动,并且已经到了一个反应性逐渐占上风的状态和地步。所以,在当下思考如何构建一个崭新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系和系统及其体制和机制”来影响和引导社会,实为当务之急。

本文由此大胆地提出构想,即要利用研究和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来影响和引导社会文化活动的路径,通过文化形式和文化理念影响和引导社会发展。高校的校园社会文化活动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以构想和打造我们整体的、系统的和良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系为目的。高校的校园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反映社会也反应社会。所以,研究高校校园的社会文化活动,不仅为研究社会的社会文化活动找到和提供了一个案例,也为如何影响和引导社会的社会文化活动找到和提供了路径。高校的校园社会文化活动不仅每年把培养了成千上万的毕业生都输送到社会,并用他们调节了社会的风气和氛围。长期以来,高校的校园文化不仅创新了文化的内涵、形式和载体,也影响甚至引导了社会文化活动的走向和倾向。校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下一步即将呈现的基本文化形态和倾向。所以,打造新性和新型的校园社会文化活动体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影响甚至转变现有的社会文化活动的趋势。这是一种越来越务实和越来越功利的趋势。扭转的要点在于改变“社会人”的生活理念和方式。笔者认为,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来缓慢地、逐步地和逐渐地改变“社会人”的状态和态度,从而来改变社会文化的走向、走势和走力,是一条最佳的路径和捷径,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探索的内容。由此看来,对高校的社会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建设显得至关重要,高校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甚至引导的作用。

从现状来看,高校校园的社会文化活动最具治理性、自组性和自理性。由于大学生相比之下最具有“公民”性。大学四年或七年或十年的生活其实就是对其进行“公共性”和“公民性”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社会的社会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下一步一定要按照打造过的高校校园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模式和机制去做。这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和领会要发挥大学的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的命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实验室和试验场。

应该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3]这为我们在“社会文化”的研究中必须展开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不仅提供了一个政治上、思想上和思路上的支撑和支持,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方向上、内涵上和方式上的引导和导向。

现在我们面临的关键和主要问题是,怎样打造高校校园的社会文化活动体系,以及怎样利用高校引领社会文化的运行和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由高校来引领和引导社会文化建设。为了引导和引领好社会发展,高校必须首先打造好自己的校园文化。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一定要把高校校园的社会文化建设纳入自己的职权范围之内,纳入到一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系统中予以重视和考虑,并要加大投入,加强对高校校园的社会文化活动的良性化建设,因为它是社会文化活动体系建设的试验区和“领头羊”。

【注释】

[1]黄建钢,男,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行政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教育管理和行政管理学。

[2]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11-10-18。

[3]《胡锦涛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网china.com.cn。时间:2011-04-25。http://www.china.com.cn/photochina/2011-04/25/content_22430578_4.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