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凝心聚力,甘于奉献

凝心聚力,甘于奉献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洪一方面求贤若渴,积极筹措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学院现在的二级教授已达4位;另一方面,他与其他院领导“就地取材”,着手培养现有青年教师。为了把有限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学科做精作强,林洪与其他学院领导层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以教学、育人、学科发展、教师发展作为工作的主线。这10年的发展,林洪无疑是学院管理层的核心人物。作为老师,林洪甚至不善于批评人。

除教师、学者等身份之外,林洪还有一个“头衔”:食品学院党委书记。在做书记之前,林洪曾有担任学院院长4年半的经历。如果说由教授而院长是普遍的大学行政管理现象,那么由院长到书记则是非常少见的。或许有人不理解,但对林洪,在这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却是游刃有余。

与其说是他的随和性格可以让他担当不同的角色,不如说是他心中始终有“给教师搭建发展平台”的服务意识使他将党务和业务的关系处理得特别完美。

中国海大的食品科学学科侧重于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在陈修白先生、管华诗院士等为代表的几代人的努力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就在国内外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出现了内部青黄不接、外部竞争剧烈的局面,学科发展一度出现了迟滞的态势。面对内忧外患,担任水产学院食品工程系副主任继而主任,又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林洪,没有回避和退缩,而是团结其他同事,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开始了艰辛的事业拓展。2005年,食品科学院脱离原来的大生命学部,作为一个独立学院建制,林洪担任首任院长。这是学校师资最弱和学生数量最小的学院:18位教师、两个本科专业、两个硕士招收专业。学科要发展,自然需要人才,包括师资和生源。

林洪在工作中

林洪一方面求贤若渴,积极筹措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学院现在的二级教授已达4位;另一方面,他与其他院领导“就地取材”,着手培养现有青年教师。10多年来,他倡导的以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等多种形式,为近10名青年教师找到进入企业、接受系统性工程化教育的机会,使年轻教师获取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多项,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宽。学院一位1980年出生的讲师,借助学院搭建的平台,先被聘为英才三层次,后来在5年内就晋升为教授,并获得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留学基金特别资助。

学院专职教师不足50人,在国内同学科院系中势单力薄。为了把有限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把学科做精作强,林洪与其他学院领导层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以教学、育人、学科发展、教师发展作为工作的主线。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学院一直保持着团结、向上、实干的良好风貌,大家都把心思拧成一股绳去谋求学院的发展。

在200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排名”中,学院食品科学学科在全国200多个学科里排名第6。2012年,再次获得第6的好成绩。2007年,率先在国内食品专业通过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华盛顿协议”工程专业论证。2010年,学院汪东风教授的“食品化学”、曾名湧教授的“食品保藏原理与技术”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林洪所教授的“生物化学”也获得山东省精品课程。一个专业具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这在国内高校中也属凤毛麟角。这些成就的取得确立了食品学院在国内同专业教学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海洋相关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于2010年又率先建立“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着眼于更高的视野和层次来培养人才、发展学科。

学院目前已经建成食品科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以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和水产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与开发为特色的由本科专业到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之一。2010年,获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获山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

由教师及学生,由人才而学科,10年来,这个在校内教职人数最少的学院,却以出色的教学和科研成绩跻身于国内先进水平,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这10年的发展,林洪无疑是学院管理层的核心人物。这位集教学、科研、管理几个角色于一身的教授,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决策者之一,也是学院各项党政事务的黏合剂——他的服务平台意识是黏合剂的主要成分,也是学院工作的指南。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学院形成的是高端人才有用武之地,青年教师有发展空间,学生有成材途径的良性秩序和向上的氛围。对于一般管理层会忽视的学院管理人员,林洪都注意运用食品安全科学研究的思路去引导他们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管理工作方法,将日常平凡的工作归纳提高成有序的规范,使得这一群体在以学术和教学为主体的学院都找到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目前,学院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学生工作都创建了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许多国内食品学院来取经。

林洪虽然担任着多种行政职务和社会兼职,或许是别人眼里的专家、大腕儿,但在学院青年教师心里,他始终是“林老师”——林老师不啻是他们毕业之后,走到教育工作岗位上的又一位启蒙引路者。

作为老师,林洪似乎也“不善于指导人”。他资深的经历和平易近人的风格使得年轻老师们都爱找他探讨问题。而当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林洪一般会说:“这个问题,我不懂,你给我仔细解释一下……”年轻教师就在为林老师的“诸多不懂”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问题的根结,从而找到了解决办法。

作为老师,林洪甚至不善于批评人。年轻人在他那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总能因为他的“不懂”而充满自信和激情。当然,年轻人也常常因为无知而犯错。面对那些错误,林老师常会笑着说:“很好,年轻人就应该冲一冲。不冲,哪里有进步?”

对团队里的年轻人,林洪总是处处帮扶。在一些成果署名顺序方面,他尽量把具体指导研究生工作的年轻教师的名字列在前面,并在课题经费上大力支持他们。对自己团队外的年轻教师,林老师也经常给予思想和业务上的指导和关怀。在他的帮助下,食品学院的众多年轻教师获得了多个国家级课题项目和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也有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经费,工作有了方向和动力。年轻教师决定着学院的未来,林洪将自己“虚”下去,为他们铺平了发展的宽敞之途,也为学院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貌似“不善于”的点滴事件,是他因材施教培养理念的体现,以“和”促“进”的行政管理思想的体现。他是一位有大爱的老师,一位谦谦儒者,也是一位有智慧的管理者。

【作者简介】

米娜莎,女,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渔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毕业。现在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安全实验室工作。

赵美训

赵美训,男,1959年11月生,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学术带头人,海洋化学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海洋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海洋有机地球化学、海洋碳循环、古海洋及古环境重建、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区域遍布世界各大洋,在海洋有机碳循环、海洋生态环境重建、气候演变等方面做出了国际一流的成果和突出的贡献。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在Nature上发表论文3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