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岁,他提出了自己的假说

岁,他提出了自己的假说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质疑并没有阻挡周瑶琪追求真理的渴望,18岁的他开始尝试验证自己的假说,用大量的实验分析来说话。1992年,两名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相同的假说,而此时,距周瑶琪第一次提出假说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他的硕士论文长达30万字,创下了中国科学院论文之最,并获得第52届国际陨石学大会青年奖。

周瑶琪

1963年10月,周瑶琪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他自幼喜好阅读,博览群书,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从小就想当科学家,是那种非常喜欢冒险的人。他从小就对许多问题感兴趣,尤其想探索地球的奥秘。周瑶琪中学时曾写过一篇关于黑龙江原始森林的幻想小说。他的家乡经常发洪水。高考结束时,正好有一支水文地质队来勘测。一个技术员跟他讲搞地质很有意思,可以走遍祖国的各大山川,更需要一种探险精神。周瑶琪想,这不正是我的理想吗?于是,他在志愿书的20个志愿中,全部填上了武汉地质学院。

1979年,年仅16岁的周瑶琪考上了武汉地质学院煤田地质专业,学习矿产勘探。他如愿以偿,这更坚定了他的理想。从那时起,他便表现出超常的思考能力,对一些地质问题能够提出新颖的见解。他善于思考、爱提问题,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他总是有一串串的问号:二叠纪末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释太平洋的奇特地貌?带着种种疑问,周瑶琪走进了图书馆,在那里,他接受了法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提出的“灾变论”,学会了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

大学二年级时,在一次地质课上,长期的知识积累在他的脑海中迸发出大胆的创新火花,他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太平洋是一个已经遭受后期板块运动改造的地球上最大的撞击坑,形成于二叠纪-三叠纪交接时期,进而周瑶琪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太平洋撞击成因假说”。然而,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大家对他的大胆假设表示了不理解。

质疑并没有阻挡周瑶琪追求真理的渴望,18岁的他开始尝试验证自己的假说,用大量的实验分析来说话。他用天体力学的方法计算那假说中的远古天体的直径,进而推测在太平洋东北岸的地球物理场异常。在他找到的资料中记载着美国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在加拿大地盾底下的玄武岩中发现了大的环形影像特征,其直径和位置均与他的推测相吻合;环太平洋带发现撞击变质矿物柯石英。周瑶琪据此写出两万多字的论文。他的预言一项项地得到验证,人们也开始逐步理解他的假说。

1989年,周瑶琪和他的假说一起被载入《中国地学大事典》。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地质学界才兴起“新灾变论思潮”。1992年,两名美国科学家提出了相同的假说,而此时,距周瑶琪第一次提出假说已经过去了将近10年!

大学毕业后,周瑶琪自愿去了黑龙江第二地调所。几年的研究工作,使他认识到自己的知识层次还有待提高。为了进行更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他放弃了在黑龙江前途无量的事业,考入中国科学院,成为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化学方面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他的“触觉”总是伸入到最前沿,当时,国际上关于二叠-三叠纪界线事件火山论和撞击论正争执不休,周瑶琪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率先提出了关于这一事件的混合成因模式。这一理论解释作为主要成果之一获得了1991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的硕士论文长达30万字,创下了中国科学院论文之最,并获得第52届国际陨石学大会青年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