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侯健出生在四川省石油管理局的一个油田家庭里,少年时期就好学上进。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深知良好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同时石油行业由于各方面技术的不完善,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对侯健的要求更是严厉深刻。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侯健于1989年9月考入位于东营的石油大学(华东)[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修油藏工程。随后本科毕业后师从教授陈月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油气田开发工程,奠定了牢固的知识基石。秉承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同时为了深入油田丰富自己的现场经验,1996年,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课程修读完成的侯健选择在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从事为期3年的生产科研工作。
回忆起地质院的岁月,诸多往事侯健仍旧历历在目。有一次地质院的领导决定开发一个石油开采地下流动模拟软件,而院里缺乏相关人才,看过相关书籍却并没有实际实践过的侯健主动请缨,着手编排程序。那是一段艰苦又充实的岁月,程序没有编出来的时候,侯健吃饭也不想吃,睡觉也睡不着,熬通宵是常有的事。“年轻不觉得累,把东西做出来,运行成功的那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没有经验,反复修改是避免不了的,尤其面对这样庞大的程序,一个变量定义错就可能需要翻来覆去的查看纠错。日月星辰,最终侯健成功研发名为Easysjm的程序,得到了院领导的广泛认可并被应用于现场实践中。直到现在,这个程序依旧经常被人使用。侯健由此萌生了进行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网络微观模拟技术方面研究的念头,为他之后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挂起了指示的明灯。
在地质院度过了3年难忘的时光,石油现场的磨炼让侯健从学术和心理上更加成熟:一方面人掌握了一般人缺少的珍贵的现场经验,夯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另一方面与石油的“亲密接触”让本打算直接就业的侯健意识到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自己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支撑起为石油事业贡献力量的心愿。于是结束研究院的工作之后,他毅然决定留校读博,继续跟随导师陈月明进行油气田开发的研究。博士毕业后作为引进人才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此,侯健全身心地投入到油气田开发领域中的科研工作中。彼时他一心想要奉献付出的祖国石油事业,正张开怀抱等着他的到来。
我国东部老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国内多数油田由于缺少更有效的驱油方式导致原油采收率低微,平均仅35%左右,近2/3的剩余石油仍残留地下,大量原油永埋地底。资源紧缺的重要时刻,原油的浪费让侯健十分痛心。怀揣对石油事业的殷殷热忱之情和对祖国发展的深深期盼希望,他决心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向上踏出一条新道路。
理论研究是现场实践的基础,在研究院的学习让侯健切实明白石油开采利用的复杂性和理论的重要性,他感慨道:“地质院现场实习的时候,我能通过自己对现场的认识去发现问题,不是听别人说,不是从书上看。我能清楚的感受到油田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有时候某个想法恰恰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这促使他进行关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而油田开采机理相当复杂,涉及广泛,需要诸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多方融合、相互贯通。因此,侯健与力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专业教授老师共同组建创新团队进行油气田开发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