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亮 朱瑞娟
张军,男,1952年生,留英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首任院长,山东省侨联委员。
1975年,张军教授毕业于山东化工学院(今青岛科技大学)橡胶工程专业。1984年,获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88—2000年,在英国留学与工作。1992年,在英国波尔顿学院获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等三所高校从事高分子材料科学、火灾安全科学两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回国前,在阿尔斯特大学火灾研究中心任高级研究员。在英国,曾承担过英国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EPSRC)等部门的科研项目。1999年,获得过英国皇家学会国际学术交流基金的资助。
2000年回国,张军教授后主要在高分子材料和火灾安全科学两个学科从事教学与科研。主要研究高分子材料在火灾环境下的热解与燃烧机理及动力学过程,新型的聚合物阻燃方法与应用技术,材料燃烧特性的性能化表征方法与技术。目前,聚合物在非燃烧条件下的热分解过程和机理已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广泛应用于聚合物通常条件下的热解研究;但在火灾环境中聚合物的热解过程极为复杂,加热环境和条件复杂多变,不仅能导致聚合物分解机理和行为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在动力学过程中引入了复杂的动态边界条件,以及强烈的化学过程和传递过程的偶合,传统的热解理论不能合理地解释其热解过程。由于聚合物是建筑火灾、城市火灾中常见的着火材料,其热解动力学的研究在火灾安全科学和聚合物材料阻燃改性研究方面都非常重要。张军20多年来一直从事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在聚合物热解与燃烧特性,聚合物燃烧过程中熔融、膨胀、收缩、炭化等特殊热行为变化对热解、燃烧过程的作用与影响,聚合物及其阻燃复合物的结构与热解燃烧性能之间的关系,不同热流条件对聚合物分解过程的影响,热解和燃烧过程中化学反应过程与传递过程的相互作用与偶合,以及发展动力学模型和计算模拟研究等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在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聚合物插层纳米复合阻燃材料的阻燃作用机理,从微结构上设计、组装、开发新型功能阻燃材料。张军教授1993年在英国开始从事锥形量热法原理与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与国际同行在应用火灾实验中先进的耗氧原理测热方面有过许多学术交流和合作,20多年前,即在有关材料燃烧与阻燃的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期刊上发表有关该技术的应用与改进的论文。回国后,又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了应用该技术测量和计算填充复合聚合物材料热释放速率的新方法。同时,在国内推动该技术的应用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帮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多所高校的老师同行指导博士生该技术的应用。由于传统的热分析方法无法满足燃烧条件下的热解研究,在应用和发展锥形量热仪用于高热流条件下的热分解研究方面开展了具有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发展了比较符合燃烧实际的“线性裂解”模型。这些研究回国后还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科研基金的支持,主持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同时承担了20多项省部级和工业合作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已分别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re and Materials、Journal of Fire Sciences、Fire Safety Journal、Journal of Applied Fire Science、Polymer International、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Polymer Testing、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以及《高分子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等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目前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聚合物燃烧与阻燃技术》专著1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合作主编《化工安全分析中的过程故障诊断》专著1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年)。参编欧美学者合作编著的《Polypropylene-An A-Z Reference》专著1部(Dordecht:Kluwer Academjc Publjshers,1999);参编《化工安全》全国规划教材1部(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
在教学与培养人才方面,张军教授为高分子材料和安全工程两个学科指导和培养了约4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学校负责建立了安全工程本科新专业,为该专业本科生开设新课“Occupatjonal Safety Management and Engjneerjng”,并一直坚持为本科生授课。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与材料学科交叉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学科与专业。
张军教授先后荣获青岛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2年)、全国优秀教师(2004年)、山东省归侨先进个人(2009年)、青岛市侨界十大杰出人士(2011年)。
常德功
常德功,男,1950年7月生,工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新型传动机构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青岛市中青年工程与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后先后承担和完成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并完成和正在承担山东省、化工部、青岛市、国家发明协会等多个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获原化学工业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青岛化工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第十八届、十九届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发明成果已获70余项国家专利。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EI/SCI收录60余篇。出版专译著12部,主编大型手册工具书4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传动机构、机械系统智能化、现代设计方法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