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持续推进水利建设亟须全面实现六个转变

持续推进水利建设亟须全面实现六个转变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期亟须全面实现六个转变:(一)推进单纯农田水利建设向水利、水务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大水利转变。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吴江已建成较为完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基本解决了保障农业生产和防洪安全问题。(三)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经营性向公益性转变。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本不断攀升,对县(区)财政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五)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由多头负责向统一管理转变。

尽管近年来吴江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快速增加,人民群众对防洪安全、水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水利发展相对仍显滞后,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是水利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城镇排涝标准较低,水系破坏较为严重,水行政执法难度大,水利工程管理不够完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吴江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在继续强化防洪能力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水利工作重心向水生态文明建设转移,推进依法治水,强化水利管理,完善水利服务,努力推动吴江水利事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近期亟须全面实现六个转变:

(一)推进单纯农田水利建设向水利、水务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的大水利转变。传统水利以农田水利和防洪排涝建设为主。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吴江已建成较为完备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基本解决了保障农业生产和防洪安全问题。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吴江水利要加快改革发展,工作重心要尽快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建设方向转移,实现水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未来发展开拓更大的资源环境空间。吴江是缺水地区,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考虑,制定和落实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随着水利建设内容不断拓展,要逐步形成集防洪保安全、农田灌溉排涝、生态环境改善、供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景观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大水利”发展格局。

(二)推进传统机电排灌、水文测量向水利智能化、现代化转变。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中,机电灌排设备运行、水文测量等工作都需要人工实地操作,工作量大,效率低。要在现有水利信息化、智能化统一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水闸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堤防视频管理系统、水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水雨情监测系统、防汛异地会商视频会议系统升级改造,实施水利骨干网络及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将更多职能纳入网络化管理范围。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三)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经营性向公益性转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对确保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就其性质而言,应该是属于公益性基础设施。要坚持明确基层水管单位的公益性质,由财政保障运行经费,实行统一管理。要转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主要依靠农民投资建设的做法,逐步把其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要切实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重建轻管的问题,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明确落实管理责任,实现统一管理。要落实管护资金,解决维修保养的资金需求。

(四)推进水利投入由县(区)为主向多级均衡投入转变。长期以来,水利建设投入主要由县(区)级政府承担。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本不断攀升,对县(区)财政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要改变原先那种水利建设就是防洪排涝、农田灌溉的狭隘观念,认识到加快水利建设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建立和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要领域。要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在中央逐年加大投入的同时,建议加大省、市级财政对流域性、区域性等水利建设工程的投入比例,并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形成水利建设向多级均衡投入转变的新局面。

(五)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由多头负责向统一管理转变。要进一步确立大水利观念,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理顺水利、市政、环保等诸多水交叉管理部门的关系,建立统一管理城乡水资源保护、生产、使用诸环节的模式,坚持科学治水,推进依法治水,解决水资源管理中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等问题。要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公共财政政策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做到产权清晰,管理主体明确,权利与义务对等,使水利工程发挥更好的功效。

(六)推进水利事业由重农轻城向城乡均衡发展转变。过去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水利建设也相应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要逐步改变水利事业重农轻城的倾向,做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进一步优化城镇水利排涝规划,强化城镇和工业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协调城市道路、住宅、商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排涝标准,开展城乡水环境治理,为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集聚能力提供基础保障。

(与张莹、郑万城、张勇勤、刘斌、商军共同撰写)

2015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