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风的蔓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也引出一些有识之士对于改革的各种设想。其实,我们党和国家为了制止大吃大喝,对于不同规格的宴请是有明确规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大部分领导干部,在这方面也是遵守制度的模范。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就对宴席改革提出过很好的方案,并且身体力行。重温周恩来有关宴席改革的思想,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制止大吃大喝,提倡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周恩来对于宴席的改革,概括起来就是:坚持标准,要有特色,体现形象,公私分明。坚持标准是指,公务活动宴请宾客,一律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吃饱吃好,有益健康,不铺张,不浪费。周恩来到外地工作,只吃一菜一汤,而且吃得很干净,生怕吃不光浪费掉了。他到工厂、农村和基层单位调查研究,经常同群众一起吃饭,一起交谈。当地的同志看到总理那么辛劳,总想热情款待。但是周总理总是向大家说:“我们都是自家人,要像平日一样,不要摆宴席铺张浪费。”
要有特色,是指不追求美味佳肴,特别是接待外宾的宴席,要一律用国货,到了地方,要有地方特色。1973年9月15日,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到山西大同市参观。宴会上不摆山珍海味,吃的是大同当地产的高粱米粥、鸡蛋和土豆片。总理和外宾都吃得很香、很满意。为此,周总理还当面表扬了大同市的接待同志。
体现形象,是指宴席水平不在于丰盛,而在于文明。浪费并非是大方,奢侈并非是慷慨。大吃大喝,奢侈浪费,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损于国家形象。周恩来一直提倡宴席桌上也要体现我们艰苦奋斗的国风。延安是中华民族圣地,曾接待大量外宾,周恩来多次指示,接待外宾一定要体现艰苦奋斗精神,切忌铺张华丽。
公私分明,是指公家请客,注意节俭;私人请客,自己付钱。这是周恩来的一贯要求,而且带头垂范,严于律己,决不允许假公济私。凡以他个人名义请客,一律由自己掏钱,即使当面不收,过后也要交代工作人员,按价如数补交。宴请友人,丰俭适度,是一种文明。大吃大喝,混吃昏睡,是一种愚昧,甚或是野蛮。大吃大喝与宴席标准有关,更与文明程度有关,与风气有关。如今在一些吃喝风盛行的地方,宴席的档次越来越高,而且相互攀比,追求丰盛,其豪华、奢侈程度已令人咋舌。中央曾三令五申提倡勤俭节约、制止大吃大喝。有要求,有制度,关键在于是否按规定办,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按规定办。
时代在前进,生活水平在提高,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同场合不同规格的宴请方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总理有关宴席改革的思路,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
现在人们在认识上有个误区,总认为宴请如果提倡节俭,客人会因为简单而不满意。其实,客人满意不满意,不取决于肴馔的丰俭,而在于主人的情意。《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有一段故事:王晔设食留客,“盘中菘菜鱼而已”,但贵客“俭重其率真,为饱食尽欢而去”。可见率真的情意,比丰盛的肴馔重要得多。能够说明这个道理的例子,古代不少,现代同样很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是其中的典型。
2015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