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和工作中,知书识字的人都要写些东西。在机关工作的同志,特别是从事文秘工作、研究工作的同志以及担负领导工作的同志,不仅要经常写文章,而且还要起草公文和领导讲话。
文无定法,但写公文总要讲究些格式、技巧,如标题要醒目,导语(即文章开头)要讲究,观点要突出,条理要清晰,段落要分明,语言要明白等等,都有技巧问题。写讲话稿要看对象,看时间、地点和条件,因地制宜,因人、因事而异……总有些经验诀窍可以借鉴。讲怎样写公文、写讲话、写文章,应该是名家,起码也是专家。如我们党内文字专家胡乔木于1958年在写文件方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怎样写好文件》(见《胡乔木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读,学一学。我既不是名家,也不是专家,在大学只教过历史,也未讲过语文。只能根据我在机关做抄抄写写的工作经历,总结一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经验和体会,谈出来,“抛砖引玉”。
文章体裁很多,包涵很广,几乎凡文字作品皆称文章。而公文尽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是文章的一种。因此,学会写文章,也就能够写公文和写好公文。当然,公文自身有其规律和特点,会写其他体裁的文章,不一定会写公文,写好公文仍需要学习、练习和提高。
什么是公文?公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公文,就是泛指机关常用的应用文。狭义的公文就是专指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各自正式规定的各种文件。
公文的功能是统治者管理国家、正确行政的书面工具和文字手段。党政机关通过各种公文,贯彻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洽商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请示和答复问题等。邓小平同志1950年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子”。对于公文处理,我们党和国家都有一系列规定。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修订公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使公文的处理规范化、制度化。公文处理大有学问,公文写作更有学问。但是,公文写作不完全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需要真知灼见的实践问题。写好公文,当然需要理论修养,但是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胡乔木说:“写好文章是客观实践的过程,它的内在规律是可以掌握的,至于是否能运用自如,那是另外的问题”。
写好公文和领导讲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概括起来是:思路正确,调查研究,内容明确,语言简明,练好功底,按时交卷,即“六要”。
一要思路正确。写作有不少技巧问题,但主要的还是思想观点正确。特别是起草领导讲话,思路一定要对头。“思路不对,全部作废”。首先“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人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所谓思路,既要弄清上面领导的思路,当然也包括自己的思路,只有自己的思想、概念明确,才能写出准确的公文讲话。以己之昏昏,必然也使他人昏昏。思路不通,断然写不出好文章。思路正确,说到底,也就是要求作者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如果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很难写出正确的东西。这是写好文件要特别注意的根本性问题。
二要调查研究。这是写好公文和起草讲话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结论应当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而不是调查研究之前。无论写公文,还是写讲话稿,都要弄清情况再下笔。调查研究要实事求是,要如实反映情况。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很不容易,如实反映情况更难。现在上面和高层领导苦于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只有了解真实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再写公文,起草讲话,才能反映真实情况,符合客观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毛泽东指出:“不调查,不研究,提起笔来‘硬写’,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搞文字工作的最好要经常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熟悉生活,不可闭门造车,才能写好文件,才能写出新东西。
三要内容明确。首先要敢写真话,敢讲真话。切忌讲大话,讲假话,如果将大话、假话渗透到公文内和讲话中,小则自欺欺人,大则欺世盗名,祸国殃民,这样的事例、悲剧比比皆是。在历史上和现今我们国家和人民都因此而吃过不少苦头。当然书写公文,起草讲话,敢于直言,坚持真理,关键在领导,即决定于领导的思想作风。作风正,鼓励说真话;作风不正,喜欢报喜不报忧,甚至搞浮夸。“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但是,作为文件起草者,经常是打基础,不是不可以左右领导,是有机会有条件向领导建言献策,甚至常常可以将自己的见解变成领导的思想被采纳。为机关和领导搞文字工作的同志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书写公文,起草讲话,写好了“归党所有”“归公所有”,领导满意的属于领导,领导不满意的属于个人,可以署名发表。其次,公文、讲话切忌重复,甚至语言词句也不宜重复。有人为了表明态度鲜明,一篇讲话,前面也讲“高举”,中间也讲“高举”,后面又讲“高举”,其实讲一个“高举”就够了。为了强调内容重要,既讲重要问题,又讲重要意义、重要思想、重要作用……通篇讲了许多重要,实际大可不必,只要讲到点子上,讲一个重要就会引起注意。写公文、起草讲话,从头到尾最好不要有重复的内容、重复的思想、重复的段落,甚至重复的语言和词句。一个意思,翻来覆去地讲,一句话,一个词,翻来覆去地用,并不能使公文、讲话增色,反而显得思想贫乏,语言枯竭。这是书写公文、起草讲话最起码的要求和技巧。再次,要注意公文具体生动,讲话要有新意,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不能老是官样文章,老是那么几句话,老是重复人所共知的论调和事例。特别是讲话,要看地点、时间、条件和对象,做到因地而宜、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见机行事,讲得切题,讲得得体,使人入耳入脑,不可千篇一律,文不对题。有的人形容听一场精彩报告,胜过看一场好电影。相反,听一场费劲枯燥的讲话,使人感到疲劳受累。郭沫若说“有人把文章写得深奥,让人看不懂,这不是写东西的正路,而是邪路”,不会受人欢迎,也不值得欢迎。总之,文件讲话写得要有说服力,不要摆架子,不要装腔作势,不要卖弄自己,不要废话连篇,不要哗众取宠。有些讲话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要语言简明。写公文、讲话要讲究文法和修辞,无论是叙事,还是说理,都要写得简练明白。要深入浅出,善于用简单的、具体的,用群众所熟悉和易懂的语言来书写公文和起草讲话。一句话能写清楚,不用两句;一段话能交代清楚,不要写两段。特别是写公文,要写得清清楚楚、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啰啰唆唆。毛泽东提倡写生动和通畅的文章,使人一看就懂。不生动,不形象,语言晦涩难懂,使人看了头疼。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用句不合文法,行文不合章法,语言干瘪,词汇贫乏,会影响内容的准确表达,会令人费解,甚至误解,读者就会离得远远的。现在有一种文风,文字表达不是深入浅出,而是浅入深出,写得十分艰深,群众看不懂,甚至干部也难以读懂,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谁也不懂”。句法有长达四五十个字一句的,其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好像文章、讲话写得越长越好,似乎越长才能越有深度、高度和分量、水平。其实不然,长篇大论未必比短小精悍好,短小精悍未必比长篇大论差。分析问题,长篇大论不一定没有片面性,而短小精悍也不一定准有片面性。长短并不是写东西是否有高度、有深度、有分量、有水平和是否有片面性的标准。文章好坏,主要看内容。“有话即长,无话即短”,长的有内容,也能引人入胜(当然,如果又臭又长,那让人受不了),短的也不乏佳作。长篇大论一般让人看得吃力,短小精悍反而容易引起读者注意。通常更多的人喜欢短文章。茶余饭后,五分钟就可看完。胡乔木说要记着:“写得愈长,看的人愈少”。总之,长短各有千秋,内容精彩,长短无妨。但是,写文章最好用“最经济”的办法,把想要说的东西写出来,所谓“要言不烦”,把可要可不要的章、节、句、字去掉。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对语言的简练要求得非常严格。他认为《汉书·张苍传》中有句话:“年老口中无齿”,六字成句,可删掉三个字,“年及口中是烦字,可去矣”,“老无齿”就写清楚了。这样,对作者,对读者都有好处,节省了语言,也节省了时间,都是一种解放。胡乔木在1946年写了一篇短文,提倡文章要写得“短些,再短些”,并规定了稿件的字数,即使是研究论文、专文等,也要控制在400—2000字内。朱镕基同志曾在国办的一个文件上批示:写批文最好不要超过五十个字,批得很长,人家不一定愿意看,这当然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起草文件讲话,尽可能不用或少用空话套话。什么是套话,套话是指大家都熟悉的千篇一律的公式化语言;空话是指说了谁也不去做的口号式的话。空话套话,人云亦云,讲起来省力,准备起来也不费功夫,也比较安全,犯不了错误。于是空话套话风行一时,有的讲话离不开套话,有的文章空话连篇。如写报告,做总结,一开头要讲七个下:在大好形势下、正确路线下、领导关怀下、部门帮助下、团结协作下、群众支持下、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不断的进步。这既是套话,也是空话。逢文必写,逢会都讲,既浪费笔墨,也耽误时间。一位领导拿了几个稿子赴会讲话,讲了一会儿,觉得不对劲,才知文不对题,念错了稿子,不是这个会议的。可见准备的几个会议的讲话稿,开头的导语是大同小异的套话空话,在哪个会议上都可以讲。
五要练好功底。要多看,“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引用鲁迅先生的话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多思,勤于动脑,反复思考,善于思考,反复构想,每当有所悟,有所获,就立即记下来。孔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通常说的问题没写清楚,往往是因为没想清楚的缘故。要把问题说清楚,需要多想想,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俗话说“多闻多思”,即多听多想,方能善谋善断,才会有好的主张和决策;多写,即多练笔头,熟能生巧。写作不是天生的,不像唱歌,是天生的,“没有金嗓子,唱不出《四季歌》”;而是后天的,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条件,可以通过勇挑担子,承受压力,逼着也能将东西写出来。当然,要写好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邓小平告诫说:“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切勿要求过急。写作也没有什么捷径,据说做官可以秘传,在封建时代,“父传子,家天下”。写作则不然,父亲不能传儿子,老子会写,儿子不一定会写。没有捷径,但并非没有秘诀,秘诀就是要靠自己练。当然,多练就要多写,同时,也要在字法、句法、章法,乃至学会用标点上下苦功锤炼;多改,“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起草稿是很少的,或者说还没有。古今中外,好文章都需在修改上下功夫。不要怕改。肯于自己改,精益求精;也乐于别人改,取长补短。边写边改,边充实,边提高。“千金不能易一字”,寥寥无几,而更多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鲁迅先生说:文章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改去,至多他没有说。毛泽东说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修改,然后发表。如周总理有一年亲自修改政府工作报告,前后多达83次,最后送郭老把一道文字关。多学,要善于学习,虚心学习,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能力与技巧,常常是德、智、才、学的综合表现。毛泽东1958年在论《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中央各部,省、地、县三级都要培养“秀才”,这些人要较多地懂得马克思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辞章修养。并且,在六十条工作方法中,五条是讲学习的:(三十九)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四十)学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四十一)学点历史和法学,(四十二)学点文学,(四十三)学点文法和逻辑,学习要求是很全面的。我在青年时代到参加工作,前后通读了三遍《毛泽东选集》,《邓小平选集》通读了一遍,重点文章读了多遍,获益匪浅。特别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忙着经商、应酬,学习风气比较淡薄,更要注意安排时间学习。最近,我们在江苏召开的“县级行政管理和农业现代化”研讨会上,江西省一位县长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封建时代的官吏,都很注意读书写字,也讲究学一点琴棋书画。现在我们有些当官的,倒忽视了这方面的修养,或者说还不如封建时代的官吏。整天忙于开会,忙于应酬,比喝酒,比跳舞,甚至还桑拿、娱乐一番,没见到多少认真读书写字学习的。这样讲起话来,缺少高度、深度,以至只好念稿子。这固然一方面说明给领导起草讲话的重要,但一方面也反映有些领导演讲水平的下降,“离开稿子不会讲话”。
六要按时交卷。公文、讲话都有时效性,特殊情况下,有的还是急件。“今天下达,明天交卷”,甚至要当天立即完成,这要求文字工作者既能适应,又能应变,到时必须完成,而且只能提前,不能推后。否则,过时不候,过时失效,写得再好,也用不上。这就要求执笔起草公文、讲话的同志,既要有研究分析事物的学识,又要有新闻工作者的敏捷,还要有写稿子又快又好的能力。文字工作既讲效率,又讲质量。所谓按时完成,还必须保证质量。粗制滥造,滥竽充数,杂乱无章,生拉硬凑,材料堆积,没有修改的基础或余地,是过不了关、交不了差的。“再打回来,就来不及了”。
2011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