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课堂转型,关键在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情景的创设、教学方式的运用、学习方式的指导,关键都在教师。为了实现课堂转型,教师必须不断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往复循环,取得突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建构“对话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课堂教学文化。十余年来,教师普遍认识到在课堂上过多占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但是课堂教学的面貌仍然改变不大。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师生对知识、对学习的看法还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在不少教师和学生的潜意识里,把知识等同于信息,把学习的课程等同于教材所编写的文本知识。不少人认为知识掌握的多少和理解的深刻程度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用考试成绩来衡量、用考试分数高低评价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下,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学生对学习的看法、习惯的学习行为大都围着“应试”转。从应试出发,必然注重应试的训练,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孤立、分割地看待三维学习目标就难以避免,学习、应用、创造知识的能力也自然被简化为应试能力。由于应试成绩的高低与教师、学生个人的功利直接联系着,教和学也难免功利化。教学和学习的功利化,驱使教师、学生、学校为功利进行竞争。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课堂教学必然成为获取考试高分,攻克知识技能重点、难点和考点的战斗。为了获取高分而拼搏,教学规律、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的压力都显得无足轻重了。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制里,教师只能面向有可能通过考试的学生,高效率地讲授知识、传授技能,希望学生能高效地接受,熟练地应对考试。教学研究,也必然重视研究教师如何讲,研究如何组织学生做高强度、高效率的练习。“精讲多练”,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重心,必然是落在依据考试要求,从教材上找到考试常考必考的知识点,设计有利于学生获得考试高分的教学方法。在考试测量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被多年应试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必然受到追捧,不可能被抛弃。化学学科的学生实验和实践活动,也只能依然被演示或黑板实验、卷面实验所代替,探究活动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必然成为化学教师心照不宣的教学经验。
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教师、学生的所有心思、时间、精力都在围绕应试转, 如一所高中对师生提出的要求:“每一天都在备考,每一次练习、考试都是高考。”教师、学生都变成“高考训练场”中打造应试机器人的工匠,师生在狭窄的生活圈里,连自我都消失了,更遑论个性、特长的发展和创造性教学。
在这样的教学环境里,要摆脱多年的课堂教学所形成的习惯思维和方法,运用新的理念、思想和思维方式来设计、组织教学,实现“对话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实属不易。旧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念在平时的听评课活动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会带给转型的先行者巨大的压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指出:“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意见》提出了五个统筹的任务,特别指出要“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课程标准的修订,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为课堂转型开辟了通衢大道。
努力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克服应试教育的影响,把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努力探索和实践课堂转型,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文件,2014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