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科技伦理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科技伦理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空间内,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任何人在做价值判断的时候都受到其内在所拥有的理论与信念的影响。科技伦理正是通过认知性和规范性的教育来影响人的行为。伦理教育要潜移默化,使之成为习惯。而只有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把科技发明和应用的规则内化,才会成为研究者的习惯。
科技伦理教育旨在帮助人们认识科学发明、科技创造必须是动机善良的,发明和应用的结果应当是有益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绝不能功利主义地看待科学发明和应用,单纯从综合收益最大化来考虑问题。不论是基于科技前沿发明和应用,还是基于普通知识的应用,如果没有科技伦理的规范,造成的罪恶都会殃及每个人。
科技伦理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制定科技伦理规范是为了保证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正确方向,并非是为科学研究设置障碍或套上紧箍咒;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遵循科技伦理规范的意识与习惯。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限性,我们没有办法预先把所有的不确定性消除。很难要求一个科学家在发明一项新的科学技术之前就严密、周全地考虑它会不会被用于危害人类和自然。这就意味着科技成果的应用可能会出现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情况,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是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由于科技伦理规范是来自于过去经验的总结与提升,还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完善或变更,不会阻碍科学的发展。
科技伦理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保证科技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发挥正面作用,需要整个社会、所有公民的努力。面向社会上的每个公民进行科技伦理的教育,目的就在于让社会上的每个公民都能理解确保科技发明、创造用于正道而制定的法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运用科技伦理规范,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制度、政策、法规来制约掌握科学技术的社会精英滥用、乱用科技发明和发现。有效的科技伦理教育和制度法规,既要从道德层面对使用者进行教育和制约,更需要动用各种力量来监管、检测,甚至动用国家机器来惩处违背科技使用规则的违法者,使所有公民对相关制度、法规有敬畏之心,能自觉地遵守和执行。
[案例9-4] 结合教学内容,揭露和批判利用化学品危害人类、破坏环境的罪恶行为
在现实中,总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私利,把科技发现和发明用于牟取暴利或其他非正当的目的。例如,哈伯在一战期间帮助德国统治者使用氯气作为化学武器。越战时期,美军为了让隐蔽于茂密丛林中的对手无处躲藏,利用高效除草剂“橙剂”作为落叶剂,向越南丛林大量喷洒“橙剂”,使包括美国军人在内的数十万人遭受“橙剂”中剧毒物质的痛苦折磨,还导致许多受害者的遗传基因突变,使大量婴儿早夭或先天畸形。
又如,在“毒奶粉”事件中,我国三鹿集团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混合物的奶粉,导致许多婴幼儿泌尿系统产生结石,严重危害了婴幼儿的健康。该事件也重创了国产食品的信誉。最终,这些违法犯罪分子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聚氰胺[化学式C3N3(NH2)3,俗称密胺、蛋白精]是一种用于塑料及涂料等工业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发明及利用,原是为了发展化工生产,造福人类。该产品明确规定“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但是,一些违法分子利用其含氮量高,把它掺入牛奶或奶粉中,以提高奶品的含氮量,欺骗使用者,并牟取暴利。结合教学内容,揭露和批判某些人为自身利益,有意利用有毒有害化学品来伤害他人、危害生态环境的罪恶行为,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教育,也是化学教育所不可忽视的。也应让学生认识到,严格判定化学品生产和使用的法规和制度,严格监管,加强对国民的科技伦理教育,才能使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真正为人类造福。
对学生的科技伦理教育,要说理,也要实践,帮助学生能自觉遵循科技伦理,也能用科技伦理及相关的法规制度,分析、评判社会上的人和事,学会辨别和揭露化学品使用中违反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维护科技伦理和相关的法规制度。
科技伦理教育,要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品的安全使用知识和规则,使自己能更健康地生活、更安全地工作。随着化学研究成果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使用各种化学品。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事件创设学习情景,帮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关注社会上有关化学品安全使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提高科技伦理意识。
[案例9-5]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教育
随着人们对食品色香味和营养价值要求的提高,愈来愈多的食品添加剂被用于食品加工,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味,或使食品更便于贮存和运输。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有几十种,80年代末达到600多种,目前已发展到21大类,1500多种。
食品添加剂是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物质或化学合成的物质。随着食品毒理学的发展,一些曾被认为无害的食品添加剂,已被发现存在慢性毒性或致癌、致畸作用。有些添加剂与一些化学物质或食品中的正常成分可发生作用,形成致癌物。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是不滥用、不超量,必须符合质量标准;提倡采用天然制品,特别是在婴幼儿食品中不允许加入人工合成甜味剂、色素、香精等。
结合教学,联系日常生活中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事例,介绍某些化学品的性质和正确应用,对提高未来公民的化学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有机化学中介绍甲醛及其水溶液(福尔马林)具有防腐作用,在医学上可用于人的尸体和动植物标本的防腐固定。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没有多少化学知识的不法商贩,会使用甲醛溶液浸泡海参、鲜贝、鲍鱼、虾仁等水产品,利用甲醛的防腐作用延长保质期。还有一些商贩在鸭血中加入甲醛定型,在面制品、粉丝等产品中添加“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是一种工业漂白剂,遇热分解产生甲醛和二氧化硫),以次充好。在甲醛和二氧化硫性质作用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它们都是工业用化学品,对人体有毒害作用,长期食用用甲醛浸泡的海鲜有害人体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