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爱”开启心灵之门

用“爱”开启心灵之门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根植于爱。那一个早晨,老师进了教室,发现小昊正在并不熟练地给垃圾桶打包垃圾,并换上新的垃圾袋。抓住爱劳动这一契机老师又让他负责整理班级的图书柜他欣然接受了。小昊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开始有了起色,脸上也开始洋溢着阳光而自信的笑容。理解是根,尊重是本,教师,只有心中装着满满的爱,才会在师生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师生间的对话才能得以顺利展开,教育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根植于爱。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首先应当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教育中,一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总是以理解和尊重为开端。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教育,就是一个“以心换心”的过程。所以,作为教育者,首先心中应当装着满满的爱,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做一些换位思考。当教育者真正做到了无条件地关注学生,对学生倾注了真情,学生必定会有所感知。也只有学生感受到你是在关心他,爱护他,是在真心诚意地帮助他时,他们才会接受你,信赖你,才会乐意敞开心扉,和你进行心灵的交流。

【案例】

在一年级,有一位叫小昊的小朋友,曾经是一个“小淘气包”,上课走神,总喜欢做做小动作,课间喜欢追跑打闹,经常会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小昊又动手推小朋友了小昊又去踩草坪还不和小草说对不起小昊把某某小朋友弄哭了。”……刚开始,还真让班主任老师头疼过一阵子,老师尝试了一些办法:和他晓之以理,告诉他要亮出可爱的一面,让大家喜欢自己;给他找朋友,让班级里纪律好的学生带他一起玩;安排小老师和他一起坐,随时提醒他;甚至请他妈妈来陪读过……每次的交流帮助,小昊似乎有所触动,可是,总是好了一两天,便又开始反复。

老师不禁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变成了这个样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一些波折,更何况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对孩子来说,不守规则或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这样的屡屡反复应该得到引导。

于是,老师开始观察他,观察中发现他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积极:擦黑板时,他总能搬把小椅子,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完了还要用抹布再擦一遍;理台箱时,他总是能手脚麻利地把东西整理好,然后帮助同桌一起整理;扫地时,他也总能把地面扫得干干净净。注意到这些以后,老师就开始抓住每一个细节,表扬他。这样的肯定,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有了做人的自尊。他开始接近老师,并开始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每次,一听到老师的赞美,总表现出少有的兴奋。只是,在遵守纪律这方面,他的变化还不是十分明显。

那一个早晨,老师进了教室,发现小昊正在并不熟练地给垃圾桶打包垃圾,并换上新的垃圾袋。换完袋子,又提着垃圾袋出了教室门。这才突然想起,这一轮值日轮到小昊做这项工作,没有提醒,他就清理垃圾了!老师不由心中一动。

等小昊倒垃圾回来,老师就笑眯眯地注视着他的眼睛,毫不犹豫地给他竖了个大拇指,夸了他:“干得真棒!小昊,你是一个好孩子!知道怎样的孩子会让老师更喜欢吗?”他有点腼腆地低下头,轻轻说:“老师,我以后不要再那样调皮捣蛋了。”这种保证他曾经说过不下十次,但老师还是拍拍他的头,微笑着说:“小昊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相信这一次你一定会做到的!会给老师一个惊喜吗?”他点了点头,然后又咧着嘴,笑了。

以后的几天,老师注意到只要桶里的垃圾多起来了,小昊就来清理垃圾了。老师总是笑眯眯地看看他,并且经常在同学面前提起他为班级做的这些事。受到了同学们越来越多赞赏的目光,小昊在劳动中越来越积极了,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每当这时,总会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他。

抓住爱劳动这一契机老师又让他负责整理班级的图书柜他欣然接受了。当上了“图书馆馆长”,他感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干得相当卖力。

小昊的行动大家有目共睹,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肯定他。渐渐地,课间活动时,来告他状的同学变少了。上课时,老师发现他也开始坐得端端正正,专心听讲了,又及时表扬了他,并随时请他回答问题。小昊在各方面的表现都开始有了起色,脸上也开始洋溢着阳光而自信的笑容。在期末的评价中,小昊还成了大家心目中当之无愧的“劳动小明星”。

“心理意义上的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理解是根,尊重是本,教师,只有心中装着满满的爱,才会在师生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师生间的对话才能得以顺利展开,教育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