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视教师的阳光课堂教学行为的走向

审视教师的阳光课堂教学行为的走向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传统课堂相比,阳光课堂凸显人本教育思想。作为阳光课堂的实施者,如何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实施阳光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出的应答。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被动执行”教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总之,我们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据此发挥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上课从“被动执行”走向“互动生成”。

给学生一片阳光,让他们各自灿烂,发出智慧的光芒,这是阳光教育在课堂中的生动写照,也是阳光教育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独特魅力。与传统课堂相比,阳光课堂凸显人本教育思想。这一核心思想能否在阳光课堂中得以切实落实,关键在教师。因为任何一个先进理念的落实,最终都要靠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推行、去完善。作为阳光课堂的实施者,如何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实施阳光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出的应答。

(一)上课:从“被动执行”走向“互动生成”

长期以来,教师已经形成了“被动执行”教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回忆我们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怎样进行的:首先是复习;第二步是引入新课,教师一步一步地讲解;第三步是重、难点强化训练;第四步是巩固练习;第五步是小结,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刺激—反应—再刺激—再反应”的过程,是一种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既定教案的行为取向。阳光教育倡导的学习是自主地、探索性地学习,它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它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活生生”的一群学生依旧有太多的不确定,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发生。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一课,进行到学生探究用圆规画圆时有一学生提出圆规这么小生活中许多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比如教师在体育课上画的圆,木匠师傅画的圆等,继而许多学生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议论。学生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完全在教师的“预设”之外,怎么办?是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师的意愿“教教案”,还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不言而喻的。这位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把课堂从教室移到了操场,在教师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合作操作下,用钉子、绳子画成了一个“体育课”上的圆,然后引导学生说说用其他工具还可以画哪些“生活”中的圆?接下来的教学,就让学生坐在这个圆的周围,用活动的方式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关系、特点等。这样的教学调整,真正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又如,教学“十几减9”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插图、提问,旨在引出“11-9”的算式。结果有的学生将11-9的结果也说了出来。

师A(责备的口气):老师只让你列式,你怎么一下把答案也说了出来?

师B(欣赏的口气):真不错,老师没教你也会计算啦!

教师A责备学生,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教师预定的答案范围,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反映了教师囿于以教为中心的“教教案”的框框。而教师B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的“越位”,不是责备否定,而是欣赏肯定,将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经验之上,充分体现了“以学导教”的主体学习观。

总之,我们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据此发挥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上课从“被动执行”走向“互动生成”。

(二)提问:从“教师提问”走向“师生互问”

提问,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作为“常规武器”,一直以来受到较多的关注。传统的提问更多的是关注怎样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

例如,一位教师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新授课,教师揭示课题后,就领着学生学例1,学完例1,学例2……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学完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其间,教师提了不少问题,学生也一一作答,乍看起来整节课学生都参与了求知活动,课堂上有问题解决,似乎教学任务完成得十分“圆满”。仔细分析这种现象,探究的问题都是教师提出来的,探究的顺序是教师定好了的,学生无须提出问题也无须主动思考怎样解决问题如此舍本逐末包办代替的教学学生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呢?

在阳光教育的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而“提问”实际上是实现“沟通、理解和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毫无疑问,数学课堂提问不应该仅仅具有传统意义的功能,而应该追求最理想的提问境界,那就是从教师提问走向师生互问,甚至学生多问,教师可以偶尔回答不出。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据统计,《论语》20章,记载师生谈话117次,其中学生问孔子105次,学生互问11次,孔子问学生只1次。在西方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多问、教师少问、学生互问更是一种很普遍的事情。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首先,要在教与学之间真正建立起一种“对话”关系。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不再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这方面有些教师总结了不少办法。如课始,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知识背景中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发学生更多的问题。课尾,在课堂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受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促使学生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同时要注意把问题不断深入,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和数学实践。

孩子天性好问,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教师在设计提问的同时,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假如我是学生应如何发问,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些提问的声音,逐渐形成提问的能力。

(三)评价:从“一把尺子衡量”走向“多把尺子衡量”

以往的教学评价无论在课堂里,还是在作业中,或是在考试后,教师更多的是以一个“法官”的身份用一把尺子对学生的知能习得情况予以“是非”“对错”“好坏”的评价,过于突出了评价的甄别功能。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由平时的65分一跃进步到85分时回家却伤心地向家长转述了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评语——老师说“连我也考了85分”。教师的一个“连”字彻底打垮了孩子进步的喜悦,使孩子意识到在老师的期望和评价中,自己原来不过如此。

作为教师,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在理解、关心和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这把尺子是激励、是信任,更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分组探索,讨论中有学生提出,“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因为学生没有做出正确的猜测,评价学生——“错了”“不好好动动脑筋”。其实,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类比到当前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情境,这是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更是学习中勇于探索所作的大胆猜测。所以我认为应该这样评价:“你能作出大胆地猜测真好,挺有探索精神的!小组里再对他的猜测验证一下,看看有没有道理?”教学中这样发展性的即时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这把尺子,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不丢学生的面子,能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以学生的考试为例,由于受传统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多年来我们的教师常常是考什么教什么。因此,许多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许多人视考试为课改的拦路虎。考试本身没有错,关键是如何做好考试本身的改革。

“某校一年级甲班的数学期末考试”案例,教室里原先摆放的20多套桌椅被搬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围成一个圆圈的彩色座垫,四周的小黑板上画满了各种动物的粉笔画,有的身上还贴着彩纸,占据教室四个角落的是四个货摊,上面有很多标有价格的饼干、玩具等。教师随身没有携带考卷,只是端着一个放满五颜六色的小纸片的大塑料盆。学生一点也不紧张,反而笑嘻嘻地坐在地上,看着教师,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考试铃响后,教师宣布的考试规则其实就是“游戏规则”——“欢迎大家到欢乐数学园,你们要过八道关……”。期末考试就是在这么有趣的活动中进行的。这个评分方法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绩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活动

这把尺子,还是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是教师的一束关注的目光,是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虽然细微,却需要教师博大的胸怀、崇高的责任感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抚摸着学生敏感而紧张的心灵;它又是细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它更像号角,催人警醒,催人奋进。

(四)作业:从“枯燥”走向“鲜活”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束缚,以及“应试教育”的重重压力,导致布置的数学作业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囿于书本,拘于操练,限于笔算。这种枯燥的、乏味的作业,把学生折磨得苦不堪言,换来的只能是消极对待、被动应付,根本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业布置作为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历来被教师所重视。但是不同的时期对布置作业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阳光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就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着重于过程与方法的展示,着力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据此,作业设计的策略有许许多多,从枯燥走向鲜活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作业的内容应该是鲜活的。例如,在“梯形面积”基本题完成后,可出示,有位老爷爷新开垦了一块类似于我们学过的不很规则的梯形菜地,老爷爷很想知道怎么算?你有办法帮助老爷爷吗?这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的作业,学生首先进行联想,判断出这块地是近似于我们学过的梯形,然后想办法获取有关条件,再应用公式算出地的大概的面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作业的形式应该是鲜活的。鲜活的作业形式应该做到:统一与选择的结合,静态与活动的结合,书面与实际的结合,室内与室外的结合,独立与合作的结合。据此,如绘画型作业、调查型作业、整理型作业、探究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等应运而生。如在复习“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可布置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把这一单元的知识采用书写或图示的方法整理成知识网络。要求各组尽量将它设计得简洁、美观一些,并进行评选。结果不仅有按照在小学阶段学习这6个平面图形的学习顺序进行整理编写的“7”字图,还有“网络图”“知识树”“机器人”等形状各异的设计。

事实证明,这样的作业调动了学生自我复习、整理知识的积极性,展现学生活跃的求异思维和巨大的创造力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