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美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她喜欢安静,乐于读书,能经常见到她和学生一起读书的身影。怎样守护好一个班级,让每一个生命在阅读中如鲜花般绽放,作为班级的领路人,她时刻在思索。
1.因缘而起:留驻童年的记忆
2011年9月,她迎来了一批一年级的孩子。在一年级新生报名的第一天,她的阅读之旅悄悄地启程了,《猜猜我有多爱你》成了她们师生见面的第一个故事。
随后的每一个清晨,她便领着孩子们开始了奇妙的阅读之旅。日不间断的晨诵,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歌,从这群稚嫩的孩子口中蹦出来,那是晨间最美妙的乐曲,是一天中最美味的精神大餐。午间,她会每天为他们大声地朗读。孩子的语言虽然很稚嫩,但不时也能蹦出一两个令人啼笑皆非、忍俊不禁的句子。
如何留住这份童真?让孩子六年一路走来能有一份珍贵的记忆?我建议她像管建刚一样办一份班级周报。于是,她决定,用周报记录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见证他们的成长历程,要给孩子一份承诺,在六年级毕业的时候,把这份沉甸甸的礼物送给孩子们。
2012年3月5日,《三叶草》班报正式创刊,他们班的孩子们拿到班报时个个脸上洋溢出兴奋与激动。班报的诞生,让学生写话的劲头一下子上来了。
2.探索不止:找寻不竭的动力
爱默生说世界上最辛苦的事是思考,写作也是思考过程,它需要意念的支持。小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如何维持学生的写作欲望呢?
她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体验生活,三年来班里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嗑瓜子比赛、斗蛋、扳手腕、手工制作、小鬼当家等;还开展“我十岁了”主题班会、班级读书会等,有了生活的素材,孩子感到有话可写,有情可诉时,班报上的文章也越来越精彩了。
为了让孩子保持写作热情,她采用了一些激励的措施:二年级上学期,在每期班报的最后,都刊登上期班报上发表文章的同学照片。为了照顾班级里的中下等学生,开辟了佳句精选栏目。到了三年级,就设置了等级评奖,分为“作文新苗”“作文小能手”“班级小小作家”“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等,有挑战的攀登,点燃了孩子写作的热情。
3.持之以恒:绽放美丽的生命
每期的班报,从初稿、修改、二审、校对、排版、印刷她独立完成。很多时候,这份“业余”的工作只能带回家做。这不起眼的小报背后,凝聚了她太多的心血,她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最终她选择了坚守在这个平台上,只为一睹孩子们捧着《三叶草》津津有味朗读时的样子。
这份班报,也得到家长的有力支持:孩子写稿,家长就兼职打字员。可以说没有家长的辛劳、点评与鼓励,就不会有班报的如期出刊。
五年来,《三叶草》不断成长,孩子在班报刊发文章60多万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习作80余篇。
五年来,《三叶草》班报已过100期了。如果说,兴趣是一种动力,那么从最初的热情到如今的坚守,《三叶草》早已由兴趣变成一种习惯,已经成为他们班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年来,这一张张报纸的背后,是一直秉持的那份坚守和从未停歇的脚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