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年代前评价目的的历史演变

世纪年代前评价目的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评价的这一目的更多地体现在终结性评价中。20世纪80年代,布卢姆就针对当时评价中的弊端指出:“评价的目的,像现有的教育系统最常用的那样,基本上是把学生分等与分类。它被用来区分失败的学生、成功的学生以及过得去的学生。学校内通常使用的测试以及其他形式的评价,对于改进教学作用甚微,……”斯克里文针对时弊提出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积极倡导旨在改进的形成性评价。

(一)鉴定选拔分等

国内外学者认为,教育评价起源于我国西周时期。据《礼记·射义》记载:“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1]《学记》中也记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2]由此可见,评价从一开始就是基于鉴定选拔分等这一目的进行的。在此后漫长的封建时代中,科举制同样旨在鉴定选拔。西方早期教育测量运动中的智力与成绩测验等,其目的也在于鉴定学生优劣并选拔合乎要求的学生。评价的这一目的更多地体现在终结性评价中。布卢姆(B.S.Bloom)即指出:“终结性评价的首要目标是给学生评定成绩。”[3]实际上,评价的鉴定选拔分等是评价最基本的目的,教育评价发展到现在,它仍然存在,只不过由于它的负面影响受到评价主体不同程度的抑制而已。20世纪80年代,布卢姆就针对当时评价中的弊端指出:“评价的目的,像现有的教育系统最常用的那样,基本上是把学生分等与分类。它被用来区分失败的学生、成功的学生以及过得去的学生。学校内通常使用的测试以及其他形式的评价,对于改进教学作用甚微,……”[4]还应指出的是,在评价发展的前期,这一目的重点用于学生,随着评价对象的扩展,这一目的同样用于教师、学校及其他方面。

(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将教育目标定为教育评价的努力方向的首推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R.W.Tyler),他指出,“应该明确,评价是查明已编制的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将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这有利于检验已组织的和已编制的教学大纲(constructional program)的基本假设的效度(validity),……教育评价的历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测定教育目标在课程和教学方案中究竟被实现多少的过程”[5],“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必须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的评价”[6]。布卢姆也持同样观点,他认为:“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我们主要关心的是用它(评价)来改进教与学。”[7]针对总结性评价的弊端,布卢姆指出:“形成性观察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习者评定成绩或做证明,而是既帮助学习者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掌握程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上。”[8]日本学者梶田叡一也指出:“在评价教育成果时必须首先使评价目标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倘若教育目标和评价目标两者各异,那么评价的结果和教育的结果便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了,……”[9]

(三)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主要有克龙巴赫(L.J.Cronbach)、斯塔弗比尔(D.L.Stufflebeam)、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等人。克龙巴赫认为:“评价人不仅应关心教育目标,检验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更应关心教育的决策;评价不是决定优劣的过程,而是要作为一个收集和反馈信息的过程。”[10]他进一步将利用评价进行的决策分为三类,即教程的改革、关于个体的决策与行政的调控。斯塔弗比姆也认为,“评价不应局限于评判决策者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预期效果的达到程度,而应该收集有关教育方案实施全过程及其成果的资料,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1],他还指出,“评价是一种划定、获取和提供叙述性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涉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的价值及优缺点,以便指导如何决策,满足教学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对研究对象的了解”[12]。为此,他提出了以决策为中心的CIPP[13]评价模式,通过找出“实际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异来为决策服务。斯克里文针对时弊提出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积极倡导旨在改进的形成性评价。

(四)促进人的发展

在西方教育评价发展史上,人的地位不断上升。1975年,斯塔克(R.E.Stake)提出,“评价应首先关注服务对象关注的问题、兴趣和焦点,而不是预先确定的目标,通过评价者与评价有关的各方面人员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对话’,了解他们的愿望并做出回应,以满足各种人的需要”[14]。1989年,库巴(E.Cuba)和林肯(Y.S.Lincoln)提出了“第四代评价理论”。他们从建构主义哲学出发,认为现实并不是纯“客观”的、“外在于人”的东西,它不过是人们在与对象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建构物”。因此,评价亦并不是“外在于人的”“纯客观”的过程,而是参与评价的所有的人,特别是评价者与其对象双方交互作用,形成共同心理建构的过程。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评价活动就需要综合考虑如何融合或沟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评价者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梳理出不同人、不同环境中的建构,并运用协商的方式,逐步改变、统筹不同意见的分歧,引导他们达成共识。[15]库巴和林肯从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指出了过去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评价过程中应关注人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