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与通识教育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是否要进行通识教育,有三种观点:其一,因为它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等原因,所以同样必须实施;其二,受高职院校在学制、师资等方面的限制,不宜实施;其三,只要认识与措施得当,应该而且也可以实施。
上述三种观点,第一种肯定的回答主要是从思想观念或教育理念层面上做出的,其原因可列如下:①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同属于高等教育,都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为目的;②通识教育起因于对高等教育专业化倾向的“拨乱反正”,而职业教育的专业化倾向更明显,进行通识教育也更有必要;③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源于同一背景下的中等教育,他们都缺乏“做人”的教育,而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更应接受通识教育;④任何教育都应是“制器”与“育人”并举,职业教育也是如此;⑤快速变革的社会致使职业、岗位不断涌现,技术革新加剧,而通识教育中的“授渔”(致力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态度、品质、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与直接专业技能提升的“授鱼”相对应)能使学生超越变革的现实而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种否定的观点,主要是从实践实施的角度看,或者说是从职业高校与普通高校在办学上多方面比较得出的结论,主要有:①学制上的差异,职业高校大多是三年,也有两年制,而且还都有一年实习期,受课时量限制,这决定了职业高校无法像普通高校一样定位,即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不可照搬普通高校中实施通识教育模式;②在师资力量上,职业高校普遍建校时间短,教师在年龄、职称等方面无法满足开展通识教育的需要,引进的大多是专业教师,甚至是企业、行业里的技能人员,这方面普通高校有着先天的优势,但对职业高校来说是种奢望;③在人才培养上,职业高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侧重的是动“手”能力,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学理型、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即便是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也大多是面向实践二线甚至是更上层次人才,侧重的是动“脑”。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出了第三种观点,即变通式的实施。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不可缺失,只是应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紧密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进行。
(二)高职院校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国各界已深入人心,不仅在中小学,在高校也同样如此。但在高校,素质教育往往侧重于文化素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做人和做事的根基,但主要不是在方法、技术、招式的层面上,而是在态度、精神、灵魂和品格上,是虚的、内化了的、形而上的,表现在对人和对己,对群体和环境,对社会和自然,对国家和世界的态度、观念、风格和价值取向上。
由此观之,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相对应,通识教育具有外来性,而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本土上生长出的,二者在思想观念、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共通性,在实施中二者可以相互借鉴。
高职教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实践中,许多高职院校将“高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
(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通识教育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不断加深,教育全球化也早已露出端倪,特别是以培养技术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所谓技术无国界,围绕技术培养的高职院校国别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涌现。高职教育国际化对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办学资源的优势,培养国际化人才,都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很显然,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教育理念,在国际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它甚至会成为高教界的主流观念。教育国际化不仅是目标上或内容上的国际化,而是教育全程、全方位的国际化,如素质教育一样,不是教育的一类型,它应渗透至教育的方方面面。在高职院校,不仅应贯彻在专业教育中,而且应贯彻在通识教育中。在高职教育中贯彻教育国际化思想,总体上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即输入、过程和输出考量。具体来说,一是办学条件国际化,二是办学过程国际化,三是培养目标即人才的国际化。撇开条件与过程,人才的国际化是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此,高职通识教育要为培养“国际人”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奠定基础,具体包括: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具备胜任国际经济体中工作与生活必需的公共知识与通用能力。
(四)全面服务取向下的通识教育
全面服务型是指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优势和特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其中人才培养不仅要建立全日制学生培养体系,还要发挥终身教育功能,建立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科学研究要强化校企合作建立新产品(服务)研发、应用技术技能开发和管理创新研究体系;社会服务要侧重新产品(服务)研发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侧重职业文化研究、职业院校文化品牌培育、职业文化育人等。
全面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思想与策略,是高职院校履行其教育职责的重要原则与指导方针。强校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努力方向,也是高职院校履行其职能的手段。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全面服务不断积蓄自身能量,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实现强校目标,反过来提升服务水平。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方面,高职通识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服务人,不仅服务在校生,还要以同样的教育理念服务好社会成员,与专业教育一起做好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为打造终身教育体系做出贡献;其二,服务社会,高职通识教育重在服务好社会文化,传承社会文化并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通过培育院校文化品牌,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使优秀文化从校内走向社会;其三,服务学校,高职通识教育努力做好自身的培育培训工作,服务好学习者,服务好社会,这是通识教育服务学校最根本之处。此外,为专业教育服务,奠定专业教育基础,促进并引领专业教育发展,为实现强校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高职通识教育价值诉求
任何教育都是培养人的活动,高职教育同样如此。那么,相对于高职专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高职通识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呢?这就涉及高职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了。为了分析方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在此会解为“四人”(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即自然人、社会人、职业人和专业人。培养自然人,主要是使学生身心健康,这是最为原始的层面,也是最为基本的方面;培养社会人,主要是培养合格的、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为此,学生需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应着重塑造学生的思想、精神、态度、价值观等;培养职业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这是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需的能力与素质,使学生能在技术革新加快、岗位转换频繁的背景下职业生涯得到较好发展;培养专业人,则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愿意也有能力胜任各自的专业工作。在这“四人”中,高职通识教育应致力于自然人、社会人、职业人的培养,而专业人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技能主要有赖于专业教育,而高职通识教育可专注于专业基础,包括专业群或岗位群共通的专业知识和精神层面上的专业态度与情感。做这样的分析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其一,高职院校类型的划分,像我们所看到的,大多高职院校或者是服务类的,或者是工贸类的,或者是机械类的,从“通识”的角度看,应基于全校视野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通识教育,强化高职办学特色建设;其二,对口就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背景下对学生来说是种奢望,因此,从应用实践角度着眼于岗位群开展宽领域的专业通识教育也成为必要。
综上所述,从性质上看,高职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类型,它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职教育;从过程上看,高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一样,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思想、国际化思想、全面服务思想,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服务好学习者、社会及强校建设;从培养目标上看,高职通识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与心理,令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在职场变换中能从容应对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通用的专业知识,并能正确认识自身所从事的专业,形成明确的专业意识与专业情感,在国际化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能在国际经济体中胜任所从事工作的能力。
高职通识教育体系即在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对高职教育中非专业教育资源与要素按照一定原则与方法进行合理配置、有序组合而形成的高效、顺畅的有机整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