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近年来,在我国博物馆界出现了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淡化。工业革命时期,博物馆进一步承担起了社会教育的任务。美国博物馆教育人士成立了专业性团体,最初称为博物馆圆桌会议,后改名为博物馆教育委员会。
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_文博耕耘录

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李 彤

博物馆作为国家、城市文明的窗口,不仅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遗存的收藏机构、研究机构,更重要的它还是一个文化教育机构,无论中外的博物馆都深深地扎根于社会与文化教育土壤之中。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对博物馆的职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评价一个博物馆知名度,总要强调它的社会教育作用,重视它的文物陈列质量和水平;它对观众吸引力所发挥的社会教育效果。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博物馆就应该把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业务工作优劣主要标准之一,而博物馆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上。因此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就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

大家都知道,收藏、研究陈列、社会教育是博物馆三大职能。然而,近年来,在我国博物馆界出现了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淡化。笔者十分关注这种现象,并赞成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建设。

一、世界博物馆职能的演变

博物馆的三大职能,是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的。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公元前238年在亚历山大城创建缪斯神庙,是国际上最早的博物馆,就已具备了社会教育职能。

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研究古代史的热潮,西方各国将Museum作为博物馆名称,其内涵不仅有搜集和保存物品的场所,还有研究和教育的作用。18世纪末,以巴黎罗浮宫改为美术馆向民众开放为标志,博物馆开始从“供少数专家研究学艺或贵族富豪赏鉴美术”向“民众教育娱乐之所”转化。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专为教育学生而设立博物馆已占半数之多”。

近现代公共博物馆孕育于倡导人文精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经济商业的发展,形成了富有的商人阶层,一些商人通过收藏,展示艺术品和奇珍异物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家族的收藏,因量丰物美而被人们称为博物馆.但对近代公共博物馆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当时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们的自然,人文标本的收藏,这些崇尚,理性,的学者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手段,力图揭示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客观规律,让科学摆脱上帝和,真正成为能够被人们普遍认知和认同的知识,成为人们用来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工具;学者们的标本室是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并与同好观摩标本及交流研究成果的地方。

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吹响社会变革的号角,在文化和科学领域,博物馆承担了广泛搜集科研资料,系统展示科学体系,构建以观察实物和实践操作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的任务。欧洲最初的几所公共博物馆都是与图书馆,大学联系在一起的,最有名的是建立于1683年的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所博物馆以古代埃及的亚历山大博物馆为楷模,在丰富藏品的基础上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并且向社会公众开放,观众参观时有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藏品,讲解展览。

1753年建立的不列颠博物馆(即大英博物馆)将博物馆推到了社会变革和社会文化建设的中心.大英博物馆以其数量众多的藏品,百科全书式的内容结构,密集展示的陈列形式,给来自各地的访问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家狄德罗积极主张举办博物馆,将法国皇家的艺术品收藏向广大民众开放。

1793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卢浮宫的开放成为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社会理想的标志,卢浮宫贯彻“艺术属于人民”的原则,向所有民众敞开大门,所有民众不论其社会等级、族属、性别、受教育程度、都可以来参观。

工业革命时期,博物馆进一步承担起了社会教育的任务。蒸汽机的使用,使社会生产进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阶段,大批技术水平低的劳动者进入了工业生产领域,增加工业产品的品种,提高了产品质量,这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而这又有赖于生产者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19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教育从教师行为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从为社会准备合格人才转向公民社会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博物馆社会教育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摆脱学校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明确和确立了博物馆教育的特性和个性。人们将博物馆纳入“非正规教育”领域,这一认识说明博物馆教育有着与书本学习和课堂教学不同的特性。博物馆教育是非强制性的,作为学者的观众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他们的学习目的,内容和方法因人而异,人们在休闲时来博物馆学习,是自主的,自觉自愿的学习者;博物馆教育可以为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人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学习内容。

1970年代初兴起的生态博物馆运动,为博物馆教育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生态博物馆提出计社区居民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主导者,博物馆作为社区居民推动发展的工具,是民众自我教育的场所,也是让外来人士了解当地自然,社会,传统和发展道路的窗口。

1980年代,西方国家博物馆教育在理论研究和组织建设上都得到了突出的发展。美国博物馆教育人士成立了专业性团体,最初称为博物馆圆桌会议,后改名为博物馆教育委员会。在总结博物馆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博物馆教育的基础理论,将“多智理论”社会教育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博物馆教育实践.在发展中国家,博物馆根据本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扫盲和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许多博物馆为保障博物馆教育业务的开展,对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了专门博物馆教育机构。

19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知识经济”初露锋芒,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迅速发展,信息和知识在全世界迅速传播;信息技术让博物馆教育在世界舞台上大展身手,借助互联网,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访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博物馆的信息,吸取文化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注意到,观众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来解读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和作用,博物馆不仅要一如既往地为公众提供系统的知识,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加强公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博物馆教育的理论建设也有突出表现,英国学者构建了“信息传播”模式,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个人、社会、环境多因素互动模式和建构学习模式”。这些理论有助于更准确深入地理解观众学习行为,也为博物馆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博物馆教育确立了“为社会发展服务,以观众为导向”的工作思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更大范围和深度上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进入新世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互惠,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当代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要将积淀在博物馆中的人类知识成果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智力资源,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将传统的实物教学与当代高新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开拓博物馆教育的新局面。

博物馆教育是近代公共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舆论和制度的影响,受到教育理论,技术和对教育社会认知的影响,而博物馆教育从业人员的热情,志向,奉献精神和自身素质则是最基本的重要条件.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那么,博物馆教育则是博物馆工作的灵魂。当代公共博物馆能否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能否成为推动社会和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厚实的藏品基础是重要的条件,但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不尽的智慧动力则要依靠博物馆教育的不懈努力。近半个世纪以来,相继诞生了众多的博物馆,“西方博物馆愈加面向观众,越来越感到发展博物馆事业必须考虑到公众教育的需求”如巴黎非列亚博物馆,纽约科学博物馆,它们不仅是收藏、科研中心,而且更是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的延伸。近现代博物馆将收藏、陈列、研究、教育各项功能融为一体的社会教育机构;“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存在的数百年历程中;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形式、观念、理论、对象、和方法不断深入丰富,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成为了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793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卢浮宫的开放成为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生活理想的标志;卢浮宫博物馆贯彻“艺术属于人民”的原则向社会民众敞开大门,不论社会等级、性别、教育程度、都可以参观。二十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经历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教育从教师行为转变为人社会的自觉行动,从为社会准备合格人才转向公民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博物馆教育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步摆脱学校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明确和确立了博物馆教育的特性和个性。人们将博物馆纳入“非正规教育”领域,这一认识说明博物馆教育是非强制性的,作为学习者的观众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他们的学习目的,内容和方法因人而异,人们在休闲时来博物馆学习,是自主的、自觉自愿的学习者。博物馆教育可以为不同年龄和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人们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学习内容。

70年代初兴起的生态博物馆运动,为博物馆教育开辟了新的工作领域。生态博物馆提出让社区居民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主导者,博物馆作为社区居民民推动发展的工具,是民众自我教育的场所,也是要外来人士了解当地自然、社会、传统和发展道路的窗口。

80年代,西方国家博物馆教育在理论研究和组织建设上都得到了突出的发展。美国博物馆教育人士成立了专业团体,最初称为博物馆圆桌会议,后改名为博物馆教育委员会。在总结博物馆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探讨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基础理论,将“多智能理论”社会教育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博物馆教育实践。在发展中国家,博物馆根据本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的开展扫盲和普及科学的活动。许多博物馆为保障博物馆教育业务的开展,对博物馆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了专门的博物馆教育部门。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和知识以电子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信息技术让博物馆教育在世界舞台上大展身手,借助互联网,人们坐在家中就可以遍访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来解读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和作用,博物馆不仅要一如既往地为公众提供系统和知识,还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加强公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博物馆教育的理论建设也有突出表现,英国学者构建了“信息传播”模式,美国研究人员提出“个人,社会,环境多因素互动模式”和“建构学习模式”。这些理论有助于更准确深入地理解观众学习行为,也为博物馆组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90年代,博物馆教育确立了“为社会发展服务,以观众为导向”的工作思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更大范围和深度上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进入新世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同文化的交流互惠,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当代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要将积淀在博物馆中的人类知识成果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智力资源,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将实物教学与当代高新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开拓博物馆教育的新局面。

博物馆教育是近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实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传统,舆论和制度的影响,受到教育理论,技术和对教育社会认知的影响,而博物馆教育从业人员的热情,志向,奉献精神和自身素质则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那么,博物馆教育则是博物馆工作的灵魂”。当代公共博物馆能否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能否成为推动社会和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厚实的藏品基础是重要的条件,但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不尽的智慧动力则要依靠博物馆教育的不懈努力。

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南通博物馆创办者张謇,把实业和教育作为国家“富强之大本”。认为,博物馆是社会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得力助手。

1930年代,人们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并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验证而作为教育工作的场所。

1956年国家提出博物馆是“科学研究机关、文化教育机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遗存或自然标本的重要收藏场所”。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会要》要求博物馆“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所以欧洲盛行博物馆三E原则,Educate(教育)、Entertain(娱乐)、Enrich(丰富生活)强调博物馆首先要为教育、娱乐和丰富生活服务。把博物馆看做是知识宝库,文化乐园,看做是重要社会文化教育事业。

因此在当今世界,对博物馆的职能也要求越来越高,它不再单纯地仅从藏品的数量和质量,陈列面积和观众多少来衡量教育功能的大小,而主要看博物馆为社会发展能作多大贡献,尤其是社会教育在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文化生活中,使人们在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促进当代社会向前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陈列是体现博物馆教育职能基本形式。也可以说,陈列这种以实物为基础组成的直观形象综合视觉艺术,是博物馆教育的根本特征。

第一,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实施具有永久性、持续性。

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具有永久性和持续性。是建立在教育目的和观众需求之上的,在社会教育方面主要强调直观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寓教于乐性。

人们之所以来博物馆接受教育,是因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是反映和记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的重要文化场所。是一座闪光的古代文化宝库,光辉的艺术殿堂。它可以激励后人在对历史长河的沉思中奋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这种珍贵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具有一般艺术品无法代替和比拟的优势。博物馆是以实物组成直观形象的综合艺术,可以给观众更深、更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远不是书本可以获取的,它不仅丰富了书本知识,变抽象为形象,而且使人经久难忘。因为博物馆是一座闪光的古代文化宝库,光辉的艺术殿堂。它可以激励后人在历史沉思中奋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续写新的历史篇章,这种珍贵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般艺术品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而且,以实物组成直观形象的综合艺术,以实物为基础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文物藏品可以给观众更深、更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远不是书本可以取代的,它丰富了书本知识,变抽象为形象,从而使人经久难忘。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建立在拥有陈列展览,配合文字、图表、模型、标本、资料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大自然的可靠见证。

以实物为基础,组成一个直观陈列,进行社会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比性。直观形象的教育是人们通过自己视觉、听觉、触觉,去体会和接受陈列主题。近距离接触文物和感受文物;这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优势和一大特色,也正是博物馆教育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的区别。

观众和游客来到博物馆参观,人们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只是听或看变成利用自身各种器官去感受,这种教育效果无疑是教科书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博物馆陈列一定要有形象化的特点,以实物为基础,直观、形象地对观众游客进行社会教育。

博物馆通过普及和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成为对公众进行社会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日益为全社会所承认和重视。

众所周知,从人的一生来讲,学校系统化教育终究只占一小部分时间,大半生必须在社会中度过。由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人们文化生活、工作需要;各自的求知欲望;人的一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继续教育,博物馆正是这种社会教育的最好场所。

第一,博物馆向全社会永久性、持续性开放。因为博物馆从不苛求观众的年龄、身份、职业、民族、文化程度。其次,它提供给人们一个自觉接受教育场所,不带任何强迫性,人们来去自由,而且参观时间凭自己兴趣和爱好而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再次,博物馆陈列可以满足不同人参观的目的、兴趣、爱好、有的增长历史知识;有的陶冶情操;有的考证了某事某物,有的产生了创作灵感,有的受到了艺术熏陶。学生可以得到启发,公众可以普及基础知识、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文字说明、讲解词、专业术语更能吸引人、打动人、引人注目,使不同的人都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真正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是最重要的“客源”,不仅数量多,而且是常年川流不息“泉水”,具有“年年有,不断线”的特点,这说明博物馆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永久性的社会大学”成了学校不可脱离的第二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第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广泛性、社会性。

博物馆的观众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来自各行各业,具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历,真正是五湖四海。这种广泛性决定着观众各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和观众群之间的许多因素的差异。

首先,近几年伴随西部大开发和深化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博物馆的旅游团队和游客与日俱增,如宁夏博物馆2008年新馆免费开放后,每年观众增加15%。

旅游者,包括国内和国外旅游者,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参观博物馆有两个目的,一种是来自一个陌生城市或地区,想通过当地博物馆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概貌,另一种是游览,大多数旅游者每到一地,总把博物馆列作为必到游览点之一,比较重视娱乐性和趣味性,对博物馆的建筑、环境、色彩、风格、艺术性都有比较高的情趣,而博物馆满足了这些游客的要求。

在游客眼里,博物馆常常是当地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体现,是人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是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包括了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与社会各个行业息息相关,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多边性。

其次,本地区观众,这是博物馆最直接的观众源,也是最易忽视的观众。这部分观众工作、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千差万别,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的是好友同行,有的则是情侣相伴,有的是考察,有的则是路过而入,有的是研究者、文物收藏业余爱好者或求知者,有的则是艺术家、美术家、考古学家,他们参观日的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为开阔眼界,有的则纯粹为消磨时光,观光旅游、寻找一个娱乐场所,有的则是出于专业园的考察。

参观者中还有文博专业同行,这包括与陈列内容相一致或有关的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的同行。这些人来自大学、研究机构或兄弟博物馆,文物部门,他们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他们参观时既抱着学习借鉴、寻找参考资料的目的,用专业的、探讨研究或挑剔的目光来审视整个陈列内容和形式设计体系,他们可以在专业深度上、科学体系上理解博物馆的陈列,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完全可以在自己喜爱的内容中尽情驰骋。他们也是社会教育的观众,同时又是我们的同行和老师,可以进行专业交流,专题讲座,为我们带来新的信息和观点。比如博物馆之间的陈列展览的交流、专业人员的业务交流和座谈。

最后,有组织的参观者。这包括学生、干部、农民、军人、企事业单位职工等等。他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统一组织参观博物馆,一般来说参观目的性较明确、较一致,学生大多数是想获得学校教育以外知识,并对课堂上学的知识进行补充,加深理解,丰富和扩大知识面,从而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展示内容更加直观、生动、丰富,根据内容的需求,在充分利用展示空间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不仅扩展了展览内容的外延,还使观众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以往历史展览教科书式的单调、乏味与冗长,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审美性、直观性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如宁夏博物馆2001年举办建党八十周年陈列展览《宁夏革命文物陈列》社会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各级党委、政府、团委、都组织党员干部、团员和青少年来到宁夏博物馆参观;听专家讲座,了解宁夏革命文物的知识;既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又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受到了观众、社会和领导的好评。2010年宁夏博物馆举办的十几个临时展览,其中《吴昌硕书画精品展》《齐白石书画精品展》《刘国松绘画——甲子特展》《人民币的摇篮——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展》《明月和风——国际友谊博物馆藏伊斯兰国家礼品特展》等展览深受观众的欢迎,在此期间宁夏博物馆邀请了学生、军人和一些社会团体、党政机关、书法协会、美术协会等有组织参观博物馆的临时展览,这些参观群体是集体行动,人数集中,目的明确,因此博物馆社会教育人员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因人施讲,安排各项相关的学术,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第三,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的明确。

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作为社会一分子,承担着社会教育和服务的义务,必然要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这种社会地位的确立,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更取决于博物馆自身的努力。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博物馆的社会地位是靠博物馆的积极工作赢得的。在现有条件下,一条基本的准则就是其为社会教育和服务做出的贡献大小。博物馆还可以依托自身在馆藏、学术研究、文物保护技术、观众服务以及品牌等方面的包括文物藏品资源、文化资源的优势,联合各行业博物馆、民间博物和企业、媒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力量,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主动与文化、教育、旅游等结合起来,打造多元的公共文化产品,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世界文明的交流,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因此,只要我们积极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就会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同时,通过与社会的交住,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才能更好地达到发挥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的目的。

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在对公众实施社会教育职能时,必然为一定的思想意识形态所支配。具体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上,表现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职能优势,结合观众心理特点和需求,培育人们的高尚情操,丰富业余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这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目的之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处于博物馆的最前沿;是博物馆所有工作环节中与观众接触最多、最广、最近,所以观众和游客也最容易从社教部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信息。

第四,博物馆社会教育是种展示审美性、知识性、专业性的文化素质教育。

我们认为,应该充分肯定博物馆文化具有高品位的审美功能,极强的审美性。社会教育这种职能本身就是审美功能的直观形象再现,给予观众审美感受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等方面,比如博物馆优美环境、文化氛围;藏品和图片的形象美;绘画的色彩、线条、构图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表达,这些都能吸引观众、打动观众,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人们走进宁夏博物馆,就如同置身于一个特殊的文化环境,感受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优雅的环境、独特的建筑、高雅的文化,新颖的展陈,生动的讲解,所有这一切,都会使观众受到视觉上的极大冲击——审美冲击力。首先宁夏博物馆选址在城市中心,地势开阔,交通便捷,人气旺盛,闹中取静,文化氛围浓厚,在人民广场旁边,周围有图书馆、科技馆、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宁夏大剧院等文化艺术场所,文化氛围十分优越;宁夏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也很有特色,并荣获2010~2011年度中国建筑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宁夏博物馆建筑呈“回”字型,出入口大门借鉴回族传统民居木雕图案和现代玻璃幕墙材料相结合;形成了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装饰美感强烈对比;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整个建筑的简洁、均衡、沉稳、华丽、优雅的建筑风格;布局合理、严谨。外在的建筑形式美和内在的审美意识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建筑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完美的结合。这里的陈列表现出独特的藏品和丰富多样的特色展览,有国内最具特色的西夏文化;再现了西夏时期最文明、最辉煌的印记(有国宝级文物鎏金铜牛)最形象的审美标志(有国宝级文物人像碑座)有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等等。都能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终身难忘。

因此,我们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从事的是一种高层次社会教育活动。当你把博物馆内所含孕的人类社会进步文明信息传达给观众的时候,实际上观众得到了一种美的净化、美的陶冶,因为丰富的文化,高雅的气质、自然的微笑,绘声绘色的讲解水平、和谐的举止,都是审美趣味、审美情操、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来讲,博物馆文化所蕴涵的实际上是一个最具韵味的审美文化。我们认为一种文化最高档次和最理想的境界是内在所具有审美意蕴。所谓的审美教育,它是塑造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的美感情操,因此,我们每个社会教育工作者都应通过自己的讲解及其文物展示使观众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

第五,以良好的形象宣传吸引潜在的观众,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工作创新的有力保证。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我国许多博物馆也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货好也得会叫卖”这个理,也进行了对外宣传,但收效不明显,对潜在观众的吸引力不强。这就引起我们思考对博物馆特色的包装策划及各项展览等活动的宣传问题。

发布博物馆各种展览的信息。策划要有崭新的创意:新颖、独特,能使人拍案叫绝。利用广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形象力策划。形象力就是公信力,就是美誉度。对形象力策划得好,可使博物馆对观众产生强烈吸引力,让他们心动。宁夏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夏巡踪》陈列展览非常成功;受到了博物馆界的好评。二是文化性策划。文化内涵是博物馆的灵魂,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构成强大的参观吸引力。宁夏博物馆从2000年至2010年先后举办了我国著名画家吴昌硕、李国松、齐白石的书画展。明年即将展出的张大千画展,深受社会各界赞誉。在此期间媒体充分发挥了宣传作用;真正做到了报纸上有文字、电视上有图像、广播中有声音。对潜在的观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博物馆的观众越来越多。三是卖点策划。卖点是让观众欢心、动心、开心,让观众拍案叫绝。如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演奏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使观众对博物院陈列的精美文物领略的同时,又欣赏了美妙动听的古代乐曲演奏,仿佛“一朝步入博物院,一日梦回数千年”,从而对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及河南博物院产生久久难忘的印象。四是标识口号策划。就是将本馆最鲜明的个性魅力和文化内涵(尽可能是本地、本省乃至全国的一流)作精炼的概括和归纳,并赋以情感色彩和审美品位,讲解词用出诗一样的语言,这样将通俗与诗意相结合,经过广泛宣传,才能打动潜在观众,令他们心动和神往。

宣传,首先是选择好媒介。媒介无外乎报纸、电视、互联网、户外广告、新闻发布会和广场宣介活动等。报纸读者面广、可信度高,市场覆盖率高,信息传递速度快,保存时间长,易传阅,但信息量大,易分散读者注意力。要想宣传应选择受阅面较广的地方性报纸。全国性报纸的广告宣传效果弱于地方性报纸,专业性报纸广告宣传效果弱于大众性报纸。电视、视听并存,感染力强,可真实反映其特色,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刺激性强。广告宣传时,最好是选用收视率较高的中央台或各省卫视台,这些台覆盖面广,可对全国或某一个地区整体宣传。因电视宣传是瞬间性的,时间短,费用大,各单位难以承受,可通过公关手段刺激它来宣传。比如:制造新闻卖点等,有特色的各项展览等活动就是很好的卖点;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足不出户就可查阅各地开放的博物馆或景区,并且上网的多是年轻人,利用互联网可形成对年轻人群体的宣传,他们将是潜在的观众群体;户外广告,可分为交通要道固定性广告,车辆外部流动性广告与车内广告等,灵活醒目,展示时期长,可加深印象,但不易更改,内容具有局限性,宣传范围小。这种宣传方式在对某一个重点城市进行宣传时可采用;新闻发布会和广场宣介活动(包括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宣传活动),因接受者有限,影响力有限,该活动最好与其他媒介结合,影响力才会较好;宣传品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可广为制作散发;其次,多发表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举办不同级别的学术研讨会,提高该馆在本行业的学术地位;再次,与旅游界联手参与他们的宣传促销活动,尤其是对各旅行社搞好宣传,使其多向本馆带参观团;另外,还可与性质相类似的博物馆、旅游景区携手组成旅游专线,整体向外宣传推销。有可能的话,还可将本馆的藏品组成有影响的外展到外地进行巡回展出。

三、争取最佳社会教育效果

上述表明,体现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具有永久性、广泛性、社会性、多边性、目的性、知识性、专业性、审美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建立在陈列内容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之上的,那么,我们如何使之达到最佳社会教育效果呢?

首先,大家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博物馆的陈列是体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基本形式,但却不是唯一形式。重要的在于如何使我们的陈列适应当今开放的社会。如何变闭塞为开放、被动为主动、消极为积极、灌输式为启发诱导式的教育,通过这种开放式陈列,激发观众的创造、开拓精神。

“走出博物馆”,走进学校、走进军营、走进社区、走进监狱、走进特殊群体。对于我们社会教育工作来讲,首先要从思想上走出去,打破传统观念,改变被动等观众上门,与学校长期固定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使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2002年,银川十八小学与宁夏博物馆结成对子,把博物馆确定为校外辅导站,开展了“西夏知识,我知道”和“考古小组”活动,博物馆还派出了研究员、副研究员辅导学生作文,历史课,组织学生到宁夏博物馆参观,到西夏王陵考察,听专家讲解西夏历史,回族历史以及地方党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教育效果。

最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服务对象是人,这是不容置疑的。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教育”与“为公众服务”并列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在当今社会不断加速的年代,博物馆也寄托了更多的厚望,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博物馆都要树立“公众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只有这样,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才能得以实现,笔着认为从“教育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人们把博物馆当成学校的“第二课堂”,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对博物馆服务人群和工作重新的定位。在开展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中,引进新内容,使用新手段新方法,要与时俱进。博物馆要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公众来说,没有文化程度的限制,没有年龄的限制,更没有考试、考核等强制手段,博物馆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它是靠陈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对公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获得知识,成为人们终身学习场所。人们参观博物馆,进行历史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更新观念,真正把“三贴近”落到实处。走近寻常百姓,走进社区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全民理想的受教育的场所。

研究和教育相结合,这是现代大多数博物馆的特点,这是博物馆扩大教育面,更进一步地社会化,并深化教育层次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设立“博物馆之友”这个窗口,加强同社会上各阶层、各行业的联系,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为依托,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优势,使博物馆深深扎根于社会与文化土壤之中,这是现代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知识要求逐渐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即要注意观众的客观需要,也要实施我们的社会教育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和服务功能发挥得更好,必须脚踏实地不断探索,使观众来了还想再来,真正把参观博物馆作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职能发挥更好。才能保证文博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对更多的公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们文化知识水平,普及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科学知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才会得到进一步实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