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级学院通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级学院通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着大力推进高职院校“金牌员工”培养工作的开展,促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原则,结合院校管理实际,本研究尝试着构建出一套二级学院通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具体如表7-2所示。二级学院通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从“金牌员工”培养工作全程考量,依次确定评价领域: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贯彻实施、实际绩效等。

本着大力推进高职院校“金牌员工”培养工作的开展,促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原则,结合院校管理实际,本研究尝试着构建出一套二级学院通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具体如表7-2所示。

表7-2 二级学院通识教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续 表

二级学院通识教育工作评价体系从“金牌员工”培养工作全程考量,依次确定评价领域: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贯彻实施、实际绩效等。在思想认识上,不仅要在一定高度宏观地把握“金牌员工”培养工作的地位,正确处理与技能(能力)培养的关系等,还应充分认识到“金牌员工”培养工作的科学规律与理念,包括在什么策略驱使下按照什么思路,遵循哪些原则,以达成怎样的目标。思想认识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只有宏观把握,认识清晰,工作开展方能有序有效展开。组织领导是工作开展的重要一环,为此,首先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体系,放权明责,层层落实;其次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协调各方关系,减少浪费,节约资源,确保培养工作高效运转。

贯彻实施是培养工作的重点。“金牌员工”的培养是对学生全方位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课堂(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及校外企业(第三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空间,也是学校开展培养工作,进行教育教学的重点领域;综合素质的养成不仅要在教育教学上施加影响,更需要日常管理以规范约束其行为,培养纪律意识,使所学与所为相互强化。培养工作不仅针对学生,还应在培养工作者这一头用好力,没有优质的教师队伍或没有形成合力,都不能将培养工作贯彻落实。自我评价是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在培养工作进程中,有计划地开展自我评价,从中发现问题,优化工作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实际绩效是考察二级学院培养工作的结果。二级学院“金牌员工”的各方面培养工作应营造一定的氛围,在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思想中达成共识并外化为具体行动,这既是工作结果,也是有效的工作条件。为培养“金牌员工”而开展的教育教学上的改革,其成果如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培养工作的力度与效度,也是确保学生形成较好素质的重要条件。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评价,是考察二级学院培养工作的重点,对二级学院学生在整体上开展他人评价,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学生在校外参加的素质类竞赛等,也是反映培养工作绩效的重要方面。

创新性工作旨在促进各学院根据自身实际,结合专业特色,充分发挥优势,挖掘内在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培养工作,以期取得更好成绩。

【注释】

[1][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版,第824页。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69页。

[3]涂又光:《论人文精神》,《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5期,第6—10页。

[4]转引自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页。

[5]同上,第409页。

[6]转引自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7]转引自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2页。

[8]同上,第338页。

[9]同上,第167页。

[10]同上,第316页。

[11]转引自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12]转引自来可泓校点:《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6页。

[13]转引自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14]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15][宋]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1页。

[1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5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8页。

[17]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5页。

[18][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09页。

[19]转引自崔高维校点:《礼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20][唐]韩愈:《师说》,见卞孝萱编《韩愈集》,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217页。

[21]转引自来可泓:《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22]同上,第354页。

[23]张觉校注:《荀子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6页。

[24]杨叔子:《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5—7页。

[25]转引自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60页。

[26]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27]高瑞泉等:《人文精神寻踪》,《读书》1994年第4期,第73—81页。

[28]转引自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60页。

[29]金景芳:《谈礼》,见陈其泰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礼学研究论集》,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30]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第25—26,42页。

[31]曲铁华等:《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第71—76页。

[32]杜静:《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第77—80页。

[33]荀渊:《普通教育:古典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建》,见丁钢主编:《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0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19页。

[34]张金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

[35]《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工程实施意见(试行)》(宁城院党〔2011〕15号)[2011-07-08],http://172.18.0.4/nbxxw/gwgl/dzlhfw11/201210/t20121010_11667.htm。

[36]吕世彦等:《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第60—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