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是探究学习

什么是探究学习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究学习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自主与合作的形式,通过探索研究进而建构知识、经验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探究学习与上节论述的发现学习一样,都离不开教师的调控、设计和有效指导。那种让学生放任自流、完全随意的探究,不是本文所探讨的真正的探究学习。所以,在当代中国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探究学习具有指导性的特征。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

《新华词典》是这样解释“探究”这个词语的:

【探究】探索,研究。

将其与“学习”组合成一个概念:探究学习,再结合历史上探究学习的内涵,其定义应该是:

探究学习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自主与合作的形式,通过探索研究进而建构知识、经验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

(一)一定的学习目标

这种学习活动或过程不是盲目的,而是要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即具有目的性的特征。这个学习目标,可以是单方面的或较具体的,如某个学生数学解方程题是弱项,他对此制定了补习目标,要达到班级的上等水平;也可以是全面的、阶段性的,如通过三年的学习,中考要达到班级的前五名,考上示范性高中。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

这一属性说明,探究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也就是说,探究学习与上节论述的发现学习一样,都离不开教师的调控、设计和有效指导。那种让学生放任自流、完全随意的探究,不是本文所探讨的真正的探究学习。所以,在当代中国教学改革进行的过程中,探究学习具有指导性的特征。

(三)学生采用自主与合作的形式

探究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这种自主是相对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提出来的,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虽然离不开个体的探究,但在以学校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中国,不能只强调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因为“如果把学生个体的‘自主建构'过于理想化,无异于把学生的探究学习看成‘个人性质的活动'。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承担起知识建构的责任”。所以,学生只有在课堂或课下通过交流与协商,做到信息的多项交流,多种观点才能加以整合,建构起来的知识才能准确而系统,对问题的理解才能深化和巩固。总之,探究学习具有自主性、协同性共存的特征。

(四)建构知识、经验

探究学习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过程。这里所说的建构,就是指学习者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和客观环境互相作用建构知识。如语文方面,学生依据自己已掌握的几千个常用字,经过探索研究,建构成“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知识框架;如数学方面,学生根据“点、线、面、体等几何知识学后的探究,建构成“点组成线、线组成面、面旋转后组成体”的几何知识系统,而所有的性质、定理、公理都在这其中;再如地理方面,学生根据四大洋的面积和其它特点,画出四大洋脑图(如下图)从而记住四大洋的大小等。

四大洋记忆图

探究学习强调建构知识、经验,必然强调在探究学习中情景创设的重要性,教师要将学生引入真实的、复杂的探究学习情景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进而升华成系统的知识,这个升华就是所谓的“建构”。所以,探究学习具有建构性的特征。

(五)一种现代学习方式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指出:“科学已经不再是事实的积累,科学家现在要做的工作已经不再是发现自然事实和如实验报告他所看到的现象,而是根据事实构建一种概念结构。当有新证据时,科学概念结构也常常发生变化。在‘科学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这个前提下,教师必须用探究的方法来教科学(teaching science as inquiry),学生必须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科学”“因为探究过程蕴涵着教育的本质:学生唯有借此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与精神”。这是施瓦布在1961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中的观点,从此,“探究学习”才成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法逐渐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在美国,探究学习同发现学习一样曾遭到一些人的否定,尽管如此,但其对美国教育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很多组织甚至是官方文件都把探究学习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如美国在1989年制定的一份文件中,就明确把科学探究作为公民科学素养的一项重要组成要素,并放在整个科学素养清单的前列。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年)中明确规定:“科学探究是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能反映科学本身的实际做法,强调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很多国家都借鉴美国的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纷纷开展“主题探究”等活动,重视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改变传统接受学习的教育改革在全世界蔚然兴起。

2001年6月,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此,探究学习成为了新一轮课改的亮丽风景,教学的各科课程标准都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起到了引领各科教学改革的作用。

综上所述,探究学习是一种现代教育的学习方式。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探究学习这一概念的内涵,从1961年施瓦布教授提出到现在,不仅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空间的变更而变更。上世纪有上世纪的理解,本世纪有本世纪的理解;欧美有欧美的解读,中国有中国的解读。本书所论述的探究学习,是我国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特别是实施新一轮课改以来,国内教育界通俗的理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课改的不断开展,中国未来的探究学习理念一定还会有所更改。但当前,在中考、高考制度从根本上还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或者说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把探究学习定义为“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自主与合作的形式,通过探索研究进而建构知识、经验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还是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实际的。如果只是套用外国的探究学习的概念,可能会把人们引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教师就会陷入盲从的怪圈。如果那样,对学生、对国家都是有害的。

以上所说的探究学习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探究学习,其内涵与历史上的探究学习既有继承也有不同。当代中国教育的探究学习注重汲取当代人本主义的观点,注重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在学习方式上,历史上的探究学习虽然也讲学校的群体探究,但强调的却是学生的个体探究;当代中国的探究学习虽然也鼓励学生的个体探究,但着重强调的是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探究。在培养目标上,历史上的探究学习注重培养“智力卓越的精英”,当代中国的探究学习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关注地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代中国的探究学习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探究学习与传统的接受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接受学习学生是消极地被动接受知识,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者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下面是本溪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李业海老师运用探究学习方式的《林黛玉进贾府》课堂实录: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文本阅读和《红楼梦》前三回要点的补充介绍,对《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典型环境和人物关系已经有了一个粗浅的了解。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究文本,从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入手,来鉴赏和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板书:鉴赏和学习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教师:老师先问一个同学们可能不太感兴趣的问题:林黛玉进贾府时多大年龄?

(学生很活跃,答案从十五到十八的都不少)

教师:大家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电视剧。

教师:电视剧也是了解经典的一个渠道。比起新版《红楼梦》,83版的甚至被评为经典。但老师听过指导拍摄83版《红楼梦》的红学家们的讲座。据专家说,拍摄《红楼梦》前,饰演剧中主要角色的演员对《红楼梦》的了解渠道是连环画。这还是好的,很多演员甚至对《红楼梦》一无所知。比起这些演员,大家已经很不简单了。但对《红楼梦》这样一本可以终生阅读的书,老师还是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去读原著。我一直以为,中国人家中,应该有四本书是必备的:《现代汉语词典》《论语》《史记》《红楼梦》。有人做过假设:如果像鲁滨逊那样沦落到孤岛上生活数年,你最想带的一样东西是什么?很多人选择带一本可以时时品读的书。至于带哪一本,则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的选择当然是《红楼梦》—既可以驱散心灵的寂寞与空虚,还可以反思过去,规划未来。

教师:现在让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依据原著探讨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

(展示课件: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教师:这两段文字,都选自第三回。前一段是林黛玉进贾府前父亲林如海口中说的黛玉,后一段是林黛玉进贾府后贾母等人眼中看的黛玉。这两段文字,都交代了林黛玉的两大特点。哪两大特点呢?

学生:一是体弱多病,二是年纪幼小。

教师:到底幼小到什么程度呢?最权威的答案当然是作者给出的。可是,如果曹雪芹直接给出了答案,关于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就不会一直存在争议,我们也没有必要探究了。尽管《红楼梦》没有关于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的直接交代,但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找到多处线索,并从中推断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大致年龄。《红楼梦》第二回第一次提到林黛玉。

(展示课件: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教师:一个月后,贾雨村在朋友的推荐下做了林家的西宾,也就是林黛玉的家庭教师。

(展示课件: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景,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教师:母亲病终时,林黛玉几岁?

学生:六岁。

教师:从母亲去世到她进贾府,这段时间有多长呢?书中交代,本就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因母亲去世而过度悲伤,无法上学。贾雨村闲来无聊,到城外郊游,邂逅老朋友冷子兴。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提到黛玉,贾雨村叹惋——

(展示课件:

可伤其母上月竟亡故了。

——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教师:表明贾敏病逝刚刚一个月。就是这一次邂逅,冷子兴向贾雨村献计,为起复也就是重新做官“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贾雨村依计。

(展示课件:

次日面谋之如海。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教师:贾雨村第二天就去向林如海求情,林如海不但一口答应,而且对贾雨村说:

(展示课件:

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教师:出月,出了本月的意思,即下月。也就是说,贾雨村与冷子兴会面的第二个月,林黛玉就踏上了进贾府之途。路上走了多长时间呢?

(展示课件:

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酬训教,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教师:“有日”有两个词义:一是多日,二是不久。不管哪个义项,都是用天来计算的时间单位。由此看来,从贾敏去世到林黛玉进贾府,这段时间也就是几个月。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是——

学生:六七岁。

(学生现惊讶之色,纷纷议论)

教师:大家或许感到困惑:我们印象中的黛玉从来就不曾有过六七岁的模样。请问,大家的印象从何而来?恐怕大多数同学还是源于影视剧。影视剧的编导有满足当代人欣赏心理等方面的考量和需求。六七岁的小演员演《爸爸去哪儿》没问题,演《黛玉去哪儿》就都是问题了。

学生:老师,您经常鼓励我们要大胆质疑,我可以对您讲的内容质疑吗?

教师:看来老师鼓励的诚意还不够,同学还有顾虑。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请大胆发表你的看法。

学生:老师,我不否认您对林黛玉年龄的推论。但是绕来绕去,费了老大劲,转了一大圈,您无非是想证明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不过六七岁。这除了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问得好!有思考,有思想。繁琐的考据的确容易喧宾夺主甚至画蛇添足,考证慈禧太后的手指甲有多长、屈原投江抱的石头有多沉更近乎无聊。我们考证林黛玉进贾府的年龄,至少有以下两点意义。第一,说明林黛玉是一个早熟早慧的女孩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经典文学形象及与之有关的人物形象。其实,不只林黛玉,后来进入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们基本上都是天才少年。第二,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林黛玉成长历程的分析,掌握一些鉴赏和刻画文学形象的原则,而且希望大家能自己总结出原则这些方法。老师先做一个调查:你喜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吗?

(回答不喜欢的学生远多于回答喜欢的)

教师:林黛玉美丽聪慧、情感专一,为什么有那么多同学不喜欢林黛玉呢?大家说说不喜欢林黛玉的哪些特点。

学生:林黛玉心眼小,爱嫉妒。

(学生赞同)

教师:心胸不够开阔。

学生:林黛玉太爱哭了。

(学生大笑)

教师:见花落泪,对月伤情,多愁善感。

学生:林黛玉尖酸刻薄、孤高冷傲。“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阆苑仙葩”终究是“世外仙姝寂寞林”。

(学生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理由都不无道理,特别是李雪同学的见解有评有据,视野开阔,对《红楼梦》谙熟于心,言简义丰,文采斐然,很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确如大家所说,林黛玉心胸不够开阔、敏感易悲、刻薄孤傲。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林黛玉心胸狭隘、多愁善感、刻薄孤傲的细节。

(学生回顾和快速浏览课文)

教师:找到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学生1: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细心多虑。

学生2:言行得体,有礼貌,有修养。

教师:能结合文本分析吗?

学生:黛玉在邢夫人处告辞时,“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可见邢夫人还是很有诚意的。但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番话说得有礼有度,有理有情,既表达了对舅母的感激,又展现了黛玉能识大体。另外,黛玉拜见大舅贾赦没有见到,贾赦派人传话,尽管面对的不是舅舅本人,黛玉还是“忙站起来,一一听了”,这也表现了黛玉得体有礼。

教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学生:黛玉在王夫人处,王夫人让她坐在东边,黛玉看到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心中料定东边是贾政的座位,便没有去坐,而是坐在挨炕的椅子上,“王夫人再三携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这一细节表现了黛玉谨小慎微、细心多虑的特点。

教师:一顿饭、一个座位而已,林黛玉有必要如此谨小慎微吗?

学生:有必要。因为林黛玉面对的是自己初次见面的长辈,所以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

教师:说得很好。所以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时要考虑—

学生:言行的对象。

(板书:考虑 对象)

教师:现代社会中,一个六七岁的外甥女见舅舅、舅妈,会和黛玉一样吗?

学生:不会。

教师:所以,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时还要考虑—

学生:时代特点。

(板书:时代)

教师:除了拜见两个舅舅,还能说出其他表现黛玉性格的细节吗?

学生:王熙凤出场,黛玉感觉她过于张扬、“放诞无礼”,但她只是在心里想想。要是贾宝玉,早就脱口而出了。

学生:我也有同感。宝黛初见,都有似曾相识之感。黛玉是“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宝玉却是跟着感觉走,“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教师:两位同学通过比较进行分析,非常好!黛玉和宝玉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学生:因为宝玉是主人,而黛玉是客人。

教师:所以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时还要考虑人物的—

学生:身份。

(板书:身份)

教师:还有其他的解读吗?

学生:因为宝玉最受贾母溺爱,说话当然口无遮拦;而黛玉做客的地方是连吃饭都要排座次的贵族豪府,自然不会冒冒失失。

教师:所以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除了考虑人物的身份,还要考虑人物所处的—

学生:环境。

(板书:环境)

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意见吗?

学生:因为宝玉是男人,而黛玉是女人。

(学生大笑)

教师:也很有道理呀!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是怎么回答的?

学生:“只刚念了《四书》。”

教师: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黛玉又是怎么回答的?

学生:“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教师:两个回答一致吗?

学生:不一致。

教师:为什么回答同一个问题,前后说法大不一样呢?同学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因为黛玉回答完贾母后,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从贾母的话中听出了这位老祖宗并不赞同女孩子多读书,所以再回答宝玉问的时候,就自觉的和贾母保持一致了。这正表现她的细心多虑。

教师:分析得非常好!也就是说,林黛玉回答贾宝玉的话,实际上是说给贾母听的。这验证了我们前面说的,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时要考虑—

学生:说话的对象。

教师:贾母为什么不喜欢女孩子读书?

学生:中国古代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

教师:这验证了我们前面说的另外一条原则: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时要考虑—

学生:人物所处的时代。

教师:现代社会不乏敢作敢为的“女汉子”,身处封建时代的女才子林黛玉,在面对位高权重的老祖宗时,就只能深藏不露了。所以老师赞同同学说的因为“宝玉是男人,而黛玉是女人”,所以初次见面的似曾相识之感,黛玉只是“心下想到”,宝玉却是“口中说出”。这说明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时也要考虑人物的—

学生:性别。

(板书:性别)

教师:同样是女孩子,同样是到贾府做客,换了薛宝钗,会不会和林黛玉一样呢?

学生:会。

教师:换了史湘云呢?

学生:不会。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薛宝钗和林黛玉一样,都是细心多虑的人,甚至比林黛玉还谨言慎行;而史湘云则像男孩子一样大大咧咧,就是一个敢作敢为的“女汉子”。

(学生笑)

教师:所以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时更要考虑人物的——

学生:性格。

(板书:性格)

教师:大家列举了那么多的细节,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多条人物描写的重要原则,即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时既要考虑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面对的对象,也要考虑人物的身份和性别,更要考虑人物的性格。我们鉴赏人物形象时也要遵循这些原则。让我们回到对林黛玉的分析。在课文中,我们看到的林黛玉言行得体,有礼有让。你看她如何回答宝玉“可也有玉没有”的询问。

学生:“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教师:很随俗,甚至有点世故,丝毫没有大家公认的心胸狭隘、尖酸刻薄。

这说明黛玉的性格前后——

学生:有变化。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林黛玉的那些让我们难于接受的偏狭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拓展阅读,继续探究,完成作业一,形成书面文字。我们下节课交流各小组探究的心得,课后可以把其中的优秀成果汇编成册。

(展示课件:

作业一:

拓展探究:

林黛玉性格变化的原因)

教师:时过境迁,21世纪早已不是《红楼梦》的封建时代,现代学校也不是林黛玉所进的贵族豪门。但林黛玉顾及场合和对象,言行得体,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呢?想说就说,该出手时就出手,就一定是率直吗?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一,就是能根据不同的对象、目的,做到语言得体。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做出了经典示范。希望大家能不断提高刻画人物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进行写作训练。

(展示课件:

作业二:

写作训练:

设置情景,描写其中一位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要求语言和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及面对的对象等)

高效的课堂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但高中生对古典名著兴趣不浓、了解不深。复杂的人物关系,平缓的情节发展,艰涩的诗词文字,陌生的时代背景,都会使阅历匮乏、知识有限的当下青少年对《红楼梦》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要求他们自觉地品读甚至探究这部名著,未免有点一厢情愿。因此,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至关重要。否则,高效课堂就很容易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就是空无一物的“超市”里的伪“狂欢”,名为高效,实则低效。“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本节课李业海老师放手不放“心”,放心不放任,探究时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引导。课堂上学生时时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课后,在部分学生中掀起了一股小小的“《红楼》热”。值得反思的是,如果教师能提前布置一些要探究的问题给学生思考,要求他们结合探究题做拓展阅读,那么,学生在课堂上,无论是参与率还是参与度,都会有明显的提升,课堂效率也会大大提高,探究学习的效果也应当会更理想。

教师在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要以教学内容的主旨为纲,及时而有效地掌控课堂

探究学习课堂允许学生大胆地探索、提问,因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众多个体的学生会提出许多与内容相关(有时甚至是无关)的问题,有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想到,有的则预料不到。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一是要细,二是要牢牢把握教学内容的主旨,以主旨为纲,去解决那些在备课中预料不到的问题。

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具有掌控课堂的能力,学生的思维犹如草原狂奔的马群,教师应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牧马能手。

2.教师要有灵活的头脑,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地引领学生去升华

探究学习的课堂对教师的要求远远高于传统讲授式课堂,因为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思维是活跃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灵活的头脑反应,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在千奇百怪的学生思维火花中进一步点亮学生思维的火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