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新的定位
汪艳辉
近年来全国博物馆逐渐免费开放,对于中国博物馆乃至世界博物馆事业都将产生目前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人面临着一个世纪性的“大考”,如何完成博物馆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找准博物馆新的定位,是博物馆学者必须回答和践行的课题。
首先要思考的又是原点的问题,博物馆是什么?博物馆是历史的终点,更是历史的起点,即人类发展的驿站。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是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机构,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都有巨大的作用。在许多发达国家,市民参观博物馆的平均次数达到了每人每年3~5次,而目前我国还只是平均5~6人每年有一次走进博物馆。因此,我们就要继续积极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还要不断加强博物馆的自身建设,更新展览内容,增强服务能力。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开展一些特色活动,举办一些与人民群众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专题展览等等,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博物馆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收集、保护好人类前行中所取得的成就和过失,更要为人类走向更高的文明提供路标,同时也应该是人类心灵得以净化的神殿。有如此大的作用和历史使命,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初期引来人流如潮就不足为奇。虽然我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社会调查,但作为一个从业者,同时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让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免费开放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了没有?免费开放后博物馆人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有识之士广泛深入的研究,本人不揣浅陋,就一些粗浅的思考,谈谈想法。
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的目的,是为了看懂博物馆。根据每个人的社会背景、知识结构等不同的情况,从博物馆吸收感悟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而博物馆人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和落实的是,我们通过何种方式去引导他们。刚刚过去的两年,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确实迎来了如潮般的观众,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如潮的人流,大多是在一种好奇新鲜或更低一级“占便宜”的心态下涌入博物馆的,博物馆收获了知名度,收获了社会的口碑,可我们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效绩如何呢?冷静地想,可不能妄自尊大。下一步,应该是博物馆把社会中不同人群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带进博物馆,实现我们的传播目的。也就是说保证观众的参观质量是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应该考虑的重点工作。提高观众的参观质量对博物馆人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所谓授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因此博物馆应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工作力度,以开阔的思路、创新的方法、扎实的作风去迎接社会的考核。
一、强化对馆藏的丰富、保护、研究
这项工作是我们的立馆之本,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服务社会的基础。
1.富藏品
博物馆的藏品即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不可再生性。免费开放的今天,观众对展览的期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展览应常变常新,富有新意,不应是长期一成不变,千篇一律。因此博物馆必须有充足的丰富的藏品作为基础,没有充足的丰富的藏品,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求展览常变常新也就成为纸上谈兵的一句空话。博物馆持之以恒的责任和任务就是不断扩大藏品的来源、途径和方法,征集与本馆性质、任务相符的藏品。博物馆的藏品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征集来取得,藏品征集是基础,是本,是源。征集的目的一是为珍藏、保存文物;二是为陈列展览提供展品;三是为科学研究提供实物资料。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东西,如不及时征集,时机一失,便难以寻觅。尤其是革命文物、民族、民俗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日益减少,因而对文物的征集就迫在眉睫。考古发掘是博物馆征集藏品的重要途径。在免费开放的形势下,我们博物馆和考古所更应该进行密切的联系,甚至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发挥规模效应。如果能解决这个难题,博物馆藏品的来源就成为有本之木,有水之源,从根本上解决了博物馆藏品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在文物展览方面,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给文物展览提供了充足的藏品,可选择的余地要大得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展品的不足之“渴”。其次在展览方面,考古发掘人员可以提供有关调查、勘探、发掘、整理等背景资料和信息,挖掘背后的故事,展览中可以充分吸收考古发掘人员的意见,更好地丰富和充实展览。征集文物的另一途径是收购文物,当然收购文物必须符合博物馆藏品的标准,应当收购有陈列水平和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还有一些文物收藏家、文物爱好者自愿将珍藏的文物捐赠给国家,以便通过博物馆陈列、展览、出版,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工作到位,有些收藏者还是比较愿意把自己的收藏品捐赠给博物馆收藏、展览、研究。此外,馆际间的调拨是另一个重要的途径。还可以采取馆际交换,各馆馆藏各有特点和局限,加上某一部分藏品重复较多,可以采取交换的方式进行,可以填空补缺,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相互支援。借展,虽然不是直接充实藏品,但确实是充实展品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在当前形势下,引进其他博物馆成熟的有特色的展览,是当今博物馆展览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方面可以节省征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展览常变常新,对观众更有吸引力,对双方而言,都是一件相得益彰、互利双赢的好事。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行,博物馆相互间的借展将会越来越频繁,人民大众的受益也会越来越多。
2.文物保护
博物馆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文物展开,只有将文物保护好了,才能谈及利用。免费开放要求文物保护先行,而文物保护不仅是文物保护部门的事,还应该是全馆全体员工的事,它需要各部门的配合,需要有组织、有管理、有协调。尤其是在举办陈列展览时,没有文物保护预先做好参展的文物保养保护工作,许多文物就无法进入展厅参展;展览过程中参展文物问题的发现,又有赖于经常与文物同处一室的部门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撤回文物作保护,也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配合。缺少配合、协调、管理,势必会影响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步。博物馆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与文物收藏、研究、利用相关的活动都离不开文物保护科技的保驾护航。尤其是免费开放后,观众层面的扩大,展览对文物保护的要求相应提高,“绿色陈列”理念的提倡,要求以“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为原则,以形式完美、保障安全、满足实用,功能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标准。因此,博物馆的一切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文物保护不仅要采用成熟的技术保护文物,还要求在保护过程中不断发明创造出新的技术,这样才能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进步发展。博物馆建筑、设施、设备的现代化,博物馆人才的高素质化,博物馆管理的科学化,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化将成为今后博物馆建设的发展趋势。
3.科学研究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机构、展示机构、宣传教育机构,而且也是重要的研究机构。它要为社会上的科学研究服务,既为有关学科提供以实物为主的资料,也要研究与本馆性质、任务有关的学科。博物馆科学研究应当结合博物馆工作需要,更侧重于结合实物史料进行研究。藏品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研究藏品就是揭示藏品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对藏品的科学研究,是藏品妥善保管和提供利用的可靠保障。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社会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作为知识密集场所的博物馆,变为储存、传播最新信息的载体,从而成为人们知识更新的课堂。社会已不满足博物馆只停留在展示历史的陈迹,它要求博物馆不仅展示过去,也要表现今天,展示未来。新型的现代博物馆如雨后春笋,新的实践要求新的理论指导,传统的博物馆学已无法给予解答和满足。因此,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行研究,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博物馆人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且要持续不断地做下去。
二、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
免费开放使博物馆走出自我的小圈子,融入到与社会联系度更强的大循环中,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迅速转变观念,以加强为未成年人和普通民众服务为重点,拓展服务领域、方式、手段,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观众的认识、感悟、休闲、参与等现实需求,都应成为博物馆改进服务工作的指向。
免费开放,使博物馆真正从“精英文化”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更多的平民百姓开始走进博物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也从以往关注目标受众拓展到关注最广大、最普通的社会大众。这种转变的意义在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将拓展到社会的不同层面和更多的群体,传播得更加深远。因此,社会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体会这些普通观众的所思和所需,及时调整和改进以往的工作方式,并且不断研究和创新教育方法,以更为丰富和行之有效的手段为观众服务。同时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内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文物的美学意义方面,还需不断延伸和扩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有效地帮助观众形成在博物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对博物馆学习的兴趣。免费开放给博物馆社会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观众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大众休闲、娱乐的需求,都要求社会教育工作者重视观众在博物馆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转变从“教育者”到“服务者”的观念,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个性服务。积极培养观众的博物馆情结,打造博物馆文化,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公共价值,真正达到让更多的公众免费享用公共文化资源的目的。
抓住每一次展览的契机,结合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诸多媒体,以不同视角、不同主题、不同层面、不同对象,进行多角度、大规模、全方位的展示宣传报道。开展“走出博物馆,培养博物馆观众”的活动,走进社区、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军营、机关厂矿、街道等,进行历史文化知识的宣传讲解。推进博物馆之友组织的发展,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壮大,与旅游部门联手,更好地推广博物馆文化。
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学习国外博物馆设立公众教育部或教育服务部,设立学生展室和互动空间等先进经验,为培养未来公民作贡献,并培养博物馆的忠实观众。充分运用信息、多媒体、互联网等高技术手段拓展博物馆的传播和服务功能,努力把博物馆打造成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三、打造文化品牌,提升研发水平
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博物馆藏品、展览形式和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服务观众、寓教于乐的有效载体。开发多层次的博物馆纪念品,特别是实用性强、价位低的纪念品,努力让观众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已成为越来越多博物馆的共识。在很多博物馆,100元以内的商品“走得快”,好卖。无论是拼图、丝巾,还是手机链、冰箱贴等小玩意,这些东西是博物馆专门开发的,结合本馆藏品的特色,打上鲜明的博物馆烙印。要开发各种档次,各种价位的文化产品,适应各个阶层的不同需求。当前,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作为博物馆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博物馆的高度重视。一个博物馆能不能打造好自己的文化商品及品牌,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关乎着博物馆信息传递的有效度。
免费开放后,观众层次发生了较大变化,普通市民和在校学生成为观众的主力军,这些人员虽然经济条件有限,但是也有消费需求,他们也渴望带回一两件物美价廉,有文化内涵的纪念品,为博物馆之行留下愉快的记忆。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博物馆知名度的大幅提升,高层次人士渐渐将以文物元素为基础的高仿品作为馈赠之礼。传播博物馆文化,做到雅俗共赏,让不同层次,有不同需求的观众都能得到保留博物馆记忆的文化产品,办好特色服务与特殊服务,成为我们的选择。
博物馆文化产品是博物馆提供给社会的重要服务方式,也是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具体延伸,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博物馆可通过一些商品作媒介,把展览的信息传达给观众,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和认知展览。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应根据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视文化商品开发,精心设计质量上乘、品种多样、雅俗共赏的文物仿制品和其他商品。让观众带走“博物馆”,买走“博物馆”,永久地回味博物馆。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展品,可使人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买走与博物馆陈列展览相关的文化产品,可以使观众加深对博物馆的理解和记忆,可与家人共享文化遗产信息,从而延伸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生命。
博物馆商品是博物馆文物信息、建筑形式、历史特色的另一种载体,带有遗产、文物和藏品丰富、准确的内涵和信息。做好商品的研发工作是每个博物馆人的职责和使命。因此,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欧美各主要的博物馆都非常注重博物馆商品的开发。大家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博物馆商品是博物馆传播的媒介,是对博物馆展览和藏品的宣传,是博物馆提供给观众必要和基本的服务。
因此,博物馆文化产品在博物馆服务与公众需求之间居于内外衔接的中心环节,是博物馆社会作用的延续、是社会效益的放大、是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博物馆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特色鲜明、内容健康、适合公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在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又获取一定回报,提高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努力拓展文化产品的开发经营渠道;丰富文化产品种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名牌文化,实现对文化遗产资源的精神弘扬。
实践证明,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是利国利民多方受益的好事,且在现阶段不仅是社会的迫切需要,而且具备可行性。我们要在不断摸索、不断探究的基础上,根据博物馆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同时,不仅要坚持免费开放,还要开放得更好、更合理、更科学、更有序,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