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是可以唱的

诗是可以唱的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是懂得一点诗歌知识的人都很清楚,诗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诗是可以唱的”,这可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人类最初的诗,大多是和乐而唱的,正如《尚书·舜典》中所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可见诗歌的音乐美,主要是从节奏和韵律中表现出来的。诗的韵律则是与情感相映照的。

有这么一个笑话:唐代安史之乱时,史思明到了东都,正好樱桃熟了,他派人给河北的儿子怀王及其

师傅周至送去一些樱桃,并作了一首诗:

樱桃一笼子,半赤半已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

手下拍马文人大声叫好,有一个却“不识时务”地提出修改意见,要求将后面的两句改为“一半与周至,一半与怀王”,并说这一改,“黄”与“王”就押韵了。哪知史思明大怒:“我儿岂可居周至之下?”你看,这史思明是一点都不懂诗歌的韵律的,却煞有其事地作诗,岂不让人笑话。

凡是懂得一点诗歌知识的人都很清楚,诗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诗是可以唱的”,这可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人类最初的诗,大多是和乐而唱的,正如《尚书·舜典》中所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拿《诗经》中的《蒹葭》一诗来说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听,每句两段,隔句押韵,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即使不伴乐,也一样悦耳动听。后来的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明清的时调,小曲能够不胫而走,一直吟诵流传至今,不正是由于韵律的作用吗?至于西方国家教堂里专设唱诗班,大家更是早有所闻了。

据记载,汉初刘邦作《大风歌》,“令沛中儿童百二十人习而歌之”,可谓规模宏大的大合唱了;而唐代王维的《渭城曲》被谱为《阳关三叠》,至今仍是送别的佳作;更有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佳话。

什么叫作诗歌的音乐美呢?王力先生是这样解释的:“所谓音乐美是指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就是说通过音节的均匀、语言的对称,达到节奏的和谐,通过押韵和平仄的交替使用,使音调动听、易唱易记。”可见诗歌的音乐美,主要是从节奏和韵律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诗人在创作时,都很讲究音韵和节奏,使诗歌富有起伏跌宕的旋律和流畅回环的乐感,吟唱起来朗朗上口,回味隽永。清人刘大魁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沈德潜也说:“诗以声为用者,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如果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能“抑扬抗坠”地“吟之”“歌之”,还愁体会不到诗的意境,感受不到诗人的感情?这“读”与“咏”,不正教给了我们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的诀窍吗?

吟诵时,首先要能正确地划分节奏。诗的节奏,也就是诗的拍子,在古诗中,它是靠平仄的调换来实现的,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又如: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的韵律则是与情感相映照的。一般来说,发声洪亮的“江阳”韵(ang)、“中东”韵(ong)、“人辰”韵(en)等多用来表现明朗、激昂的感情,而“一七”韵(i)、“姑苏”韵(u)则多用来表现哀切、沉痛的情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用的就是“江阳”韵。沈德潜说:“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我们在吟诵欣赏诗歌时,不能不注意它的用韵特点。在掌握了诗的节奏和韵律基础上,进一步的要求是要把诗的感情读出来,因为诗的音乐美不只是体现在格律的形式上,更是感情与形式的统一。如果你没有深切体会诗人创作的激情,读得平平淡淡,毫无生气,再好的诗也会因为蹩脚的朗诵而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

用心去感受诗的情感、诗的意境、诗的韵律吧!它会让你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