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都很熟悉唐代诗人贾岛刻意炼字的故事,那一“推”一“敲”,虽只一字之差,诗的意境却大相径庭。像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文坛上,不胜枚举。再看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反复读几次,细细一品味,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实在是绝妙之极。然而走得近来,却又了无春痕。
我们都很熟悉唐代诗人贾岛刻意炼字的故事,那一“推”一“敲”,虽只一字之差,诗的意境却大相径庭。像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文坛上,不胜枚举。元代刘秉忠的诗句:“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就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写诗时炼字的过程和炼得至当至隽的字后的兴奋心情。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曾风趣地把琢磨词比作装牙齿,他说:“牙医将假牙在一颗牙齿上试装一百次,结果还是装不合适,到最后好容易按下去,一下就装合适了,写诗也是这样。”可见文学家们在字和词的琢磨上下了多大的工夫!炼字如此,炼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早已传为佳话,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成为不同时代诗人们的一面艺术旗帜。
再看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初读,觉得这不过是写早春景色的绝句,并不见得怎么杰出。反复读几次,细细一品味,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实在是绝妙之极。你想,早春时节,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来到郊外,远望田野,朦朦胧胧,一片似黄似绿。然而走得近来,却又了无春痕。诗句不正是抓住了早春特有的景观,写出了春草将萌未萌,春芽将吐未吐的季节特征吗?
我想,只有像这样扑到诗页里,斟字酌句品赏诗意,才不至于“八宝山空手而归”,那“晶莹的宝石”不就是我们鉴赏诗作的收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