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解释常见文言语句时,要注意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要孤立地去理解某一个词,而应该结合句子、段落、全文等语言环境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去理解。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句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但在本句中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讨伐我国”,则在褒贬意义上欠妥帖了。原文选自《左传》,而《左传》又是根据鲁史编写的,所以译成“讨伐”是不妥的,应译成“攻打”。又如“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句中的“天子”不能译成“皇帝”,因本文选自《战国策》一书,此书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的事情,而当时还没有“皇帝”这一称呼。
文言文句子的解释,有三个字的要求:信、达、雅。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要做到字字有着落,不能任意增字减字。一句话里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意义和作用,都应该把它讲出来:实词,应该说明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语;虚词,能与现代汉语某个词对译的要译出来,译不出的也要了解它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如此,才能准确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达,就是通达,译文要通畅明白,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要求。雅,就是译文要优美流畅,反映出原文的语气和语言特色。这样的要求当然很高,现在一般说“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只要抓住句子中几个关键字词(所谓关键字词,就是这些字词的正确解释与否,直接影响句子意思的解释是否通达)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必强求字字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是降低了要求,但我们也要尽量做到“信”“达”的要求。
不少文言句子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的句子一样,都是按照词序的先后表达一定的意思。例如,“齐师伐我”,就是“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再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解释为“(桃花源中人)看见渔人,就非常吃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都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回到他们的家,摆酒杀鸡做饭(招待他)”。
当然,文言语序和现代语序也常常不同,用现代汉语解释时,要按合乎规范的语言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表述。如判断句用“者……也”“……也”解释时要注意这些标志性词语。《曹刿论战》中“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句中“夫战,勇气也”有一个表示判断语气的“也”。但句中无动词,解释时应补上,准确的解释应该是“作战,靠的是勇气”。还有“倒装句式”,如“何以战?”即“凭什么条件打仗?”;“为人五,为窗八”,即“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省略句式”“固定句式”等文言文句式特征,开始接触时,必然会有些陌生感,在多读多看,慢慢地积累中,相信渐渐会弄通的。
至于解释句子的一般规律,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斟酌字义,揣摩语气;补、略通变,合情合理;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如无标点,审慎断句;解释完毕,检查仔细。解释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其步骤是(1)释义;(2)串意;(3)调整。具体方法有——留:有的不用解释,保留原样,如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年号、朝代等;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把古汉语特有的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句式;增: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在翻译中要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如“惧有伏焉”中的“伏”(埋伏),另外,将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补上,数词、名词中间加量词;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解释时可删去,如果硬解释,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议论的作用,总之,一般是删去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助词;调:解释时,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的调动,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对文言文内容(整篇或片段)的理解,包括对内容的概括和对篇、段主题的归纳,可以一起进行。考试时,看到引文,首先是要看篇名,或者是想一想篇名是什么(如果试卷语段未写出篇名的话),然后,再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谁,作者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这一片段在文章的什么部分,这个片段与整篇文章是什么关系。总之,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一遍不清楚,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在整体把握了文意,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主旨了。
比如,怎样理解《伤仲永》的主题。对《伤仲永》的主题,理解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文章批判只凭天资、不肯学习的错误,强调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在人才成长中的决定作用。一种意见认为,通过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认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种意见认为,通过神童方仲永被泯灭的故事,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人才成长的决定作用。
三种意见都强调了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造就人才所起的作用,但对文章的矛头所向看法不一。要弄清哪种意见正确,首先要明白文章的内在含意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题目“伤仲永”,顾名思义,就是对方仲永事表示惋惜。“伤”是题眼,点明了文章内涵。文章告诉我们:第一,是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不使学”,断送了神童的前程;第二,是邑人对仲永的不断玩赏,“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才造成了仲永的“利其然”“不使学”的后果。
由于家庭与社会的原因,终于使“天才”沦为“众人”,这就使作者深感痛惜,发出议论,要求人们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这正是作者写作意图所在。
重视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造就,是王安石一贯的主张。《伤仲永》所表达的正是他重视人才与重视人才的培养造就的思想。
由此看来,三种意见中,以最后一种理解较为合适。
理解和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考试热点,具体可以从文中筛选出体现“观点和态度”的文句范围。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对文言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复习,可以通过朗读、理解,参阅相关资料,进行必要的归纳梳理。例如,《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称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其他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可以参照上述形式进行整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答课内文言文主旨时,要注意题目与先前整理内容之间的细微变化,不能单凭记忆作答,还是要把握题目的设问角度和具体要求。课外“启示”类题目,也是从主旨的理解出发的,能够稍稍联系一下现实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