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也”字的运用看《醉翁亭记》的艺术美

从“也”字的运用看《醉翁亭记》的艺术美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醉翁亭记》共四段文字,熔亭与人为一炉,合情与景为一体,写出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醉翁亭记》以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相错杂,以平声与仄声相互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仅500字,却用了“……(者)……也”的句式21个,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格调,跌宕起伏,显露出浓郁的抒情气氛,这也正是《醉翁亭记》的艺术之美。

每读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总觉得耳目一新,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是篇很有个性的优美散文,在用字、遣词、造句方面,有个突出的特点,即全文连续用了二十一个“也”字。那么,作者用这些“也”字,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美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醉翁亭记》共四段文字,熔亭与人为一炉,合情与景为一体,写出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它以滁州风景画与风俗画展开,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引出了依山傍水、玲珑剔透的醉翁亭。作者写山水盛景是为了写醉翁亭,写醉翁亭意在表达心境,突出醉翁之乐。醉翁之乐,在山水,在和平恬静的生活,也许更在与民同乐中暂时忘却了个人官场失意的苦闷。这中间该有多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又有多少豪情逸兴,欢声笑语。

欧阳修的游记,不同于柳宗元的游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从实处写景,从虚处生情。这“虚处生情”的特点,往往表现在作者写景抒情的笔法中,淡淡写来,轻轻点染,而情思流溢,诗意盎然。“也”字是虚字,它以特有的语言色彩,表现出作者特定的感情色彩。如,第1段写山水,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环滁皆山也”起句,仿佛四面云山,扑面而来,给人以空间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又使人联想到大自然的色彩美和音响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借助比喻,化动为静,于飞动中显出醉翁亭的风神意态。作者热爱山水的情趣也就渗透于鲜明的画面而形象化了。诗情画意,娱目赏心,这几句中的“也”字,在表达作者情趣方面,具有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其中既有惊叹、赞美的语气,又有热烈愉悦的表情,更有轻松明快的色调,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抒情气氛。

《醉翁亭记》注意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它首尾连贯,前后照应,层次分明,中心突出,以精炼严谨见长。

全文以“乐”字提纲挈领,贯穿全文,连缀起所见所闻所感。“也”字和“……者……也”的句式错综其间,摇曳生姿。

请看第3段的描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这里,一个“也”是一个层次,一个承接,一个递进。从滁人的游乐,引向太守的宴乐,转向众宾的欢乐,最后归结到太守的醉乐,声色呼出,形神皆备,将“乐”渲染得淋漓尽致。好一幅纵情山水、乐趣横溢的风情画轴。

“也”字还从文情与声情结合上形成全文的风格美。古典散文除了以“文”表“情”外,还要求以“声”传“情”,朗读起来,要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醉翁亭记》以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相错杂,以平声与仄声相互用。而“也”字相当于诗中的韵脚,为全文定下一个基调,显得音节匀称,声调和谐。由于“也”字的回环往复,关上粘下,也就造成了一唱三叹的吟诵句调,使文章格外生风。“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朗读一下,自然流畅,而又抑扬顿挫,那幽情雅韵,如淙淙细流,行徐舒缓,沁人心脾,又如琴声笛韵,低回婉转,余音袅袅。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仅500字,却用了“……(者)……也”的句式21个,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格调,跌宕起伏,显露出浓郁的抒情气氛,这也正是《醉翁亭记》的艺术之美。

(本文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2003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