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一轮评估探索

新一轮评估探索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2008年的首轮评估中,特色项目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反映的是同一个概念。由此评估院校大费脑筋,一所高校甚至悬赏1000~5000元征集评估的特色项目。然而本中心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有人仍然纠缠在 “鉴定”问题上:首轮评估中全国评估了500多所高等职业学校均是 “合格”以上等级,因为不合格的学校就不会被审批通过。这也是推出 《特色方案》的导向之一。

“特色”由 “特”与 “色”二字组成,特是独特 (specialty),色是色彩 (colorful-ness)。特色并非是一个新词,自2003年我国实施首轮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以来,特色项目便成为各校评建工作的热点和难点。其产生背景是,由于我国高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下,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的趋同化,由此,“特色项目”这个词出现在教育部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6个一级指标的最后一项。此指标非常特殊,既没有权重系数,也没有等级标准,但是明确规定评估结论为 “优秀”者,必须 “有特色或创新项目”。

特色是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2003—2008年的首轮评估中,特色项目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反映的是同一个概念。办学特色,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凸显出来的 “独特”与 “色彩”。办学特色非 “千校一面”“万众趋同”之共性,乃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之特性。然而,在具体实践与操作过程中,很难把握这个具有较大模糊性的特色项目。由此评估院校大费脑筋,一所高校甚至悬赏1000~5000元征集评估的特色项目。然而,概括出来的特色项目却并不尽如人意,100所高校的自评报告特色项目统计表明,包含 “艰苦奋斗”“艰苦创业”“艰苦朴素”等 “艰苦”二字的 “特色项目”高达486处。同时,教育部组织召开的研讨会也认为,首轮评估存在的问题有:评估目的重心向注重 “鉴定”偏移,向 “外延”建设偏移,向 “优秀”等级偏移;此外,还存在评估主体单一、方法刻板、量化指标过多、信息缺乏动态性等问题。

2008年,教育部发出 《关于印发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下简称 “5号文件”),颁发了新的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并要求“各地原则上应依据本评估方案开展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评估工作”。新一轮的评估方案有许多实质性的区别,比如把自主权下放给省 (市)一级的评估机构。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12年7月22日,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的 《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评估方案 (试行)》(云教高 〔2012〕89号)(以下简称 《特色方案》),确定了新一轮高职院校特色评估。这是国内为促进院校 “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而制订的外部质量保障方案。

特色评估的背景是高职院校在经历了条件建设和扩展后,需要加强 “专业、课程、师资、实践教学”等内涵建设,更需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如校企合作、双师队伍等方面,需要采取一些 “突破性”的行动。特色评估就像一根调整高职院校差异发展的指挥棒,引导学校总结在不同办学环境下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引导学校不断丰富和完善办学经验,并转化为长期的教育教学方向。不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还要对其他高校有 “示范效应”。《特色方案》包括目的和意义、基本任务、评建内容等8项27条,共3370字,其主旨是 “促进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在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进一步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评估结论为 “通过”“合格”“暂缓通过”3个等级。《特色方案》有5个目的:一是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二是深化教育教学工作的内涵建设与改革;三是总结学校的优秀办学经验,树立典型,不断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内在动力;四是充分发挥评估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导向、示范作用;五是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特色方案》拟针对不同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类型等特点,合理运用绩效评估方法,建立 “校校不同”的特色评估工作模式。

2012年11月29~31日,云南省高等教育评估中心 (以下简称 “本中心”)采用 《特色方案》对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为期3天的工作考察,并提交了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特色评估报告》。在试点实行 《特色方案》的过程中,本中心遇到了不少从未出现的新气象,如专家与被评学校初步呈现了 “价值共建”的场景,如学校可自主选择剖析专业等。然而本中心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有人仍然纠缠在 “鉴定”问题上:首轮评估中全国评估了500多所高等职业学校均是 “合格”以上等级,因为不合格的学校就不会被审批通过。那么 “通过”与 “暂缓通过”这样的评估结论还有什么意义?专家的权威何在?另外,《特色方案》对专家素质的要求特别高,早先按部就班填表格的方法不再灵验,需要专家积极、主动、甚至有创新地独立工作。

改革需要有始有终的态度,需要探索、反思的精神。毫无疑问,如果所有院校都追求“上一个台阶”“做大做强”,都在 “攀高”和 “升格”,那么,高等院校将失去 “百花齐放”的生态平衡,高等教育最终将走进死胡同。这也是推出 《特色方案》的导向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