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东北贫困山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

滇东北贫困山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目前,我国旅游扶贫进入大力推进发展阶段,经过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的严格遴选,在滇东北贫困山区具有代表性的盐津县生基苗寨被列入2015年度 “乡村旅游公益扶贫规划试点村”名单。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乡生基苗寨是云南省扶贫工作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村。生基苗寨农业生产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生基苗寨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共237人,有教师12人,采用寄宿制,有学生宿舍、食堂等附属设施。

摘 要:目前,我国旅游扶贫进入大力推进发展阶段,经过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的严格遴选,在滇东北贫困山区具有代表性的盐津县生基苗寨被列入2015年度 “乡村旅游公益扶贫规划试点村”名单。本文基于对生基苗寨14个村小组的走访调研,收集整理243份贫困户调查问卷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剖析生基苗寨的贫困现状、致贫原因、旅游发展条件、旅游发展效益优势,最后从政府主导发展、企业投资助力、社区参与发展、示范带动发展、融入思路发展五个方面提出生基苗寨的旅游扶贫对策。

关键词:滇东北 贫困山区 生基苗寨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的概念于1991年被首次提出,二十多年来的旅游扶贫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是带动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201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标志着中国扶贫开发进入大力推进的新阶段。

滇东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世居着汉族、苗族、彝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区内多个少数民族村寨十分贫困,特别是昭通乌蒙山山区,山高坡陡、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面积极少、生态环境脆弱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发展农业难以有效解决其贫困问题,盐津县生基苗寨即地处此区域内,该寨不仅农业发展条件薄弱,且缺乏能够规模性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无法发展工业,但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原生性苗族文化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使其具有开展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使生基苗寨旅游扶贫成为可能。

一、生基苗寨概况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乡生基苗寨是云南省扶贫工作对象建档立卡贫困村。生基苗寨属于边远贫困的苗族聚居村,距离滩头乡政府21.6公里,距县城56.6公里。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527户2226人,其中苗族458户1882人,苗族户数占总户数的87%。国土面积25.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15亩,林地面积26000亩,水田705亩。

(一)自然环境条件

生基苗寨位于高寒贫困山区,平均海拔1056米,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800 ·41·米。全村常年多雨多雾,阴冷潮湿,与川南气候同属一个类型;年平均日照1500小时,年平均晴天日数为260天,年平均阴天数为105天,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量1520毫米,土壤适宜种植玉米、红苕、魔芋,养殖猪、牛、羊、鸡等。

(二)社会经济现状

1.经济现状

2015年年末,生基苗寨全村经济总收入500万元,年人均总收入2246元,低于国家扶贫标准,是全县55个贫困行政村之一。其中,除去政策性惠农收入和高物价成本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远低于滩头乡的5146元。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921人,需易地搬迁户数60户,住房困难户数170户,需要发展特色产业扶持的有79户289人。

2.农业产业特点

生基苗寨农业生产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其中,种植业中粮食主要以玉米、稻谷等为主,并种油茶、油菜、萝卜等作物。全村多为灌木林,没有经济林果,没有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层次低,生产方式较原始,一些偏远村小组还在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2015年,全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15亩,粮食产量667800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00公斤;大牲畜存栏70头,出栏10头;生猪存栏1054头,出栏300头;羊存栏350只,出栏80只,科技种养殖技术欠缺。

3.人口数量与素质

全村除义务教育段的学生外,有200多名村民受到大、中专、高中教育 (见表1)。

表1 生基苗寨人口文化程度统计表

由表1可以看出,全村一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以下,受教育水平较低,只有不到2%的人口接受了或正在接受高等程度的教育。

4.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全村基础设施差,仅有两条主干公路,且通行能力低,还有4个村民小组 (二等、核桃、生基、青杠)只通毛路,1个村民小组 (三等)未通自来水。截至目前,全村通公路20.5千米,其中硬化路面公路仅有6千米,其余97%为简易土路,通达情况为晴通雨阻,严重制约了生基苗寨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通信方面,移动通信覆盖率低,联通公司未设基站,电信公司网络较差。

5.社区服务

生基苗寨有1所小学,在校学生共237人,有教师12人,采用寄宿制,有学生宿舍、食堂等附属设施。有一个农村文化活动广场和一间农村文化书屋,但书籍只有1000余册,不能满足群众日常文化需求。有1个村级卫生室,有村医2名。

二、生基苗寨贫困现状及致贫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由于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生基苗寨经济发展层次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呈现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的特点。村民就业机会欠缺,经济来源少,有46户152人依靠社会保障政策兜底维持生活 (贫困人口统计详见表2)。

表2 生基苗寨贫困人口统计总表

除茶厂村小组和居民组 (教师家属)外,其余10个村小组贫困户都占了本小组户数的45%以上,贫困人口占本村总人口的42.73%,将近一半的人口都是贫困人口。

(二)致贫原因

1.基础设施落后,“瓶颈”制约明显

全村基础设施差,仅有两条主干公路,且通行能力低,还有4个村民小组 (二等、核桃、生基、青杠)只通毛路,1个村民小组 (三等)未通自来水。截至目前,全村通公路20.5千米,其中硬化路面公路仅有6千米,其余97%为简易土路,通达情况为晴通雨阻, ·61·严重制约了生基村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对生基村的入户调研统计分析基础上,村民认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交通条件落后、缺资金和缺劳力。同时,生基村的自然灾害多以风灾为主,多年来未配备防灾设施设备,种植业都是看天吃饭,基础设施对该村的影响至关重要。

2.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发展滞后

详细情况见上文社区服务部分。

3.产业发展基础差,产业结构层次低

生基苗寨62.1%的村民家庭耕地不到4亩 (见表3),48.5%的村民家庭林地面积不到8亩 (见表4),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耕地和林地面积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生基的林木多为灌木林,没有经济林果,仅有茶叶一种经济灌木,但品种单一,加工方式简单,营销方式落后;生基苗寨产业发展基础差,生产方式原始,科技种养殖技术欠缺,没有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表3 生基苗寨入户问卷调查家庭耕地面积统计结果

表4 生基苗寨入户问卷调查家庭林地面积统计结果

三、生基苗寨旅游发展条件

(一)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依托

生基苗寨旅游发展有较丰富的资源可依托。首先,文化旅游资源可挖潜:生基苗寨苗族人口约占全部人口的85%,苗族丰富的民族文化习俗、传统节庆活动 “花山节”、织布和绣花等苗族手工技艺资源丰富;地处于南方丝绸之路途经区域,南方丝路文化也是旅游开发可利用的重要资源;其次,生态环境优越,地貌景观资源丰富:生基苗寨海拔在1050~125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3.7℃,森林覆盖率80%左右,生态保护较好,特别是夏天凉爽宜人,这对夏季炎热的川南地区的客源具有吸引力。区域内广泛分布着红砂石山坡、红砂石陡崖景观资源,通天槽峡谷最深处近500米,水子冲水库水域面积11800平方米,蓄水量108000立方米,水质优良,水库周边森林环绕。生基村优越的生态环境、一定规模的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为苗岭休闲避暑、徒步探险等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创造了条件;再次,地方土特产品类型丰富,能为旅游商品开发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乌骨鸡、烟熏肉、土豆等是昭通盐津地区有名的农特产品,而生基苗寨的乌骨鸡、烟熏肉品质更佳,区域山林面积广泛,多产野生的蕨菜、刺脑包、椿芽、鱼腥草、芭蕉芋头粉等野菜,当地的包谷酒、独芽茶、龙井茶、野生天麻等也有一定知名度。

(二)交通条件快速改善,交通区位由劣转优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努力下,生基苗寨于2016年9月中旬已完成14个村小组路面硬化,实现村村通汽车。生基苗寨地处云南省东北与川、渝结合地带,靠近川渝游客市场。目前从生基村连接到水麻高速 (渝昆高速的中间段)的二级公路正在施工建设中,该路离村里仅8公里,预计2016年年内完工,该段 “串生”二级公路建成后,将有效改善生基苗寨交通状况,形成交通区位优势。

(三)政策支持优势

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以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方式扶持贫困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扶贫富民中的突出作用,为实现乡村旅游创新发展,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生基苗寨被列入2015年度 “乡村旅游公益扶贫规划试点村”名单,旅游发展迎来历史性机遇。目前昭通市盐津县各级政府对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生基苗寨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也很高,对生基苗寨做了脱贫发展规划,着力整合资金改善区内基础配套设施。

(四)村民发展意识觉醒

生基苗寨村民在村领导的带领下,近几年生活条件改善较大,村民思想意识逐步开放,课题组实地考察中进行居民访谈,发现大家都期望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表示愿意配合、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在政府引导下参与旅游服务工作。

四、生基苗寨旅游扶贫的效益

(一)生基苗寨旅游扶贫开发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和乘数效应,贫困地区开发旅游能够创造新的商业、贸易、工艺品加工、服务业等工作机会,带动地区经济多样化发展,为农产品开辟新的市场,稳定当地居民收入,夯实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生基苗寨旅游扶贫开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本地居民收入,实现旅游脱贫奔小康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需要投入的劳动力就比较多。按照旅游业直接就业者与间接就业者人数1∶5的比例,发展旅游业将给生基各村民小组提供的间接就业机会很多,这不仅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提高村民收入,实现旅游扶贫,发展第三产业,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2.改变居民传统观念,改善生基苗寨产业结构

发展旅游业,可改变当地居民的传统观念,改善和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以旅游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同时带动相关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饮食服务,以及文化卫生事业联动发展,达到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目的。

3.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发展生基苗寨乡村旅游业,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通过发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和乘数效应,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生基苗寨旅游扶贫开发的环境效益

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的。现代都市的繁华和喧闹使旅游者对原生的自然环境非常向往,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热衷于在周末、节庆小长假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生基苗寨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特色的苗族风情、多彩的山地茶园、险峻的峡谷风貌都能让来自都市的游客倍感亲切。同时,旅游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生基苗寨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逐步开展,村民通过旅游获得收益,他们会真切感受到优美生态环境的价值,这将促使他们从环境的破坏者转变为积极自觉的环保者,从而将有利于进一步保护生基苗寨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保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障物种与环境的协调。

2.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

生基苗寨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协调环境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美化生基苗寨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从而可持续性地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苗寨生态体验、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徒步运动的空间。

(三)生基苗寨旅游扶贫开发的社会效益

贫困地区开发旅游能够促进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比如增加社会联系与社会交流、改善公共服务、复兴和传承地方工艺、使地方民情风俗得到认同等。生基苗寨旅游扶贫开发的社会效益有以下方面。

1.有利于开阔当地居民的视野,提高居民的文化修养,促进人们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对旅游地居民的思想产生各种影响,对于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整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使行为举止、卫生习惯、经商意识、消费意识等都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2.有利于促进当地苗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增强区际文化交流,弘扬苗族文化

苗族文化是生基的一大特色,生基地区苗族人口占85%,随着生基苗寨 “花山节”、“上刀山”、传统手工艺制作、苗族特色美食、苗寨民宿等旅游项目、产品的挖掘和开发,旅游带动的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将促进苗岭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弘扬和传承。

3.有助于提高区域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随着生基苗寨乡村旅游的逐步深入发展,生基苗寨旅游业将树立自己的品牌,与盐津县、乃至昭通市的其他旅游景区形成优势互补,丰富区域旅游景区景点数量,共同支撑盐津县、昭通市旅游业的发展,助力提高区域旅游知名度和竞争力。

4.推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

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当地交通、邮电、住房、餐饮、商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最终实现对生基苗寨“旅游扶贫”的战略目标。

五、生基苗寨旅游扶贫对策

(一)政府主导

生基苗寨面积较大,涉及周边14个村民小组,且村落分布较为分散,居民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种养殖业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旅游开发过程中将涉及土地征用、企业投资、居民利益、种养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敏感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甚至阻碍生基苗寨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根据规划区的具体现状,必须先由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夯实种养殖业发展基础,以旅游发展创造效益,同时把智力扶贫作为根本,宏观协调各方利益,通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运用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完善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培育等手段,兼顾农户、企业、政府三方利益,有层次、有步骤地推动生基苗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二)企业投资助力

生基苗寨目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资源条件,政府重视,村民盼发展愿望迫切,但现状是缺资金、缺管理、缺技术、缺理念。旅游企业是推动旅游市场和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生基苗寨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为相应旅游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诚信的社会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服务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支持与鼓励旅游企业前来投资,以企业的力量促进生基苗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建议现有的盐津县旅游投资公司为生基乡村旅游开发的平台公司,通过合作等方式引入更多企业进入生基发展旅游,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运作优势,从资金、技术各方面全力助推生基苗寨旅游扶贫工作。

(三)社区参与发展

生基苗寨在旅游开发中应以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为基础,以苗族文化、南方丝路文化为底蕴,14个村民小组创造的文化价值是旅游区的重要旅游吸引物,村民理所当然成为生基苗寨旅游业的发展主体与利益主体。所以在发展生基苗寨旅游业的同时,如何提高农户收入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激发他们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成为生基苗寨在旅游发展中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据此,生基苗寨旅游开发的必要环节是鼓励引导社区参与发展,可成立生基苗寨生态旅游合作社,随着旅游发展逐步细分为住宿、餐饮、商品等分社,通过合作社引导社区参与,提供就业岗位、支持农户以各种方式融入旅游生产环节、提供农民旅游技能培训等手段,使农民参与到生基苗寨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中来,并充分听取农民意见与要求,因地制宜进行旅游开发,让农民从中受益,使其慢慢树立起苗寨旅游目的地主人翁的意识,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四)示范带动发展

生基苗寨共有村民520余户,建档贫困户240余户,长期以来由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收入渠道较为单一,经济基础薄弱,村民参与旅游能力欠佳,旅游发展起步较困难,因此,生基苗寨旅游发展要优先选择有条件的示范户,帮助他们先发展起来,通过他们影响一批有能力但不会做旅游的农户参与旅游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实现全面参与、全面脱贫。

(五)融入丝路发展

生基苗寨具备乡村旅游发展条件,但缺乏高禀赋的旅游资源基础,旅游发展有一定难度。可发挥其地理区位优势,帮助该寨融入昭通大片区旅游发展,融入南方丝绸之路旅游带发展中,靠其他旅游品牌带动,分流周边景区游客,实现生基苗寨乡村旅游起步,逐步提高生基苗寨乡村旅游知名度。

滇东北地区贫困民族村寨多,脱贫需求迫切,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相似,本文对典型个案——盐津县生基苗寨旅游扶贫进行致贫原因、发展条件、发展效益等方面的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期望对生基苗寨及滇东北区域内其他民族村寨的旅游扶贫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 [D].云南大学,2015(05).

[2]盐津新闻网.http://www.ynyj.gov.cn/.

[3]盐津县滩头乡生基村扶贫规划 (2015—2020).

[4]罗忠恒,刘岩玲.赣南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与策略——基于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6(03).

[5]严春艳.广东省东源县旅游扶贫开发的潜力、思路与效益分析 [D].华南师范大学,2005(06).

[6]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 [J].人文地理,2015 (01).

[7]李燕琴.旅游扶贫中社区居民态度的分异与主要矛盾——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 [J].地理研究,2011(11).

[8]方兰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效应研究——以湖南凤凰县勾良寨为例 [D].湖南师范大学,2015(06).

基金项目: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 (TYETP201557);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社科类重点项目 (2015Z199)。

作者简介:

李凡 (1989—),男,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

刘静佳 (1978—),女,云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区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

李美婷 (1989—),女,中共云南省省委党校 (云南行政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旅游开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