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在全国与北京、陕西形成“三强”,素有“江西现象”之称,成为江西教育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当前,江西民办高等教育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加快建设民办高等教育强省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发展江西民办高等教育,要坚持积极鼓励持、依法管理、打造特色的方针,使教育发展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有利于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适宜教育发展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要加大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形成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江西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
1978年后,在社会经济需求旺盛与人才资源严重短缺、社会成员求学愿望强烈与高等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多重矛盾中,民办教育开始兴起。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士,开始创办非公立的中学教育机构。在此背景下,当代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萌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萌芽兴起阶段(1980—1990年)。江西第一所民办高校为赣江大学,由原省委书记傅雨田同志一手创办,并得到原省委、省政府方志纯、白栋材、赵增益等领导同志的支持。1988年8月经省教委批准成立,当时江西省的民办高等教育刚刚起步,各方面实力也还非常单薄,影响不大。
2.发展迅猛阶段(1992—1998年)。在这一阶段中,仅1992年就批准成立了14所民办高校,1993年又批准成立了7所。至1998年,江西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达五六十所,招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江西现象”“江西模式”。
3.调整转型阶段(1999年至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进入转型期,由规模和数量扩张转向内涵建设、规范发展。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置江西蓝天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实现了江西民办普通本科教育历史性的突破。“十三五”将是江西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
(二)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显著成绩
1.持续发展速度迅猛,办学规模相对稳定。据统计,江西省现有民办高等学校16所 (不含独立学院),在校生13万多人,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数25.41%,每万人口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列全国第五位,[1]占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同口径在校生125.48万人中的10.99%,成为超各省平均数两倍的民办高职教育强省。[2]现有的16所民办普通高校,其中本科院校6所,校均规模1万人以上;高职院校10所,校均规模近1万人。近3年,16所民办普通高校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社会融资,有7所建成了设施一流、规模宏大的生态新校园,有3所在原址高投入进行改扩建,形成了以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一整套办学硬件设施。16所民办普通高校校园占地面积近2万亩、校舍建筑面积500多万平方米、教学设备6个多亿、图书资料500多万册,经审计的总资产达40多亿元。总的办学规模和建设规模,均位于全国同类民办高校前列,成为展示“精彩江西”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本科教育正式启动,高职教育势头强劲。近年来,在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江西民办高校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逐步将发展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到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办学规范程度大大改善,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办学特色鲜明、教育质量较高、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民办高校,带动了全省民办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自2005年,教育部批准设置江西蓝天学院和南昌理工学院2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2011年,南昌工学院和江西服装学院;2014年,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和江西城市职业学院4所高校成功获批普通本科高校。至此,江西民办高校共有6所普通本科高校。江西民办高等学校整体实力进入全国百强的学校有5所,列全国第六位。有4所民办普通高校进入《中国青年报》组织评选的“全国民办高校20强”,与北京、陕西并列第一。江西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与此同时,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支思想解放、理念新颖、管理严格的民办高校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队伍,形成了一种开拓创新、甘于奉献、服务社会的民办教育精神,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市场化运作、内涵式发展的办学路子。比如,江西新东方烹饪学院享誉全国,中山舞蹈学校的学生90%考入国家一流舞蹈学院深造,江西服装学院为我国服装职业教育领域的业内翘楚,南昌理工学院、江西科技学院在民办高校排名中处于全国前列。被誉为“新余现象”的新余民办职业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得到了教育部等国家有关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
3.拓展了办学空间,激发了办学活力。江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打破了政府包办教育的单一体制,面向市场、开放办学、机制灵活、注重效率,通过个人独资、股份合作、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发展民办教育,走出了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和江西省情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探索建立“穷省办大教育”发展模式积累了成功经验。江西民办高等教育的活力不断增强,路子越走越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开拓了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之路。江西民办高校面向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和知识上的“弱势群体”[3]创新办学模式,坚持“平民+就业”的教育理念和补缺型就业市场定位,紧密结合基层群众子女求学愿望,贴近民营外资企业需求办学,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紧紧围绕社会对人才实际需要来运作,形成了低收费吸引全国生源就读,高就业率带动来年招生的循环发展壮大模式。江西民办高院校高效快捷的运行机制,为公办普通高等院校深化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4.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江西民办高校自开办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3年还将培养输送20余万名建设人才,为江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在赣民办高等职业学校面向全国办学,开设的专业不仅是公办学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特别是适应我国建设“制造大国”而设置的各类工程技术及加工专业,主要包括机械、电子、汽车、软件、网络、服装、旅游、营销、食品等社会需求量持续增长的职业岗位类细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型高中级实用人才。他们主要面向省内新兴工业园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就业,成为江西劳动力输出的新一代骨干力量。民办高校的新建扩建,带动了当地金融、房产、建筑、建材、装饰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周边商业、服务业、餐饮业等的发展。江西民办高校面向全国招生比例一直保持在80%,每年各类学生消费资金10个亿以上,对拉动当地内需进而刺激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有效缓解财政压力,试点改革初露端倪。江西是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尽管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政府的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极大地弥补了江西公办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有效缓解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以2010-2013年全口制在校生累计数测算,参照公办普通高校生均拨款标准,仅此一项,民办高校4年就为江西财政节约教育经费40多亿元。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纲要”中的相关精神,江西省建立公共财政扶持民办教育政策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在江西省政府领导的直接组织协调和强力推动下,在省财政厅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新增财政教育投入中安排了省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4]2014年,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并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13年的3000万元提高到了今年的8000万元,以后将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做到小步启动、稳步前进。同时,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主要领导专门点题要求研究全省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江西省政府批准四所民办本科院校开展“加快有特色高水平民办本科高校建设”的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了民办高校改革的新征程,必将增添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活力。
6.办学环境不断优化,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江西民办高等教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步履维艰,到今天的蔚然成风,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尤其是2000年以来,在江西省政府的支持下,民办高校一方面普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新校区建设,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另一方面,也紧紧抓住高等教育扩招的契机,无论在办学规模上还是在办学层次上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实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进行多方面指导,为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江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江西民办大学有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也获得了较高的办学声望,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都在日益扩大。2011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到江西科技学院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她认为,“民办教育近年来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对推进包括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教育体系结构的优化、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的正确定位等在内的教育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培育和民办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要放手让大家探索。”[5]2011年9月14日至15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率全国政协调研组来江西省,就“民办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专题调研。赵沁平对江西省民办院校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认为“江西民办院校发展得非常好,而且院校的办学的理念非常好,所以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讲,江西民办高等教育更有发展空间,高水平的民办大学有可能从江西产生”。[6]
(三)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江西省民办高等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面对这样的发展转型,国家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江西省也出台了该法的实施细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对民办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但从总体来看,江西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仍不容乐观,一些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始终未能取得突破。
1.组织制度僵化,办学模式趋同。一是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家族式管理在不少民办高校依然存在。江西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投资主体为公民个人投资。这一本质反映在高校内部管理上通常表现为投资主体个人家族式管理。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江西科技学院、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均不同程度上采取的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近年来,部分民办高校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家族式管理的痕迹依然很明显。家族式管理会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在:(1)投资主体单一,难以吸收外部资本,在家族内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难以保障办学规模扩张和内涵质量的提升,甚至有倒闭的风险;(2)内部管理决策不科学。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和”“人和”观念的影响,家族式管理容易导致制度意识和法制意识的淡薄,从而使许多重大决策偏向失灵;(3)产权不明晰,债务不透明。家族式管理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外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债务运转情况,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容易引发市场债务风险;(4)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难以建立,或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家族式管理主观随意性大,不但有效的监督无法落实,科学的激励也难以实现,尤其是用人的机制很难建立;(5)校园文化难以形成。由于受家族内部关系的影响,校园文化难免带有很强的家族色彩,非家族成员很难融入其中,无法形成有凝聚力的、充满人性的校园文化;(6)“接班人”的问题。一是家族式管理的企业、事业组织的通病;二是办学定位脱离实际,办学方向不明,办学模式趋同。上文提到江西民办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的定位是明确的,那就是面向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和知识上的“弱势群体”,所以江西的民办高校能够实现快速规模扩张。但是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上,大多数高校依然不明确,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一味地求大求全攀高,办学特色不明显。甚至很多高校在院校升格和校名更替上做一些华而不实的文章。近些年来,江西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由于民办高校的制度创新能力不足,办学模式趋同于公办高校,缺少特色,这样一种办学姿态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诉求。相对于“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做无缝衔接”的教育姿态,以及独立学院面向市场办学的教育形式,民办高校尚未形成自己的发展路径”。[7]一味模仿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背后的“制度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主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的积极性和可能性。
2.政策保障欠缺,政策实践不佳。虽然江西省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拥有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与此相关的政策保障和实践力度不够,支持民办教育的政策还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尚未建立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2003年11月,由三联职业技术学院等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所民办高校和民营企业发起的“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民办高等教育协会”,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全国工商联批准,在京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非官方性质的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机构,发挥民间交流作用,不具备管理性质。在官方,国家层面至今尚未成立专门的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江西省只是在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设立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处,归口管理所有民办教育机构。由此可见,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只存在官方文件中,在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甚至有的地方对民办高校仍存在一些歧视性政策。二是民办高校的法人属性、地位尚不明确。民办高校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含混不清的定义,使民办高校教师的身份不明确,难以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社保待遇。据测算,民办高校教师退休后养老金仅相当于公办学校教师的50%左右。由于待遇较低、权益难以保障,民办高校引进高素质教师难度很大,现有教师队伍也极不稳定。三是稳定的公共财政扶持制度尚未建立。《民办教育促进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公共财政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性规划,但由于这些规划缺乏实践力,加之未区分民办高校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政策实践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民办高校发展所需的配套制度亟待完善。民办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需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主要包括注册登记制度、法人财产权制度、财务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师生权益保障制度以及合理回报制度等。
3.融资渠道单一,办学经费趋紧。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民间资本尚不雄厚,更缺乏各种公益性社会基金,民间捐资办学的能力有限,同时民办高等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社会上的广泛认同。长期以来,江西民办高校经费的来源渠道十分单一,学费收入是其主要融资渠道。目前,江西省大部分民办高校靠学费支撑办学,走的是一条“以学养学”的道路,在学校财政体制上呈现学费主导型的一元化格局。如见表七所示,调研的民办高校学杂费收入占其办学经费总收入的比例高达90.2%,来自公共财政的投入仅占5.4%。实际上,从调研过程得知,江西科技学院在若干年前,其学费收入所占比例长期保持在100%,江西其他民办高校的情况可想而知。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物价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使得办学成本不断增加。民办高校招生形势日益严峻,这对于依靠学费运行的民办高校来说,办学经费将会更加拮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办高校的生均经费大幅度提高,债务化解又是国家承担大头,使得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相对劣势更加凸显。从江西省的情况来看,未来几年内,为了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GDP4%的目标,财政性教育支出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010年为320亿,2011年增加到470亿,2012年达570亿,362013年达到693亿,已实现占GDP 4%的目标。其中,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为66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6.2%,连续多年成为全省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这些经费的大幅增加,将会拉大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差距。
表七 样本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经费收入
资料来源:瞿延东:《关于民办学校的资金自筹》《民办教育动态》2002年第9期。
4.招生日趋激烈,招生难度加大。既然江西省民办高校走的是“以学养学”的道路,那么民办高校的生命力就必须依赖源源不断的生源。因此,招生就成了各民办高校每年必唱的“重头戏”。虽然近几年江西省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相对稳定,办学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招生难”已成为很多民办高校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其实,不仅江西省如此,恐怕全国也差不多是这个形势。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导致生源锐减,加上受部分省市的“高职注册入学”“无线录取”等高校招生政策的影响,不少以外省生源为主的民办高职院校陷入了招生困境,而办学层次稍高一些的民办本科院校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近三年的情况看,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没有全面完成下达的招生计划,去年有部分民办高校还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一半。各地民办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生难”现象,生源大战随之掀起,招生不规范行为,如虚假承诺、有偿招生等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如此,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在管理、教学、就业、收费以及校际竞争中也出现了一些很不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考生及其家长的利益,也势必降低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和信任度。
5.教师队伍不稳定,质量建设亟待加强。在调研中发现,有的民办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松散,教师的身份问题和职业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从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成分来看,有公办学校的离退休与在职教师,有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知识分子,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民办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有些民办学校退休教师占到60%以上,刚毕业大学生占到近30%,缺少中间力量。有近50%的民办高校没有专职或专职教师很少。目前在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绝大多数是本科学历,而且还有不少是专科学历,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极少。民办学校中兼职教师占主流的问题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恐怕仍难以改变。许多民办高校教师流失严重,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一些年轻老师只要有机会就会选择离开,有的宁愿到公办小学任教,也不愿意到民办高校当教师。许多民办学校成了公办学校“入门老师的接纳部”“初级教师的培训部”“骨干教师的输送部”。据不完全统计,江西民办高校的年流动率基本都在15%以上,其中骨干教师流失的比例更大。民办高校如何提高经营效率与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仍是一个两难问题。另外,与公办高校比较,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差别过大,教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医保、社保等问题普遍没有得到解决,影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
以上所列出的只是当前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还是思想认识和体制机制上的问题。
[1] 朱虹.论江西民办教育的改革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4(7):P38;
[2]w 王锋,戚务念,沈栩.江西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取向[J].江西教育科研.2007(5):P75;
[3] 饶爱京.经济欠发达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优势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8):P40;
[4] 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取得长足进展 [EB/OL]. (2010- 03- 01).http://www.jiangxi.gov. cn/dtxx/201203/t20120301_696386.htm.
[5] 严隽琪.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率民进中央调研组莅临我院调研[EB/OL].(2011- 05- 16).http://www.jxbsu.com/show. php? contented=8677.
[6] 赵沁平. 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调研组来赣调研民办教育发展 [EB/OL].(2011- 09- 16). http://www.jxedu.gov.cn/zwgk/jxjydt/jyt/2011/09/20110916052133961.html.
[7] 徐永.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P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