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斯博士认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有:①胎位不正所产生的固有平衡失常;②活动空间太小,爬行不足所产生的前庭平衡失常;③父母太忙碌,造成幼儿右脑感觉刺激不足;④早产或剖腹生产,造成触觉学习不足;⑤祖父母采用传统方式抚育,要求太多或太放纵;⑥洁癖症母亲或保姆造成幼儿触觉刺激缺乏及活动不足;⑦要求太多,管教太严,产生拔苗助长的挫折;⑧保护过度或骄纵溺爱,造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⑨过早用学步车,造成前庭平衡及头部支撑力不足;⑩延误矫正,造成幼儿自信不足和不良习惯的定型化(张晓宏,朱晶晶,许佳鋆,2012)。
根据埃尔斯博士提出的理论,归纳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以下几点成因:
(一)母亲怀胎因素
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是母体环境,这一环境的好坏首先影响着儿童的发展。母亲怀孕期间,曾有过病毒感染、使用药物、嗜茶、大量饮用咖啡、吸烟或被动吸烟、缺乏运动或休息、情绪的不稳定、严重的妊娠反应等因素会造成母体环境的恶化从而影响胎儿发育。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婴儿的出生方式也由原来的自然产占大部分发展到如今的剖腹产占优势,甚至早产儿也越来越多,这些不自然的出生方式会造成婴幼儿脑神经发育的不健全。而没有采取母乳喂养或很少母乳喂养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幼儿在感觉统合方面的先天不足。
(二)早期环境因素
早期环境因素包括早期教育环境和早期生活环境。早期教育环境是指婴幼儿出生后父母或长辈创设的教育氛围和教育方式。如今,生活在小家庭中的幼儿是长辈眼中的宝贝,过多的照顾和溺爱使幼儿的感知觉无法得到全面统合与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过早地进行认知教育和书写教育,忽视幼儿肌肉发展的规律;不重视基础动作的发展训练,缺少必要的运动和游戏;一味给予优越的物质条件,缺乏情感教育和情感爱抚;对待幼儿的需要一味采取满足或抑制;在教育方式上父母和长辈不一致;父母极度保护幼儿,幼儿无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缺少了肌肉锻炼等。早期生活环境主要指小家庭模式和都市化生活。具体的弊端表现为房屋面积小,婴幼儿俯卧爬行少,身体控制能力差;现代化的房屋建筑设计和相对封闭的活动范围使幼儿丧失了必要的友伴团体,缺少了人际交往的对象;由于家庭成员少,幼儿缺乏模仿对象,从而缺失必要的模仿学习等。
(三)平衡不佳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人的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平衡对儿童的发展极为重要,它意味着儿童的发展从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可如今的婴幼儿从小就缺乏平衡感的锻炼,如摇篮原本是锻炼婴儿平衡的很好器具,但现在多被婴儿床代替。又如儿童学走路多用学步车作为主要辅助工具,这些辅助工具大多数是为方便家长而设计,并没有站在婴幼儿发展的角度,所以起不到促进儿童平衡的作用。
还有学者提出,影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出生史、喂养史、1周岁前好动情况、父母文化程度、亲戚家小孩好动、父母幼时好动情况、伙伴关系、学习成绩、完成作业情况,家庭气氛。在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有资料表明,男童、异常分娩、父母文化程度低、家庭不和睦、伙伴关系不好、学习成绩差等因素可导致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概率增加。有研究结果发现,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出生史、喂养史、1周岁前活动情况、父母文化程度、亲戚家小孩好动、父母幼时好动情况、伙伴关系、学习成绩、完成作业情况、家庭气氛。研究显示,早产、非纯母乳喂养是导致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因素,这表明感觉统合失调与母亲怀孕期的长短及婴儿期与母亲肌肤接触、情感交流的程度密切相关。另外很多研究认为,剖宫产出生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出生的儿童,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未能显示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剖宫产未能进入回归方程,与本研究所调查的苏州市剖宫产率很高(约80%)有关,且大多为社会因素,故降低剖宫产率对降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资料显示,1周岁前活动情况与感觉统合失调相关,表现为不安静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有研究发现,儿童6个月内的某些行为,如夜间睡眠差、急躁易怒、易惊吓、易受挫、对环境改变难适应等与触觉过分防御和本体感失调有一定的相关性,这表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及脑的发育成熟与其出生前后的环境因素及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关系。亲戚家有小孩好动以及父母幼时有好动情况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这表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父母文化程度与感觉统合失调密切相关,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越高,说明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明显影响儿童的学习能力。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的父母常常忽视对子女学业的关心,缺少和孩子的情感交流,这有可能造成感觉统合能力尚不完善的学龄儿童因某些不良教养方式而影响学习能力的发展。家庭气氛也是感觉统合失调的相关因素,父母不和睦、经常吵架甚至暴力的家庭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因为在这种家庭中儿童缺乏安全感,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感觉统合失调,并且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另外,调查发现合群的伙伴关系是感觉统合失调的保护因素,因为目前我国城市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缺少良好的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如果有好的伙伴关系,则孩子一起愉快活动的机会多,情绪稳定,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概率相对较少。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学习成绩、完成作业情况关系密切,在感觉统合失调的患儿中,成绩较差、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比例高于正常组,故改善学习困难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很重要的。
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类型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受到来自家庭及学校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提高家长、老师的认识,早期开展筛查并积极治疗。父母亲文化程度高、自身担任学生干部、同伴关系良好、无违纪反社会行为对感觉统合失调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与此类似的是,学校及行为问题对感觉统合失调影响较大。学校是学龄儿童重要的生活、学习和活动场所,老师的认可且关心、良好的同伴关系、自身有良好的兴趣爱好等对感觉统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行为问题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行为与感觉统合均与脑神经功能发育相关,对儿童早期表现的行为问题及时干预有利于减少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此次研究结果还显示,早产、难产、非母乳喂养是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的危险因素。胎儿在母体内接受的不规则前庭刺激与后来的感觉统合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胎儿娩出产道的各个动作就是感觉统合的表现,胎儿受到宫缩、产道适度物理张力的改变,胸腹、胎头有节奏地被挤压,这种刺激被外周传到中枢可以被有效地反馈和组织。父母文化程度高是感觉统合的促进因素,文化程度高可以较好地接受科学育儿知识,培养良好的养育方式及亲子关系。在国外,系统的家庭治疗已经成为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因素:①母孕期因素:母亲在怀孕期间由于各种原因使神经系统感染或损伤,出生时出现产伤等都可影响儿童,从而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尤其是早产或剖宫产儿童,出生时未受到特殊刺激,形成自我保护膜,使触觉的学习缓慢迟钝。②育儿方式不当: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缺乏生活空间和运动量,特别是在7—9个月时,家长抱得过多,孩子爬得过少,摇篮、怀抱、儿童车代替了儿童正常的坐、立、爬、行,使得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了阻碍。③出生后的抚养情况:我国大多数孩子出生后不是母乳喂养,而是由保姆或老人抚养,这使婴儿缺少足够的触摸、爱抚和情感交流,也就是没有足够的依附,这样的孩子更可能患感觉统合失调症。总之,孩子的感觉统和失调直接受家庭环境、家长的教养方式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