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改革与学校变革
“改革”意指改变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对既有的模式、关系、格局、观念、行为、制度等诸多方面的适应性改变,都可归为改革的范畴。相对于“学校变革”而言,“教育改革”则是更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也是容易与“学校变革”混为一谈的概念。
一般说来,教育改革是指“教学上的革新,以及教育的观念、目标、发展战略和优先抉择等方面的根本性变化,即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范围内诸要素的变化”[2]。“政府主导”是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为此,有学者把教育改革定义为“政府在公开的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指导进行的教育变革计划”[3],用以强调教育改革中的政治影响因素。
作为一项正在兴起的研究,国内对“学校变革”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多见。与其相似的定义包括:学校改革,有学者曾将其定义为“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教育教学的变革为核心的、由学校自觉进行的对长期形成的现状的有意识的改变”[4];学校改进,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在“国际学校改进计划”中的含义是,“‘学校改进’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努力,其目的是在一所或更多的学校中变革学习条件及其他相关的内部条件,其最终目的是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5]。而本书已在前文对“学校变革”给出相应界定,在此不再赘言。
通过以上对“教育改革”与“学校变革”内涵的描述,我们可以简要概括两个概念之间的某些联系和区别。通常而言,教育改革是宏观层面的教育变革,政府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这种变革表现为自上而下的进程,即各级政府将某些新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在其所辖范围内颁行,并要求所有中、小学校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实施。
而学校变革在性质上属于中观层面的教育变革,这种变革的原动力主要不是来自于上级行政部门,而是来自于学校自身,以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为主体的学校变革者在学校改革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学校变革研究者看来,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上级部门管理下的教育组织,而且处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从学校层面来看,有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系统、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学生家庭等关系的交错;从学校内部来看,又有教师和学生、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等关系的相互制约。学校变革正是这些纵横交错的关系网中的各种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所以,学校变革的研究者认为,教育改革所主张的自上而下式变革,很难实现学校和学生的最优化发展。学校变革作为系统自身的一种复杂演化,才是更为有效的改革。学校变革表现为学校管理层在调整、平衡各种关系的前提下,确立自身变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统领各种变革力量,循序渐进地改变学校现状的过程。
2.校本研究与学校变革研究
“校本研究”是我们在认识与把握“学校变革研究”内涵时,需加以明晰和辨识的另一近似概念。
追本溯源,“校本研究”这一概念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萌生的。为新课程改革服务,是校本研究的重要特征。一些学者据此把“校本研究”的内涵理解为一种将“新课程改革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以解决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教育者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充分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活动”[6]。
校本研究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以校为本”,即强调为学校自身的发展服务。所以,一些学者在阐释“校本研究”的内涵时注重突出“因校制宜”的理念,把校本研究定义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主要整合本校的资源优势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7];或界定为“基于学校发展的研究,基于各校实际情况的研究”[8]。
通过对“校本研究”这一概念内涵的探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校本研究和学校变革研究具有某些共同点,两者都主张从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具体的学校发展服务,以本校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研究导向,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研究归宿。
校本研究和学校变革研究的区别则主要有两点。其一,研究主体不同。从事校本研究的主体是学校的教育者,即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而学校变革研究的主体则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者,也可以是校外的教育研究者。通常,为确保学校变革的成效,实施改革的学校会聘请教育研究专家到校“蹲点”研究,诊断学校的问题所在,提出具体的改革规划,并参与到学校改革的过程中来。其二,研究定位不同。校本研究是对学校现时存在的若干问题,主要是教育教学方面问题的研究,着眼于学校发展的量变的积聚是校本研究的主要定位;而学校变革研究是对学校整体变革的研究,它涉及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教师发展等诸多方面,而且常常是这些方面的统整研究,着眼于学校发展的质变或部分质变,是学校变革研究的主要定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