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变革研究的可行性

学校变革研究的可行性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以学校效能研究为主体的学校改进研究得以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兴起。随着学校改进研究在一些个案学校的成功推行,美、英等国遂在20世纪80年代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有效学校运动,以期通过对学校改进研究的应用,创设更多的、能使所有学生达到高水平学习成绩的有效学校。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也符合目前国际学校管理发展的主流。

教育研究需要充分的外部支持,才具有研究的可行性。当前,我国开展学校变革研究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有利条件。

1.国外学校改进运动为我国开展学校变革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就已开始了有关学校改进问题的研究。根据学者的理解,导致西方学校改进研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原动力应来自于对科尔曼“宿命论”思想的批判,即对学生成绩差异主要受制于其家庭背景这一理论的批驳。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失败,则是产生学校改进研究的直接原因。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定,导致课程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变革模式;教师缺乏在日常工作中变革自己实践的动力;新课程的在职培训没能为教师提供新知识与技能;学校教育者对实施变革缺乏了解。而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方位变革,把变革的主动权交给学校。

由此,以学校效能研究为主体的学校改进研究得以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兴起。所谓学校效能研究,实质上就是“关于可以调适的学校条件对学校教育结果的影响的研究”。其主要功能是依据一定标准,通过研究学校之间的差异,探求影响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校成为“有效学校”。随着学校改进研究在一些个案学校的成功推行,美、英等国遂在20世纪80年代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有效学校运动,以期通过对学校改进研究的应用,创设更多的、能使所有学生达到高水平学习成绩的有效学校。

与我国当前进行的学校变革研究相比,国外有关学校改进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是在不同国情、不同的教育现实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其中的某些研究思路,可以参考其中的某些研究成果,可以学习其中的某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可以避开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和障碍,从而为开创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有效指导我国中小学校改革与发展实践的学校改革研究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2.我国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落实为学校变革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提供了可能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表现出鲜明的集中统一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下属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命令与执行的关系,学校单渠道从教育行政部门接受教育资源和指令性任务,和外界几乎没有其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蜕变成缺乏主动适应社会能力的、自成一体的封闭系统。这种处于僵化的办学模式控制下的学校,必然是缺乏活力、缺少个性的学校,学校内部的教职员也必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学校变革作为一种学校内部的自发性变革,其主要动力当然来源于学校的广大教育者,来源于学校的每一个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自身。显而易见,这种动力的产生是以学校所有教育者办学主体意识的强化,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为基点的。因此,要促使学校教育者热情地投入学校改革研究中去,要确保学校变革研究成果的推行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最积极的参与,还有赖于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也符合目前国际学校管理发展的主流。从国际视野来看,各国学校管理改革的共同趋势是,既重视国家观念,又强调市场逻辑,即在强化政府宏观层面上的管理职能的同时,还重视将微观层面上的学校管理权交给学校,倡导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发展。

当前,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而言,我国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了很大拓展,诸如,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制等。但从学校变革研究的视角来说,中小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还有待进一步落实,特别是在独立决定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人员聘任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权力还需继续扩大。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校全员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自觉进行学校变革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努力营造特有的学校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充分优化和开发校内教育资源,最终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