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伴随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逐步增加,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硬件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物质条件的不断改进,并不意味着学校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因为物质文化并非我们目睹的学校办学设施本身,而是物质中所隐含的内在意蕴。当前,农村学校物质文化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三方面。
1.学校建设规划不科学
所谓规划,意即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当前,农村学校普遍物质文化建设规划意识不强,突出表现在学校物质建设的“应急性”特征上,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完全是为满足学校规模扩张需要的被动式举措。正是这种应急式的建设举措,在许多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我们可以识读到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某些不足:学校布局较为凌乱,功能区划分不清晰,缺乏整体感,建筑的格调、色彩不统一,等等。
2.学校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它不仅能使接受教育的个人获益,更能促进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进步。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其办学的逻辑起点之一就是教育公平,即要在办学活动中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从现实情况看,要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教育中得到公正的对待,公正就决不能仅仅限于学生这一主体。在笔者看来,要确保学生能真正享有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至少还应把教育公正拓展到学校和教师。
当前,农村学校在资源配置活动中,存在诸多与教育公平相背离的现象,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在办公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办公资源、轻教学资源的问题;在行政人员与教师的办公资源的分配上,存在重行政人员办公条件的及时解决、轻普通教师办公设施的改善问题;等等。
3.学校建筑没有凸显文化内涵
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其文化的意蕴不仅表现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等精神文明活动上,也表现在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然而,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在设计校园建筑与布置安排校园环境时,只注重外观的美观以及实用,而没有充分考虑如何借助这些建筑设计去充分体现“学校文化”与众不同的特有内涵,从而忽视了建筑设计本身所可能承载的教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