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农村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对策

建设农村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对策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在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校史文化”应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有关学校精神文化的考察应从精神文化的定义转向“过去的重大事件”及“现在流行的故事”。同时,要让教师与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史,使他们感受校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这是建构学校精神文化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

1.重视校史研究,创新学校文化

每所学校的发展是都蕴含着宝贵的经验财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历史根基。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有许多好的学校历史经验却陷入“被遗忘的角落”,到今天都已经流失掉了。

为此,在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校史文化”应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有关学校精神文化的考察应从精神文化的定义转向“过去的重大事件”及“现在流行的故事”。尽管理论研究可以通过概念来想象、区分或设计不同的学校文化,但对每一所学校而言,如果不清楚学校发展史及其现实,便无法提炼学校精神和构建学校文化。所以,每所学校的校长都应认真了解本学校的发展史,学习创始人的办学思想,总结前人的办学经验,要重视教育的继承和创新,传承本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同时,要让教师与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史,使他们感受校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在此基础上,要努力创新,不断提出学校发展的新愿望和目标,在创新中前进。

2.明确办学理念,塑造学校形象

农村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秉承正确的办学理念、先进的办学思想,包括对教育意义和功能的理解,对人才、质量标准的看法,对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观念等等。学校精神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学校领导应该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仅仅是口号性的词句,不仅仅是把诸如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词句抄到学校的文件中,而是要把这些新的、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的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公认的观念,融入学校实际教育教学中,使其在学校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形成学校具体的可操作目标。学校形象是学校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学校形象代表学校的信誉、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师生员工的素质,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能够赋予学校师生员工崇高的荣誉感,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并使学校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

3.在生命体验中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的最内在的本质。但它不是一种能够从日常经验的活动中获得的东西,它绝不是我们的自然禀赋,而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晶。正因为它积极深刻而内在于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只能用我们的生命体验去唤醒它、激扬它、建构它,而无法从别的学校或他人掠夺它、搬运它、移植它。

体验是精神文化走进师生生命并加以理解构建的基础,也是理解、建构精神文化的基本方法。生命不是靠逻辑理性来触摸的,而最能表达和感受生命存在的直接方式是人的体验性。生命必须通过内心体验和直觉去把握,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精神文化时,一方面要注重师生在学校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情境性、现场性,从课堂教学、集会、文化活动等学校教育整体的每一个空间,关注生命流动过程中周遭世界的各种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实践时空,关注师生在实践时空的经历与感悟,关注师生的情绪、意志,让师生以交往理性的姿态深入倾听、实践、感受、体认、领悟精神文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体验的规约和领导,自觉摒弃后现代教育观对理性的遮蔽,将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我们提倡自由的主体体验,但不放纵想当然的自然体验,以为体验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4.在师生生活中理解并建构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赋予学校生活以意义的过程。根据胡塞尔和哈贝马斯阐发的生活世界理论,意义建构必须要回到现实世界之中。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在文化中生存是每个师生必然的生存境遇与方式,师生应首先是学校长相厮守的生活者,而后才是工作者和学习者。这是建构学校精神文化对师生最合理的定位。为此,我们应以生活的态度和方式理解并建构精神文化。其实,这也是在生命体验中生长的必然。

师生生活是精神文化存在的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载体,是精神文化具体真实的反映和表达,它能超越学校建筑和制度等物质和管理的表象,说明学校实际中精神文化的真实情况。它虽然没有直接的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最能说明学校精神文化状况。因此,了解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发展,首先应着眼于对学校师生生活的考察,而不是参观校园或翻看规章;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也应致力于对师生生活的塑造、养育和培植。

为此,一方面,我们要丰富师生生活内容,并注重文化生活的陶冶。雅斯贝尔斯认为,“文化陶冶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文化作为一种生活,陶冶是文化与生活相沟通并内化为人的精神的桥梁。生命哲学认为生命不可规范约束,但生命可以陶冶。文化陶冶适于人的生长过程,因为陶冶所打开的是一个充满着可能性的、开放性的、柔软的、情意与认知水乳交融的、自由的心灵星空。

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师生生活方式的引导、改造和提升,同时结合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等所有方面,将精神文化建立在学校整体教育的架构之中。我们传统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教育教学必须首先成为师生的一种高尚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制度建设也应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影响师生的思想行为。我们批判传统的制度建设,但并不排斥其作用,而是意在揭露传统制度中对师生精神的压抑、冷漠和对立。教育中无数师生的暴力事件说明,暴力根源于制度对人性的泯灭,而非师生心灵本性。因此,我们要着眼于学校教育整体,从学校教育的全方面探索精神文化的建构途径。再者,要立足学校既有的文化传统,并结合先进的、时尚的文化理念,不断吸收,丰富和提升价值观、情感态度和生活内涵,从而为精神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