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货币的特征与保养
王 瑞
货币,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自然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是伴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的,中国古钱币的出现和发展,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我国货币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先秦时期是古代货币从孕育、产生到成长时期,由贝到金属铸币,并发展成布币、刀币、园币、铜币和金版等几种货币系统。根据现已掌握的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经济中已出现了交换的迹象。
中国货币可分为古钱(前秦至清代)、金银币、纸币、铜元四大门类。从币材看,主要有贝、金属、纸等类,门门浩如烟海。所谓古钱是指中国古代用贱金属制造的货币。现存古钱,分为出土和传世品。在对古钱的考古清理发掘,室内整理和保管中,要充分重视各种古钱在时代、币材和现存实物上的特点区别对待。它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流传至今数量最多,版别最全,内容最丰富的实物资料,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铸造技术的进步。
一、铸币工艺
世界上最早的铸币是我国西周的春秋初期(约公元前80年)铸造的布币和刀币。除贝币外,其余都是由最初沿用的生产工具演变而来,如布币源于古代农具镈(镈是古代人锄田除草用的农具之一,形如现今之铲。布币的“布”是“镈”字的同声假借字),刀币源于渔猎用的刀削,圆钱源于纺轮。这些货币以后逐渐向轻薄小和圆形化发展,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商品交换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钱币的国家之一。根据历代《食币志》和大量的出土的古钱币考证,我国使用金属币自商周以来,历经数千年。殷商周以前,我国商贸活动采取以物易物等价交换的方式进行,到商代主要以海贝作为钱币使用,“贝”成为我国目前最早的钱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进而发展到铜贝的出现。周代始铸金属钱币,春秋战国时盛行。秦统一中国以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统一钱币。我国的金属货币长期采用铸造生产,即将液体金属浇注到具有铸件的毛坯的方法。
钱范是铸币工艺中所使用的范模的统称。钱范可直接浇铸钱币,它的制作是铸币工艺中的关键,钱范质量的优劣对铸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先秦是我国铸币工艺的初期,铸币等未独立,还是青铜铸造的一部分。当时的钱范按照造型材料可分为三类:
泥陶范:古代北方泥陶范的造型材料主要是黏土。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多用当地的黄黏土和红黏土。这些黏土的颗粒一般在0.02毫米以下,质点之间产生表面张力而相互粘结,其优点是耐火性好,成本低,来源广泛。为了增加粘接力,有时也掺部分河床沉积泥,为了增加强度和耐火力,还加入一定量的细砂,同时还掺入适量的谷类,草木屑等,以增加范泥的空隙度。
石范:用作钱范造型材料的石料,有滑石和蛇纹石。滑石,化学成分为Mg3(SiO10)(OH)2,为单斜晶系,常成片状,鳞片状或密块状集合体。浅绿或白色。玻璃光泽、有滑腻感、硬度1;比重2.7~2.8;蛇纹石,化学成分为Mg6(Si4O10)(OH)8单斜晶系,为致密块状,细片状或纤维状,呈暗绿或浅橄榄绿。蜡状光泽,硬度2.5~3;比重2.6左右,这两种石质的特性是硬度低,质地细腻,易雕刻,耐高温。
铜范:在铸造学中称“金属型”,其可使用多次,冷却速度快,铸币的机械性能(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高,表面结晶组织细密。
秦汉至五代,我国铸币生产上的特种铸造工艺发展到了鼎盛局面。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水平迅猛发展,由于铜合金的配制,铜矿开采与铸钱业密切有关,所以这些科技进步也在铸币上表现出来了。白铜、黄铜进入了铸币币材行列。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甚至排斥了青铜。据查,“我国古代真正用黄铜铸钱始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黄铜有良好的铸造性,一般能抵抗大气腐蚀,但锌是两性金属,易被强酸强碱腐蚀,黄铜被碱腐蚀的临界PH值为11.5。明、清是黄铜铸钱的极盛时期,黄铜是铜锌合金,亦称“石”,它是用铜和炉甘石炼成的。炉甘石是一种含锌矿物,主要成分ZnCO3。隋五铢中有一些铜色青白,人称“白钱”,其实是因为青铜合金中锡的比例较大。据史籍记载,白铜多用铜和砒石或其他含砷矿物炼成。《格物粗谈》:“青铜入炉甘石为黄铜,其色如金。砒石炼为白铜。杂锡炼为响铜。”白铜钱中还有一种是镍铜。清代乾坤通宝宝云小平白铜钱已为人所知,咸丰重宝宝云当十和同治重宝当十白铜钱更负盛名。
二、古钱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
古钱的特征主要包括钱文与形制两个方面。古钱的文字简称钱文。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及宋体等多种。即使是同一书本,其笔画也是顿挫转折的变化,丰腴劲瘦的不同,所谓形制,即古钱的造型结构、铸造工艺和币材成分。如方孔园钱有的有轮有廓,有的有轮无廓,也有的轮廓全无;它们穿孔有大小,钱肉有薄厚,轮廓有宽狭,又有重轮重廓等及背星、月等多种名目:铜质有青铜、黄铜、红铜、白铜等差别;其铸造工艺则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总之,每个时代,每种钱币都有各自的风格,即古钱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以这些特征来定真伪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世界上最早的铸币是我国西周和春秋初期(约公元前80年)铸造的刀币和布币。这些货币都是由最初沿用的生产工具演变而来,如刀币源于渔猎的刀削,园钱源于纺轮。在这些钱币上随意由铸造工匠所书写的不统一的战国文字,将人们带到了一个即古拙朴素又典雅圆润的文字世界。列国文字结构紧密,变化各异,随意性强。
先秦时期,货币以刀、布、园钱,蚊鼻钱(又称鬼脸钱)等为主。大部分的刀、布币币身极薄(部分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刀币的浇口在环上,布币的浇口在首端,刀币的浇口及边缘常又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有些伪造的刀,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暴露了伪造的痕迹。大部分刀、布币的文字是用刻在泥模上铸成的,其笔画是一刀而成,绝不改窜,甚至还看得出落刀与收刀的行迹。这种战国文字书法流畅隽秀,前后相贯,生动自然;而伪造者由于对战国文字缺少深入研究,故有些伪品字画呆滞,笔意全失。
战国文字较难模仿,故伪造者用以翻铸赝品,这种翻铸的伪钱比较难于识别,一般说来翻铸的伪钱较为厚重,铜质也粗,当然,这类伪钱中也有铸得极精致的,这就必须细心观察整个钱的外表及其锈片的真伪,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战国时期也有少量刀、布币由于制造方法的改革,土模上的文字可能为打印而成,笔画比较浑圆,不像刀刻那样锋芒毕露,如安邑一、二、渣阴、益昌布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确立铢两货币体制,铸行象征天圆地方的方孔圆钱——秦半两。方孔穿以蝇索,寓意新王朝一贯到底。从此,方孔园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通货。
西汉时,半西方孔圆形钱经过数次变化,形成了肉好精整,轻重均匀、大小体型适度的铜质方孔圆形汉五铢钱。从钱币的形制、大小、轻重以及钱面钱背的安排等方面,确立了符合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货币类型。此举对中国古钱币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西汉末期,王莽篡政,建立“新”朝。短短十四年中,改币制四次。新莽朝的铸钱工艺非常讲究,向称铸钱好手。当时的钱文物以悬针篆为主,其笔画之流畅峻削,布局之均匀得体,皆五秦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伪品较多。有输郭钭削、笔画细挺、制作特别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圆穿与首端间有中线者)与不通穿二种。
新莽朝的大泉五十虽无人作伪,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铢等亦有伪品。真的大泉五铢是当时戏铸的改范钱,原来的“十”字犹隐约可见;还有一种大泉五十背有吉语,如“长乐未央”等,文字书法生动有致,非作伪者所能模仿,但极少见。
唐代,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此时的钱币,不再用重量做钱名,废除五铢钱,铸行以“宝”字为钱文,有内外廓、方孔圆形,书法精美的唐“开元通宝”。钱文由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这种八分书又因欧氏当过率更令而被人称为率更体,虽以险劲见长,却给人无比沉稳的感觉,对日后钱文影响很大。“开元通宝”的诞生,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的铢两货币体制的结束,一个全新的“通宝”钱币体制出现在人们面前。初唐开元大型精美,会昌开元铸造工艺较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桂”“丹”“汞”等二十三种。背“咏”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肿而平夷,精美者少;伪造者取背文模糊的会昌开元刻成永字开元,故鉴定时要留心观察“永”字周围有无刀刻痕迹,若系翻造者有当别论。会昌开元的背文系开铸前用小戳子打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并不严格固定,有时凸出钱而甚多。除“永”字外,其他二十二种少见伪品,唯所见背杨字的开元皆属伪品。
宋代钱币一般是每换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其铸量、种类之多,为历朝罕见。两宋三百年间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钱为主,间亦行用大钱,其轮廓、大小都有一定的标准。钱文的书体也逐渐以宋体为主,宋代是中国钱文书法最为辉煌的时代。宋初喜爱书法的太宗皇帝赵光义亲书钱文,而且一写就是三种字体,开创了宋代钱文的先河,此后,每一种钱币都是以几种字体来写,而书家都是当时的名家,如太宗亲书淳化,至道钱文,真宗书祥符钱文,苏轼司马光书元丰钱文,蔡京书崇宁钱文等。深爱王羲之楷书的高宗赵构书写了“建类”和“绍兴”钱文,这就是日后有名的宋体字的先河,而钱中最值得一观的就是宋徵宗赵佶所书的“大观”“崇宁”等钱文。这个治国无方的风流皇帝,却写得一手好字,独创了铁划银钩,仙风道骨的瘦金体。这种书体大概因其铸在钱币上太好看了,人们又给他起了名字叫铁线书。普通宋钱无人伪造,而康定,至和重宝背坊、虢,圣宋通宝,靖康等品种的伪钱较多,凡遇到这类钱币时必须慎重对待,要仔细观察有否作伪痕迹,是否与大量的普通宋钱形制相合。
元代通行纸钞,早期钱币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宝外,铸额均少。政府所铸铜钱多为汉文,有时亦用八思巴文。元代铸钱,不仅数量不多,制作与文字也不甚规矩。
明代钱币,早期与后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狭轮,文字挺秀;后期外轮变宽,钱文以宋体为主,为避朱元璋的“元”字讳,一律称通宝,且直读(即通宝二字在右左方)延及清代,钱文仍以直读通宝为主。
清代钱币上的钱文均为年号加通宝,从顺治至宣统各朝均有,计十种,此外咸丰年间还铸有“咸丰元宝”“咸丰重宝”,康熙年间还铸有色泽金黄,文字笔画略有不同的罗汉钱,钱背有干支的生辰钱等。另有“祺祥通宝”。
清代钱币,初期四朝制作精整,体现了繁荣昌盛的气象,重一钱至一钱四分,质量上乘。嘉庆、道光以后世道衰落,钱币亦减重变质,光绪钱币有的仅重六七分。清代后期,政府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新式机器铸币,传统的方孔园钱逐渐被机制银币代替。
三、锈蚀是鉴定古钱的主要环节
古钱表面常有一层氧化层,称为铜锈,一般呈绿色,但古钱入土时间有远近,地理、气候条件截异,铜质本身成分有差别,氧化程度也有明显的区分,入土年代越久,锈片堆积越厚,有时绿锈板结,形成小粒、小块状的突起,坚硬异常,称为“硬绿”。锈色又有南北之分,真伪之别。北方雨水少,铜锈坚结;南方潮湿,氧化层松,多呈蓝、绿二色。如地气燥热铜锈呈紫色,这种红锈常与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为“红绿锈”。另外,还有带黑色或灰白色的锈。有时铜锈中会泛出一片片或一点点水银般的光泽,俗称“水银古”。根据其底色的不同,又可分作黑、白、绿等多种,这些形形色色的铜锈,都是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在氧化过程中,铜质成分也起了一定作用,铜质中掺杂铅、铁多古钱,即使入土不久也会严重氧化。含锡、镍多的不易生锈,如一些宋、金时代的铜钱,经历千载寒暑,居然毫无锈斑;相反,清光绪、宣统的小钱也有铜锈满身的。总之,不能绝对的看待铜锈,认为年代久远的氧化一定严重,反之就轻微;而是要区别不同情况,具体分析。
做假锈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仍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如红锈及水银锈是不能用土埋、药浸的方法来取得的,所以有红锈或水银锈的古钱的可靠性较大一些。氧化严重的会产生硬绿,有硬绿的古钱可靠性较大。
伪造的铜锈质松,浮而不实,用指甲使劲掐一下,就会刮落下来。
伪锈经不起水煮,放在沸水中浸泡数分钟或用碱水洗刷,马上会原形毕露,此法不得轻用。
还有一些古钱没有入土,或入土时间不长因此无铜锈,但传世日久。古钱的表面在空气中也会产生一种色泽,俗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的沉着,假的轻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的一层,放在水中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的包浆一般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就会基本失去。
除了古钱的锈色外,还有铜质自身的颜色也值得注意,如明中叶以前用青铜铸钱,颜色带红,俗称“水红铜”,明代后期开始用黄铜铸钱;但也有例外,因为古代的炼铜术并不完善,铜矿中如含其他金属成分,铸成钱后也可能颜色带黄,这种带黄色的铜并不等于都是铜锌合金(黄铜)。
鉴别古钱真伪,主要是要多看真钱,选择一些时代准确的普通钱作为标准器,经过观察思考,加深印象,在脑海里形成不同时代钱风的基本轮廓。综合各方面的知识,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从现象到本质,从不同的侧面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四、保养
从古币的材质上可主要分为:贝、金属、纸等类。现存古钱分为出土和传世品二大部分。
历史上,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一再迁移。又有过几次大动乱的历史时期,出现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加上全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形成了我国古代货币的地方性特征。从古钱出土情况看,先秦货币,主要在黄河中下游。有楚的金属铸币,秦钱主要分布在今陕西及邻近省份。汉、唐等国家大统一时期,古钱多出土当时京城,开炉铸钱处和大城市地区。
从古钱币币材质和古文化遗址的关系来观察,贝币主要出土在北方商周墓葬和祭祀遗址中;金属铸币主要出土在窑藏、墓葬,少量出土在建筑遗址和灰坑内。古钞出土在宋代及以后的墓葬和古建筑中,少量发现在宋元及后代的寺庙建筑里。
金属铸币的除青铜古钱上的锈色,因其大多数为无害的碱式碳酸铜,质地坚硬,一般尽量保持原状。
土锈是土和钙镁盐的混合物,或土和铜锈的混合物。解开古钱包装纸后,先在室内阴干,然后用毛刷蘸水刷去古钱上的泥土,将其沉入一盆冰醋酸稀释液中,浸泡一小时左右,用小棒轻触古钱,散开即可。然后戴上医用橡皮手套,左手持一个钱,右手持毛刷轻轻刷擦,直至钱文清晰。除锈后放在清水中滤净溶液,出水后用柔软的毛巾或布抹平,平摊在旧纸上晾干。也可用醋,时间相对要长些。
粉状锈,浸泡法是无效的,可用油泥圈围除锈部位,用滴管滴入浓醋酸,使锈分解,再用针尖剔除,用水刷净后,用氢氧化氨进行中和。
胎发锈一般不再除,大多采用封闭保护。
鎏金的银钱一般不除锈,确实需要除锈时,多用15%的冰醋酸溶液或10%的硫酸溶液浸泡。
铁钱去锈的方法有多种,锈蚀较轻的,适当加热,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铁锈剥落。锌和苛性钠的电化还原法,苛性钠液电解法,氢气炉还原法。
纸币古钞的加固保护,已入水的古钞,放在室内避光吹晾,在未干时,细心展开理平,展开时要自上而下,由表及里,顺序进行。
朽烂的古钞可用裱托或丝网膜托衬加固。双面文字的古钞最好用丝网加固。
纸币古钞上多加盖有印章。有的用朱砂作印泥,日久风化,砂粉斑落。可用1%的聚乙烯醇缩丁醛酒精溶液喷涂,或用1%左右丝胶水溶液,内加15%~20%乙醇,在温热状态下喷涂到古钞印记部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