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脑做教学创新

用脑做教学创新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想,教育创新应该是那种一点点加盐的腌制、发酵过程,是在最基础的层面进行教学、阅读、反思。这是教育创新应有的感觉,一种点滴、舒缓、注入的感觉,一种让教育机体慢下来又化开来的感觉。客观地说,这种教育创新非常老套,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立项框架,风格味道,大有中国私塾教育的精髓。学生如此,教师亦是如此。

我还没有弄明白“生本课堂”、“生命教育”、“蔡林森的课堂革命”,大规模多人在线课程(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s,简称MOOC)已开始流行,懵懵懂懂、不知所措地就被卷入新一轮“教育革命”。

阿兰·柯林斯和理查德·哈尔弗森在《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使教育的内涵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之中,移动学习、在线学习、虚拟学习、游戏化学习、工作场学习、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等新型教育模式,使得学习的控制权逐渐从教师、管理者手中转移到了学习者手中,从而动摇了诞生于大工业时代,以标准化、教导主义和教师控制来批量培养人才的现行教育体系。所以,他们认为技术时代需要重新思考学习(学习不等于学校教育)动机、学习内容(课程),需要重新思考职业及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过渡,需要重新思考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不可逆转的教育革命,我要重新思考:我的路,我的教学出路,在哪儿?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创新的速度是够快的,有句话一度很响亮:创新是一条疯狗,追得我们满街乱跑。奔跑中,我们留下了速度,却使教育丢失了许多可贵的品质,比如真,比如善,比如美;同时也让有些教师失去了一个教育者应有的心态,比如耐心,比如坚守,比如安静。

我想,教育创新应该是那种一点点加盐的腌制、发酵过程,是在最基础的层面进行教学、阅读、反思。这是教育创新应有的感觉,一种点滴、舒缓、注入的感觉,一种让教育机体慢下来又化开来的感觉。

我曾做过教育“微变革”的如下尝试:1)“微活动”,如各种“梦想”、“感恩”、“微班会”系列,各种“寻找记忆”实践作业系列,等等;2)“微课题”,如省级课题“微活动下提高学习力的探究”;3)“微阅读”,每月读一篇美文,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写一篇随笔;4)“微话题”,每月一次话题辩论……《智慧“在手边”》见证了2年的“微变革”实例、历程,一切都不知不觉地走回“小、实、活”的老路,走回叶圣陶、陶行知这些老先生们提倡的“慢”农业的老路。

客观地说,这种教育创新非常老套,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立项框架,风格味道,大有中国私塾教育的精髓。我想:创新也许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有时候也许是“守旧”,是回归,是后退……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笨拙,守护了我们生活中即将消失的旧和慢——这对一个正在以审美加速度前进的时代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创新。

我赞成我敬佩的作家说的一段话:创旧,要敢于在一个日日新的时代里,做一个旧的人,敢于在一个以加速度前进的时代里,做一个慢的人。在一个变动得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做一个不动的人?当别人前进的时候,我是否愿意独自后退?当大家都被推到喧嚣的中心时,我是否还能安于一个角落继续寂寞、孤独地教学?

教育的创新绝不是为了尽可能多地分享公共经验,而是要在公共经验的丛林里,找到一块属于我自己的地方,以及一个属于我自己的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深度;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我们学习如何在人群中成为那个面目清晰、风格鲜明的“最好的自己”。学生如此,教师亦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