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身,与孩子一起“逆生长”

转身,与孩子一起“逆生长”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逆生长”表现在生理上是一种赞美,越活越年轻越给力。表现在心理上的“逆生长”尤其是思维上反思性怀疑主义的态度,即批判性思维的“逆生长”并不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鼓励。对生活、对社会、对教育,我也像学生一样经常沉浸在“十万个为什么”阶段。所以我会把一些时政热点问题拿来与学生讨论,也会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质疑“辩论”,组织一些“微活动”检验常识,检验自己“逆生长”的能力。

当头脑习惯了服从权威,它便不能再体验新鲜事物,不能再简单直接地思考,习惯性地成为一个思想、一个印象、一个影响的奴隶。

——克里希那穆提

“逆生长”表现在生理上是一种赞美,越活越年轻越给力。表现在心理上的“逆生长”尤其是思维上反思性怀疑主义的态度,即批判性思维的“逆生长”并不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鼓励。

我和学生一起有所选择地接受、体验“逆生长”的观点和做法,一起面对“逆生长”。

学生问:韩信忍胯下之辱,如换成我们普通人,这算作软弱,还是“放得下”的君子?××老师勃然大怒:无聊!

学生说:多喝开水治疗感冒无益!骨头汤不能补钙!锻炼不一定能使人长寿!人的大脑利用率有多高不可能计算出来!情商是无法测量的……

批判性思维主要是一种爱问“为什么”的态度——为什么事情是这样的?为什么它会发生?为什么我要相信这种观点?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碰到一个“××”这样的老师。我们渐渐学乖,学会了不提问,少扰为安。进入社会前我们会接受数年的顺从训练……大多数人长大后就走出了“十万个为什么”阶段,那些没有走出这个阶段的人就有可能就成了科学家或莫言这样的拔尖异类作家。

我想尽力保持自己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因为它是保持工作学习不厌倦的直接动力。对生活、对社会、对教育,我也像学生一样经常沉浸在“十万个为什么”阶段。所以我会把一些时政热点问题拿来与学生讨论,也会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质疑“辩论”,组织一些“微活动”检验常识,检验自己“逆生长”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