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过学生,失去昂贵的鞋子去救一个2岁的落水儿童,去捐2000元钱给非洲濒临死亡的孩子,一个是直接具体的“爱”,一个是有点抽象模糊的“爱”,你们的爱有底线吗?
学生们大多数都真实地举手说“我不会捐2000元,因为我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我不会给非洲人捐,我会给中国人捐”……真实的情感表达,我也不急着做道德审判(我会另选时机进行道德引领),不立即扭转他们“自我中心”的价值、情感取向。我转身,转变思维角度,学生的“逆情感”得到正常释放。
我要求学生每天放学前五分钟记录5条“闪光点”。初衷是为了让“正能量”常驻学生心中,使他们获得爱的启迪、培养和熏陶(我在两届学生中都坚持做了)。“正能量”虽没有直接测量出来,但“记录”的价值有所体现。比如李宇飞同学中途转学,我问他最遗憾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没有好好记录“闪光点”。同学们听后,在感慨唏嘘之余,自发地把自己记录中有关李宇飞的事都“摘出来”,做成了一个图文并茂的纪念册送给了他,他感动得眼泪长流。后来我们的毕业纪念册也以闪光点为母版,DIY出很个性、很自我,又很集体的44本既相似又相异的子版。
在第二届学生中我做了改进,在学生日记本上写了提示语:我愿意自己的周围充满了“正能量”,我记录下许多感人的瞬间,14班因为我每天点滴美好的描述,更闪亮;因为我与众不同的视角,更完整;因为我细心的发现,更美好。积久而成的独有的文化一定是我们14班同学未来一生的精神财富,所以,记录下每天最“炫”的记忆——我的“闪光点”,14班45彩的记忆更绚丽,我坚持,为了14班每个同学的幸福,更为了我自己的幸福,我每天认真感受、观察,幸福地积累着……
一个月后,我又在教室的墙壁上书写了每天感谢3个人,每天帮助3个人,每天赞美3个人,让爱传出去,等等。我没有用“说”,只用了“写”。人的“记忆”具有修饰性、选择性,但是“记录”却会让“事实”保真。回头看看这些点点滴滴的“事实”记录,满纸都是爱。一种美好的感受和体验,无论是一首歌的触动,还是美好食物带给感官的“享受”,爱像一个磁场,具有黏力,会吸引很多的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