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其实意味着尊重。我相信,世上之所以那么多人觉得没有爱,都是因为他们失去尊重的缘故——对自己、对他人、对生命的尊重,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没有爱的世界。
有了尊重,我们就能够爱了。我们和学生在一起更加自在,因为我们以尊重的眼光看待学生,态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温和起来,同时感觉自己更愿意以爱相待学生。
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尊重的力量:在懂得如何尊重之前,我们是无法去爱的。
尊重学生的不同情感,尊重学生的选择自由,尊重学生的隐私,这些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因为自己有过“惨痛”的经历。
学生王某父母过着双城生活,母亲长期不在身边,父亲工作很忙,因而寂寞的孩子只有上网打游戏,久而成瘾。有一天发展为起不来床,家长用暴力手段也没用,便给我打电话。接到电话是清晨6点,我打的直奔他家,看见他在床上,我就开始劝说,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担忧,进行情感的深度交流……半小时后他起床跟我一起到了学校,但是他一天都低着头不看我。过了两周他再一次不起床,我又再一次去他家“叫早”,他再一次跟我到学校。之后他不再需要我“叫早”,但是却经常请病假,有一次他请了一周病假,之后就躺在床上起不来了。我用与前几月相同的办法来帮助他,但这次一点用都没有。我把我所有关注和爱都给了他。我还请学校领导、学校心理顾问帮忙,大家都采取了措施来帮助他。但是,我正一点一点地失去他……后来,毕业之后他也没有上高中,而是蜗居在家里继续他的网络生活……再后来他移居到母亲的城市生活,再没有与任何同学和老师联系。自从他从我手上滑落后,我再也不是以前的自己了。
我最痛的教育故事,很长时间无法释怀的痛——我无法面对自己失败的教育案例。这个学生给我的记忆是“痛悔”。一“悔”情感冲动,叫他起床。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最在乎的是“面子”,我不礼貌地闯入了他的私人空间,没有尊重他的隐私。二“悔”自以为是,替他抉择。在他跟我来学校之后,因为不理解他的行为,我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他接受家长和自己的意志,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他想上一个技工学校,我们却认为他应该上高中、考大学)。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然而,我和他父母的行为让他感觉到我们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爱你”。三“悔”过度自负,自我膨胀。一个有“网瘾”的学生,我的教育可能已经不能帮助他了,却在家长的期待下,迷失了自己,大包大揽地担当自己力不能及的教育责任,贻误了教育的“良机”,这既是不尊重家长、孩子,也是不尊重自我的表现。8年的“伤逝”,让我总是期待“穿越”,回到当初,重新……
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有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悲壮,这一瞬间,拥抱了自己凄惨的教育真相。《教师博览》让教师讲故事的主题帮助了我,让我讲出这个令人难受的故事。沉淀后的记忆在回忆中被重新解释,提升了自己的职业风度,意识到自己知识和能力中存在不足,同时更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了解每个学生,无论我多么努力地尝试。叙述让我理清了自己的思绪,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做了我所能做的一切。
“我又有力量好好教下去!”这一句话自然涌出,尊重真相、说出真相帮我愈合了伤口,我成长了。这件事让我的教育经历更有意义。我接受了“事实”,尊重了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意味着我又有了爱的能力,我有爱的能力才会对学生施爱。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我们首先要尊重的人就是自己。我经常自问:我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学生尊敬的?我做的事值得尊敬吗?其次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尊重那些“做了让我不太喜欢的事”的学生。方法就是问自己:我怎么找到他们值得我尊重的地方?有什么事做得不太令同学讨厌?
记得初三总复习的课上,一位学生趴在桌上睡觉,我拍了拍他,没醒,我就让其继续睡。我处理课堂“意外”的一般原则是“抓大放小”。“大”指稳定大局、整体节奏、进度,学生的情感氛围“大”于知识传授。所以我不会为个别“小”事兴师动众整顿纪律。下课我问他:怎么那么困?他说作业太多,写到凌晨2点才睡觉。我说:那你跟我到办公室来吧。进了办公室我帮他泡了一杯咖啡,然后说:以后困了,来我办公室冲咖啡。以后他还真的来了几次,还带来了其他同学一起泡咖啡,不过班级课堂上睡觉的现象渐少。毕业后的几年,每年教师节他都会带来或寄来各种口味的咖啡,还有他父亲从国外带回来的咖啡……满屋子飘着的咖啡香里,我品到的真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的爱。偶尔也会想,如果当初我简单粗暴地把他叫醒,还会有这后续的“咖啡”故事吗?这件事使我更体验到尊重的力量。
我尝试把上课的常用口语“你们听懂了吗”改成“我说明白了吗?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小小的改变,学生感觉特受用,这大概也是尊重的力量。对违规的学生我的常用语是:对不起,我理解你的情感,但不赞同你的行为;同情你的遭遇,但不能减免对你的惩罚。学生的态度是接受和理解,这也是尊重的力量吧。对闹情绪的学生我常说,给你时间消化一下……学生很快就“瘪了气”。我自己从不没收学生的课外书,也不翻看学生的手机,更不会随意“揣测学生的行为”。我喜欢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家长会”,大家一起商量解决问题。我们班学生每天写“闪光点日记”,记录那些值得别人和自己尊敬的事与人——爱的事件。每迎一批新学生,我都会写一封“给同学们的信”,特别阐述我的教育信条:尊重一切人和事。
作为教师,并不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喜欢我们的学生。学生是人,而且是处在非常好动的年纪的人——他们有讨人喜欢和让人觉得厌烦的方面。我们对自己和学生的要求:尊重接纳完整的自己。
我经常想:若干年后,我不再当老师了,社会地位、名师头衔这些外在的条件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个赤条条的自己,那个人,那些人,还会尊重我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