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眷恋教育这片土地,是因为教育的“推动”力,过去、现在、未来都会推动着我发展,同时我又推动了很多孩子们的发展,孩子们又推动了更多人的发展……这种接力式的循环推动,最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对教育有自己的一点点解读:
第一,教育首先是培养人的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它是为学生人生、做人打底子的教育。比如培养学生诚实、善良、正直的品质比教会学生记识诵的技艺更重要。而曾经,我们基础教育也模仿大学教育要求自己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学校里各种特色班的实质是“小精英”化教育(比如学习的尖子,创新的尖子,体育、文艺的尖子,还是小众化的教育目标):知识教育越来越精致化,品质培养越来越表面化,教育越来越矮化、窄化,离我们的教育目标(培养好人、好公民)越来越远。
第二,教书是一份有信仰、有情怀、有趣味的事业。教师的身份首先是学习者,可以说“学习者”是教师各种角色的基础角色,是教师的职业底色。叶圣陶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为学生示范人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包括学习的方式和习惯,只有爱学习的教师才会培养出爱学习的学生。所以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读书学习必然是教师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工作习惯。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自己的经历学习,向学生学习,尤其是向学生学习。像叶圣陶说的,要做学生的先生需要先做学生的学生。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教书是一项利己利人、发展互动的事业。
第三,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是有为与无为的结合。比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育的理念、技巧、手段、方法都要“精心设计”,这是遵循科学,让孩子的成长有痕有据。但目标是“了无痕迹”,让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本领,追求幸福的生活,这又近于艺术。
我想,“精心设计,了无痕迹”,这应该就是“春风沂水”的教育至境。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既包括教师自我的发展,也包括教师精心设计下的学生成长;“精心设计”既要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主体需求。“了无痕迹”的目标让教育生活如水扬清波,如风过疏林,每一个日子,看起来很平淡,但都是心头的日子,潜着香、藏着甜,是师生真正快乐度过的每一天。这是每个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