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现在不做,你可能三年都不会做了;有些人,现在不访,你可能三年都不会访了;做了,访了,工作、生活就会变得更好了!
——邢奇志
小Q同学的家访回执:周五我家有人,老师可以坐88路或101路到××站下;找不到请打我电话12345678,和我爸妈尽量不要说客套话,想说什么就直接说,直言直语,听起来更亲切,内容就由你临场发挥。
看着这份回执,仿佛看见一个孩子捧着一颗最娇嫩、最脆弱、最透明,没有一丝纤尘的心站在我面前,我的心也变得纯然、澄明了,抛开“家访”的各种价值和意义,敲开一扇门,只要“虚心”,只要倾听……
经验中的家访有三难:门难进(由于各种原因,家长不一定愿意老师去“家”里坐坐),话难说(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各种表现都留有余地,讲述的“教育真相”、对孩子的评价都需要拿捏好“分寸”),路难行(学生居住分散)……家访似乎始终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块“鸡肋”,出工出力不见得会出效。
经验中的家访总是“做足了功课”:带着“问题”,准备好各种“标签”,有一肚子必须讲的话;见证自己对学生家长的“先见”(“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走进学生的家里,与家长言语客套之间有意无意地渲染、攀比着“教育孩子之辛劳”。
本学期新生家访“第一回”让我有了别样的发现、体验和感受。
“新生家访”,可以说是师生关系“蜜月期”的黏合剂。因为彼此都在努力为讨对方欢喜而为,所以满眼都是“爱”的老师,带着满心的“爱”敲开学生家的门,迎来的当然是“爱”的回馈,一种幸福的感受和体验。
人物:小W;时间:9月3日放学后;地点:汇翠家园×幢×号。家访的缘由:开学第一天家长为我们班买了20条红领巾,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家访的意义:要感谢家长的协助,更要感谢家长把一个出色的孩子交给我;想了解“英才是如何造就的”,更想印证我的教育理念:幸福教育其实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幸福的孩子更具道德感,他们愿意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小朋友分享,喜欢与人交往,对其他人的痛苦会产生同情感。重要的是,幸福的孩子更健康,会表现得更有社会责任感,如义务为班级服务等。验证我的猜想:幸福的孩子一定有一个幸福、和谐、安宁的家。
家访前我精心思考准备好了十几个问题,了解家长的教养、家庭教育的状况……这种理性的“动脑”活动,是必备的班主任专业素养。我的第一个问题:
假设你的孩子说出自己的三个愿望,而你有能力帮他实现其中一个,你愿意帮助他实现哪一个?
第一个愿望:像爱因斯坦一样聪明。
第二个愿望:像孙杨一样出色。
第三个愿望:一个朴素的心愿,只要健康、快乐、幸福就好。
小W的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第三个愿望。同时佐证了很多事儿:一家人一起旅游、一起运动,小W的妈妈帮助孩子选择各种书籍……很多趣事。
我很自然地说:一家三口在饭桌上交流得最多吧?
他的父亲淡淡地说:三年前是这样。三年前她母亲到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两三趟,平时打打电话,或视频聊天,所以只有我经常与她唠唠叨叨地说学习的事。小W很自觉,也不太让我操心,她小学的语文老师特别喜欢她……
我顺势转移话题:小W平时读些什么书籍呢?和爸爸一起读吗?
父亲的回答是:我不爱读书,她妈喜欢读书,喜欢给她买书。
小W回答:妈妈说《绿野仙踪》文字很优美……还有《爱丽丝梦游奇境》《福尔摩斯探案集》……
小W滔滔不绝地叙说着妈妈买书,给她寄洗面奶,鼓励她健康饮食、多运动……还有她给爸爸的DIY礼物、与爸爸玩游戏、一家三口视频聊天的故事,父亲偶尔也插几句,父女间自然关爱的眼神、语气、神态,让我感受到一个“孩子”、一个“家”简单、快乐和幸福的故事……不自觉中我也说起自己上大学的女儿……家访变成了教子经验的分享,从“脑”(理性的问题思考)走向了“心”(心灵情感的互动),在触碰孩子心灵的微小震颤中抵达孩子纯粹、干净的心灵,回到了“人”与“人”的精神交往。
“吾之蜜糖,彼之砒霜。”个人对事情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
现在流行一种悲观的说法:现在还有幸福的孩子吗?当今的大众媒体习惯用一种带着灾难符号的心态报道关于儿童的消息:他们是被垃圾食品养大的一代,高热量少运动使得他们很小就患上高血压或糖尿病;他们被强烈的物欲侵蚀,只有不断购买最新潮的广告商品才能让他们短暂满足……
看着小W,我想,大多数孩子都很幸福。他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日常行为中能够找到令自己快乐的元素。只是我们经常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孩子自己究竟在想些什么!每一天,孩子都体验着老师、父母无法想象的快乐,如电脑游戏打通一关之后,幸福简直要从指甲里冒出来了!在哪里、和谁一起、做些什么能使孩子获得幸福感?孩子自己才是解答这些问题的最佳专家,从他们的回答中发现值得思考的还有:什么才是良好的教育方式。
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伊索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伊索坐在沙滩上,有一个旅行者路过。他问:“我来自城邦阿戈斯,去往哥林斯。你或许知道,那里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伊索想了一想,问他:“你来的那座城市里的人们过得怎样?”旅行者回答道:“他们非常不幸,生活无聊乏味,人人都暴躁易怒、怏怏不乐。”“这样啊,”伊索听了后说,“哥林斯的情况几乎一模一样。”旅行者听后,垂头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位旅行者经过,他来自埃皮达鲁斯,要往雅典。他也停下来问伊索,那里的人们过得怎样。伊索照例反问这位旅行者,生活在家乡的人们是否幸福。旅行者称赞家乡的人们真诚善良、热情好客。伊索对他说:“放心吧,雅典的人们也是一样,和善、友好,生活得非常幸福。”这位旅行者听后,昂着头,吹着口哨,继续向前走去。
我用这个故事结束了我的家访,我会为她营造另一个快乐、幸福学习生活的家。
题后:新生家访可以让老师处于完全倾听的状态,家访回到了原点——发现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发现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成长基因……从有准备的传统家访“关注学生问题”,到无为无知无意中“发现孩子优势”,是教育行走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一种改变,也是从“脑”(理性思考)到“心”(情感心灵)的递进,是从关注学生行为到释放孩子心灵的教育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