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真崇拜杜威教育理论的“伪”实践者,伪“杜威”迷。我知道,教育理论之于教师就是地图与旅行者的关系,尽管地图对旅行者来说是个很有用的向导,但它不能代替旅行经验,否则在网上“一日游”即可。
一个学习活动的首要价值不是结果,而是对该活动整个过程的体验。没有主动去完成是一种结果,结果后的“善后分析”也是“活动整个过程”的体验,只是暂时我还无法界定我的体验是好还是更好。我的进步存在于发展“对经验的新的态度,以及经验中的新的兴趣”。
去掉结果的遮蔽,更能认清自己的缺陷。本次学习活动设计的不足: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实践学习的必要说明;没有考虑到学生居住分散,假期不易集中;更没有与家长做必要的前期沟通等客观条件。最关键的是个人主观上也没有求“真”的态度。其一,“闭门造车”弄出一份问卷调查,不如带学生走向社会“真刀实枪”地“真”来一次实践,“真”亲近一回社会。明知道,多体验、多行动高于“理论的灌输”,一箩筐的真理不如一次真的行动。但我还是选择“理论”问卷,省事省时效率高。学生自然是以师之道还我——以理论对付理论了。这回还真是做了一回“学生的学生”。其二,以精心设计的外部材料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人”。主观认为学生会在信息多元、人心浮躁、精彩纷呈的假期里“真”愿意为完成2分钟就“勾”掉的实践作业耗费几小时,“真”明白做一件“无趣”“有意义”的小事对自我成长的重要性。自以为是的求“真”:说真话,做真事,做真人。其实也许还是在重复着别人的套话,偏信着“书本”上的教条,更曲解了教育的原理和目的呢。我和学生谁更“真”?
细想,真相、真理、真知本身都在发生着变化。岁月流逝,有些真知已不是真知,有些不是真知的变成了真知;课本只是一个“引子”,不同履历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注释讲解……实践是多样、多元的,实践出的真知也应该是多样、多元的,更何况实践也不一定能得到真知。
什么时候开始,各种“真知”实践就在“口号文化”、“课堂讨论”、“笔试问卷”中“樯橹灰飞烟灭”,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轻松完成?鼠标轻轻一点,各种实践的方法、路径,真知的词条成百上千,目不暇接,在臆想中完成各种调查问卷成为自己的常态。这是网络之错,学生之错,现实之错?加德纳说得好:
真理不再具有单一性,而是多元化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真理,这些“真理”也有可能不全面,但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