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吕世浩教授认为,知识可以分为外学与内学。外学是一个个的知识点,而内学是别人生命中的智慧。一个用来考试,一个拿来生活。那么,“教课本”是“外学”,只能停留在“知道”什么是好事好人、公平正义和人生价值,“知道了”这些是为了考试,所以,“知道了”却“做不到”。“教生活”应该是“内学”,着重于去“做”。在担当中学会责任,在勇敢中学会勇敢,在正直中学会正直。总之,在做人中学会做人,在生活中学会生活。
我认为,思品教育应该是生命智慧的教育(思品教学应该走向思品教育这一点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暂不在此赘述)。首先,教会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包括自身和自然界的所有生命;培养孩子的悲悯之心之情之感,这是做人之道。其次,理解外在规范的必要性,在生活中做一个守法守德的好公民。好人教育可以作为好公民的垫场教育。
我的思品课教学坚持示范大于言传、行动高于心动、体验大于灌输。所以,我设计的“微活动”浓缩学生真实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在情感与理智的交互和矛盾冲突中去探究、感悟及践行,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智慧,寓教于生活。“微活动”侧重让身体先“动”起来,脑袋跟着“活”起来。一句话:微活动是一个思想“热身”活动,身热才能心热。
案例1:学习“自尊自信”这课,我设计了“10+1+1”活动:就是让同学们彼此发现对方身上的10个优点和1个不足之处,以及提出1个可以改变不足的建议。
活动背景:有人调查指出,学生们在12年的学校生活中,要遭受1.5万种消极陈述。感觉自尊心良好的学生从幼儿园时的80%,到高中毕业时下降到12%。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恐惧,许多人甚至非常恐惧。孩子们非常害怕失败,害怕一直落在后面,害怕被人认为笨,害怕感觉自己笨。要知道,恐惧会破坏智力,使聪明的孩子表现得很笨。
我们班的学生有12名来自单亲家庭,还有19名来自“生、养、教”分离的家庭,班级学生中“多敏感、少自信”的学生较多。我们都知道,给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灌输知识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正式上课前,我设计了“10+1+1”活动。
1.活动前我先与学生讨论“赞美”与“吹捧”的主要区别:
赞美:发自内心的冲动—实事求是—有分寸。
吹捧:有目的,希望回报—无中生有—外表眉飞色舞,词语火辣,内心冰冷。
2.我简单说明赞美的技巧、方法:赞美要具体、清晰,尽量利用描述性词语。示范之后,先前后两两互相赞美,为随后的评价活动热身。
3.活动过程。利用课前10分钟,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卡片,采取走S形的方法,即第一位同学给第二位同学做评价,第二位同学给第三位同学做评价,直至循环完毕。传出去,其他收到这些卡片的学生写上赞美她的话,最后再把卡片传回本人。我让学生们先写下要评价的同学姓名,然后想想他有哪些优点,除了自己思考外,还可以去问别的同学。同学们写完后,将卡片交给我,我发现,交卡片的时候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平时最顽皮的一个学生悄悄对我说:老师,这个活动很有创意,我们都喜欢。
之后,在学生们互相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我又给每个学生加了几条优点。下一节课,我把写有学生们和我的评语的新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他们拿到评语后,全都仔细地看起来,从他们目光上下扫视的情况来看,他们拿着评语不止看了一遍。看了一会儿,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转过身,伸出手,微笑着和给自己写评语的同学握手,并不断地说:“谢谢,谢谢!”
同学们自发自觉地交换感受,有同学眼睛亮晶晶的,有同学小脸红彤彤的,有同学把纸条放进钱包里……“心热”都表现在“身动”上了。甲同学说,我没有想到我在别人眼中那么好,我今后要做得更好!乙同学说,这是我从小到大听到最多的一次表扬……
“10+1+1”活动相较教师直接讲述“什么是自信心”、“怎样正确评价自己”、“自信与自大、自满的关系”之类的知识更有效、更直接地戳中学生的心,而且影响更深远。
该“微活动”从别人评价的优点开始,不断强化对自己长处的认识,同时在为别人评价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初步体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人和认识自己的方法,这是人际交往的智慧。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10个优点,增添了自信,“1个不足”提醒自己今后行为的改正方向,因为是同伴的提醒,易于接受,易于操作、落实。“身热”到“心热”的过程,一点一点催化学生内省智能的发育成长,也一点点温热学生僵化、硬化的情感和冰冻的激情。“微活动”打开了学生的情感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