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26年的教育生涯理解教师的专业立场,更偏向教师的专业三观:一是生命观,二是职业观,三是学生观。
生命观: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我在”,都值得尊重,包括学生和我自己。
每日拼命地工作,但若是为权力、绩效工资、虚荣心,为恐惧,为担忧明天的早餐而工作,那么最简单的东西——我的心去哪了?心不在腔子里,难免会在不重要、无意义的事情上抱怨、重复,徒然增加“每日推石上山”的苦难。生命应该为“寻找趣味意义”而奋斗不息!应该有推完石头后吹着口哨下山的闲趣喜悦。洛克是在“推石上山”中“寻找趣味意义”的高手。比如,面对孩子们重复的过失,他和善的规劝、孩子式的技巧,避免了孩子们“推石”的无趣劳累和重复厌倦。他说:
一个普通教育方法上的错误,就是叫儿童时时记住许多规则和教训,他们对于那些规则和教训,常常不明白它们的意义,总是随时学到就随时忘却了。其实,假如你希望儿童应做某件事,或是某件事应该换个做法,结果儿童还是忘了没有做,或是做得不好,你应当叫他反复去做,直到他们做好为止。
我借洛克的办法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一个“老师好!”经过多次练习,在他们身上变成习惯,自然而然就“脱口而出”。礼貌回应,在受过训练的学生看来,因为时时应用的缘故,简直是一件与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的事。正如洛克所说,用这种方法把学生的任何过失改正过了之后,那过失便算是永远改正了。这样一件一件地改正下去,你便可以让他把过失全部消除,让他养成你所喜爱的任何习惯。
我想,习惯是“做”出来的,不是“教”出来、写出来、贴出来的。李克强说得更干脆:干一寸胜过说一尺。
职业观:教师专业的最大特点是富有创造性的有意义的脑力劳动。
洛克说:人人希望做导师的人具有谨严的作风和学者的性格。做导师的人自己具有良好的修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此外还要在学生的年岁需要的范围以内,尽量使他遵守。这是一种技巧,不是教得好的,也不是从书本上学得来的。
的确,教师应该是学生的人生灯塔,是学生的行为榜样。教师的修养、情趣,以及“泰而不骄”的师者姿态,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专业的精神追求和饱满的情感状态。所以,信息技术如何发达也无法取代教师“面授机宜”、“教学相长”的心灵感受。教师专业的精神状态应是一种稳定、深层、持久有回味的心灵快乐,跃动的人生体验。
学生观:学生是最活泼向上的生命体,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
洛克提醒:把学生看作一个青年人,他有你所有过的快乐与幻想。你不应该希望他的倾向和你一模一样,你也不应该希望他在20岁时候的思想和你在50岁时候的思想没有分别。他可以放逸一点、自由一点。不要沦陷为:“我们不是教孩子生活,而是教他们学问。”那样的话,他们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辩论;他们受了教育,结果只会停留在学校里面,不能跑到人世间去。
我想,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实际是怎样的,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结论和批判强加给他。教师培养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的生活观。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示范了应对人生、世界的一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遇到学生作业错误率高,老师经常吐槽“这题我都讲了8遍了”、“我真为你们的智商着急,怎么听不明白呢”。抱怨的话语传递了一种焦虑和急躁的态度,示范传递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呀。若真有学生回应:“明知有错,为什么8遍您都用一种方法讲呢?”教师将会多么尴尬呀。
我想,关心学生实际的样子会透露出教师实际的样子,于是我们会发现,学生就是我。“我怎么讲他们才能明白?”真心实意地与学生一起商量办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趣味;在点滴行动中传递一种诚心诚意、和善和谐的生活态度;在日常师生交往中体验、收获真诚、耐心、坚韧等各种精神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