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展示语境教学操作程序

展示语境教学操作程序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惊弓之鸟》课堂中,鉴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语义关系类型,于永正没有进一步追问相关词语和有关句子之间的语境关系类型,而是采用暗会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由上可见,于永正的教学形象地揭示了在阅读教学中语境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熟读课文;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内容的语境范围;感知学习内容与语境的关系;根据语境确立语义或表达方式。

(一)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是汉语言文化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语境教学开展尤其是上下文教学法开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课文不熟不开讲便成了语境教学对阅读教学的客观要求。在《惊弓之鸟》课堂讲授中,于永正首先通过画简笔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什么叫弓、弦、箭,顺理成章地引出导语“大家知道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一课就明白了”,从而造成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接着便明确阅读要求,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指出阅读方法:在阅读态度上,“精神要集中,要心到、眼到、口到”;在阅读方法上,“哪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在具体指导中,先让一学生试读第一、二两节。当学生把第一句就读“断”了时,于永正安慰学生说:不要紧,你再读两遍就读流利了。当学生练习两遍,读通了后,教师高兴地鼓励道:“就这样练!大家就像他这样把课文读一遍,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得正确、流利。”增强了全班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所有的学生读完一遍之后,又让一名学生读。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将课文读了两遍,基本读熟了课文,为后面运用语境教学法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学习任务

运用语境教学解决语文问题,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语文学习任务或来源于教材,或来源于教师指定,或来源于学生自己提出。其次是学习任务应具体化。语文学习任务要避免大而空,应是具体的拼音、文字、词语、句子、语段、篇章等方面的语文知识以及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语文技能问题。

在《惊弓之鸟》课堂学习中,教学任务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挂小黑板直接呈现的。这些词语是“惊弓之鸟”“大吃一惊”“信不过”“孤单失群”。与此同时,于永正还指出了理解这些词语的方法: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并指出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里就有,只要认真去读,就会知道,一看上下文就懂。

(三)确定语境范围

确定语境范围,首先,要分析学习任务所属的能力类型,看究竟是属于口语交际,阅读理解,还是属于写作表达。其次,分析该学习任务属于哪一类语境,看看学习任务和上下文、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认知语境哪一类关系更密切。最后,要具体分析学习任务与某种语境中哪一种语境因素密切相关。

《惊弓之鸟》中,这些词语理解属于阅读类型,其语境类型主要是上下文语境。在学生认真默读课文并经过思考后,于永正分别问每一个词语的上下文究竟是什么。如学生回答说“惊弓之鸟”的意思可以从最后一节“……它一听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中看出来,也可以从第五节“……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看出来了;“大吃一惊”可以从魏王说的话“啊!……真有这样的本事!”中看出来了,也可以从“魏王更加奇怪了”看出来;“信不过”可以从“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中的两个问号看出来的;“孤单失群”可以从“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中看出来。

(四)感知语境和特定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根据语境的各种功能确定其语境功能类型;其次,根据相应的语境功能类型确定语境和特定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或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明示或暗会的方式说明这种关系。

在《惊弓之鸟》课堂中,鉴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语义关系类型,于永正没有进一步追问相关词语和有关句子之间的语境关系类型,而是采用暗会的方式让学生感受。

换句话说,于永正根据实际需要,省去了这一步骤。

(五)确立语义或表达方式

根据语境关系,明确表达方式,指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说明。

经过上述几个步骤,学生基本理解了相关词语的意思,并在教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话指出了相关词语的意思。如“惊弓之鸟”的意思是:害怕弓弦响的鸟,“惊”是害怕的意思;“大吃一惊”中的“惊”是奇怪、惊奇的意思;“信不过”就是不相信;“孤单失群”就是离开同伴,“群”就是同伴,“失”就是离开。

由上可见,于永正的教学形象地揭示了在阅读教学中语境教学的一般操作程序:熟读课文;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内容的语境范围;感知学习内容与语境的关系;根据语境确立语义或表达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