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纪年款青花瓷瓶——由一件“大宋淳熙年造”书法人物青花瓷瓶说起
李 彤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看世界、看历史、看过去和现在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我国青花瓷器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也不例外,绝不会在元“至正”年突如其来成熟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动土量成千倍、万倍的增长,加之我国的交通、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发现了大量的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瓷器和瓷片,为我们研究唐、宋、元青花瓷器的产生、发展、成熟过程和相互之间的传承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实物资料。但这些瓷器、瓷片没有纪年款,这又给青花瓷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就是除“至正十一年”象耳龙纹青花瓷瓶外,再没有发现并被专家认可的第二件有纪年款的唐、宋、元青花瓷器来做标准器用以研究唐、宋、元青花瓷。但没有发现不能说客观事实不存在。考古没有发现更不能代表民间没有。笔者有幸得见的一件出土在宁夏海原县海城镇耙子洼村的“大宋淳熙年造”人物题诗纹腰鼓形青花瓷瓶,就很好地诠释了上述疑问和难题,为我们客观、科学研究青花瓷器的发展和相互之间的传承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实物资料。
我国唐、宋、元都有青花瓷器生产,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为什么从出土的唐、宋青花瓷器和瓷片看不到元青花的影子,更发现不了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唐青花是青花瓷的产生期,青花纹饰简单明了是很正常的。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打开余杭区仓前镇八字坟的宋代墓葬群时,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宋代青花带盖小罐,上面用青花绘有四朵菊花,青花花纹粗糙简单,且发色不良。目前发现并经专家认定的宋青花瓷器只有两件碗和一个罐及21块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检测,初步断定为浙江产品,所用青花料为浙江汇山产钴土矿。浙江龙泉金沙北宋塔和南宋末翠环塔所出土的青花瓷片证实,宋代浙江地区已烧造青花瓷器,而且早到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据《中国青花瓷》一书介绍,近年在江西景德镇郊区发现大批宋代瓷器碎片,其中有一些瓷碗的底部带有草书“海”字形的图案,碗外边缘有青花波浪纹。纹饰呈色晦暗,为带点青味的灰黑色。在距景德镇三十里的南市、宁村一带,这类青花瓷片更多。这些信息告诉我们,我国浙江、江西景德镇在北宋时就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纹饰简单、画工粗糙,所用青花钴料是我国南方产钴料,发色灰黑带点蓝。这件“大宋淳熙年造”人物题诗纹青花瓷瓶上的青花也是灰黑带蓝色,与出土宋青花瓷器、瓷片上的青花类似,但其书法、绘画技法是一流的。这件南宋淳熙年造的青花瓷瓶为什么在造型、书法绘画上远远超出其他宋青花瓷器和瓷片?通过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我们就会发现,“靖康之变”迫使宋朝皇室南迁,北方各大名窑优秀的窑工,特别是有一批磁州窑的窑工、画工也跟随宋朝皇室南迁,原来留下的一部分也因不满金政权的统治或在情感上不愿为金政府效力,故而投奔或跟至江西景德镇,极大地提升和推动了南方青花瓷器上书法、绘画技艺的发展,使青花瓷器上的书法、绘画技艺在南宋淳熙年间达到了一个成熟期。
磁州窑是位于河北省邯郸所属峰峰矿区和磁县境内有着1500年历史的陶瓷窑。到了唐五代,磁州窑的化妆白瓷在胎体制做,化妆技法的运用及透明釉的使用方面已逐步成熟,开创了化妆白瓷的生产。北宋时,磁州窑的装饰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书法技艺运用到瓷器上,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艺术的先河。然而正当磁州窑瓷器蒸蒸日上之际,金国统治者女真族在1126年占领并统治了包括磁州窑窑址在内的大片北宋疆域。磁州窑及北方各大名窑的窑工、画工、画士后随宋朝官员南迁并集结于景德镇,使景德镇集南北名窑技艺之大成,工艺水平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具有精美绘画、书法艺术的青花瓷器,是在南迁定居到景德镇的磁州窑窑工和画工、画士利用成熟的白底黑花瓷器烧造技术和绘画、书法技术,用国产高锰低铁的青花钴料代替黑花钴料,结合景德镇原有的简单青花瓷的烧造技术成功烧造的。据《陶记》记载,当时景德镇有窑300多座,形成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盛况。
从这件“大宋淳熙年造”人物题诗纹青花瓷瓶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包含的历史信息:
题诗的内容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少小不知勤学早,老大方悟读书迟。”这是唐朝爱国将领颜真卿的一首诗。据一位书画专业人士说:“这首诗的书法艺术水平非常高,是柳体书法,现在书法界没有几个书法家能在纸上写出这样的字,更不要说是在器物上书写。”小字落款是“大宋淳熙年造”。其落款位置和风格与北宋可考已有款式器物相同,更与南宋同时期的金国磁州窑瓷器,特别是一些瓷瓶、瓷枕上的白底黑花图案、纹饰有着极为相同之处,且都是“造”字款,而非后世“制”字款。
两面如意云纹开光人物画完全是北宋时期风格,与同时期金代磁州窑白底黑花器物如出一辙。据史书记载,金统治者(女真族)对书画相当重视,不断吸取汉文化的精髓,占领磁州窑所在地后继承和发扬了北宋磁州窑瓷器烧造绘画艺术,使磁州窑最典型的白底黑花瓷在金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金代磁州窑瓷枕上的婴戏图不但与南宋著名婴戏画家苏汉臣(北宋画院待诏,“靖康之变”时离开家乡开封南渡并复职)、李蒿的绘画风格一脉相承,而且还自立新意,形神并茂,并不逊色大家手笔,这就说明这一时期宋金文化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
这段难得的宋、金、夏和睦共处期,主要得益于南宋第二个皇帝孝宗赵昚在1165年为了对抗蒙古帝国与金、西夏进行了和谈,取得并维持了近40年的和睦共处期,也使南宋进入到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也给宋、金、西夏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淳熙年(南宋孝宗赵昚1174年~1189年)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年号。而现身‘大宋淳熙年造’青花瓷瓶的宁夏海原县海城镇耙子洼村(现在老乡们都叫它宋城),在宋元符二年后(1099年~1126年)由北宋占据,并且在该地筑有“南牟会城”(置西安州,属秦凤路)。1126年金国攻打北宋时,西夏国趁乱进攻宋朝镇戎(今固原市原州区)、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海城镇),西安州通判(守将)任得敬(三年后将17岁女儿献给西夏皇帝崇宗乾顺为妃,后得宠封为皇后,任得敬也擢升为国相,后因篡权阴谋暴露被杀)迫于北宋政府流亡南迁,身处西北一隅,孤立无援,为了自保和免于百姓惨遭西夏人屠杀,无奈投降西夏国,这也为以后西夏西安州与南宋和睦相处,开展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至南宋淳熙年间“南牟会城”(今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已被西夏统治50年左右,但这个地方曾经是大宋的统治区,加之北宋守将任得敬的投靠西夏,其城镇居住人员基本上都是原宋朝的子民,与南宋有着千丝万缕难以阻断的联系,再加上西夏党项族在对待宋人及其物质文化方面与蒙古人对待宋人及其物质文化方面截然不同,基本上是兼容并蓄,消化吸收。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只“大宋淳熙年造”南宋青花瓷瓶流落到宁夏海原海城镇耙子洼村原宋城遗址有它的偶然性,也有其客观必然性。不管这只宋青花瓷瓶是传世的、还是窖藏的,或是陪葬的,我们都已无法考证,重要的是这只有“大宋淳熙年造”纪年款的青花瓷瓶万幸且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我们研究宋、元青花瓷提供了实物资料,完全可以证明元青花不是在“至正”年突然成熟的,它是我国南北方窑工相互融合,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陶瓷艺术精品。
这只“大宋淳熙年造”青花瓷瓶形状像唐代青瓷腰鼓,其上的很多纹饰如竹叶纹、波浪纹、重环纹、云雾纹、人物纹、如意云纹、开光等绘画技法都能在北宋、金代、元代磁州窑白底黑花瓷瓶、瓷枕上找到它们的踪迹。蕉叶纹、莲瓣纹、树干纹、怪石纹等又能在被专家确认了的元青花瓷器上找到它们的踪迹。河北磁县郭光华老师在《千年窑火不熄的圣地——磁州窑历史概述》中讲道:“宋代磁州窑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艺术之先河,为后世青花和五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另据民国时期江西人江思清著《景德镇陶瓷史》中就有关于宋代釉里青的记载。这就充分说明磁州窑白底黑花瓷与南宋青花瓷、元青花瓷相互之间的传承关系。
这只“大宋淳熙年造”青花瓷瓶其上高超的书法、绘画艺术造诣很深,不是普通的瓷器画工、画匠所为,而是出在当时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画师之手,代表了南宋早期书法、绘画艺术水平。从其上颜真卿的“劝学篇”也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的青花瓷器不是普通人家的实用器,而是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达官贵人家的观赏器或是珍藏品。
可以肯定地说:南宋青花瓷器出身高贵,特别是其上高超的书法、绘画艺术风格,为日后成为元代官窑瓷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宋初年的青花瓷器是继唐、北宋青花瓷器后,景德镇白底青花烧造技术与磁州窑白底黑花书法、绘画艺术相结合,创造性地烧造出了除青花发色(当时只有低质量的南方产青花钴料)不成熟外,其他都已非常成熟的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器的第一个跨越式发展期。
当蒙元帝国(1276年)灭南宋后,丝绸之路早已开通。对蒙元统治者来说,出产高铁低锰苏麻离青(又称苏尼勃青)青花钴料的伊朗地区已是蒙古帝国伊利汗国(也称伊尔汗国,建存于1265年~1335年,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后定都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土,以蔑刺哈为陪都)的属地,将自己附属国(国君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有血缘关系)出产的优质苏麻离青钴料拿来取代发色不良的南方产高锰低铁钴料烧造青花瓷器是顺理成章的事(根本不存在进口伊朗苏麻尼青钴料的说法),从而烧出了青花颜色鲜艳、绘画技艺高超的元代青花瓷器。这是中国青花瓷器烧造历史上的第二个跨越式发展期,青花瓷器从此走向成熟。
朱元璋将元统治者打回到北方建立明朝后(1368年~1644,年明朝建存时期,蒙元帝国和他的四大汗国在当时并没有灭亡),因丝绸之路的中断,伊利汗国(伊朗)产的苏麻离青也随之断货,致使明朝初期没有高质量的青花钴料烧造高质量的青花瓷器,只能再次使用国产青花钴料烧造青花发色灰黑暗蓝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烧造进入到一个短暂的低谷期,直到郑和下西洋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伊朗地区产的苏麻离青又从海上运到了中国江西景德镇,使青花瓷器的烧造在明代早期又一次达到了高峰,烧出的青花瓷器青花发色更加鲜艳亮丽。
通过对这件“大宋淳熙年造”人物题诗纹青花瓷瓶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元青花不是在“至正”年间“突如其来”成熟并至善至美,又“突然消失”无影无踪,而是在南宋初期和元朝初期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使其至少在元中期达到了成熟。江西高安窖藏元青花瓷器被考证是元中期的窖藏,那么这批青花瓷器至少是元中期烧造,甚至更早。
有一些没有纪年款的南宋时期的青花瓷器因其青花发色与“至正十一年”象耳龙纹青花瓷瓶青花发色不一样而被“专家”否定,或是被“专家”划到明代早期青花瓷器里。
有一些被“专家”认定为元青花的青花瓷器应是宋青花,还有一些被划到元晚期“至正”年的元青花,应是元中期或是更早一时期的元青花瓷器。
南宋时期的青花瓷器青花发色与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青花发色因都用的是南方产低铁高锰青花钴料从而非常类似,鉴赏时要从绘画风格上加以区分。
通过对磁州窑白底黑花瓷器和宋、元青花瓷器的研究,我们找到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宋、元青花瓷器在书法绘画技艺上与宋、金、元磁州窑白底黑花瓷器是一脉相承。宋、金、元磁州窑瓷器有很多都有纪年款,宋、元青花瓷器也因该有很多是有纪年款的。但宋、元青花瓷器不但数量极为有限,且有纪年款的青花瓷器更是罕见,这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蒙元帝国的建立,是靠着掠夺其他民族财富,攻城掠地屠杀反抗者,很快强大起来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元帝国,一度称霸世界。特别是蒙元时期的蒙古人是在马背上长大的,文化根基低下,根本不懂爱惜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其本性就严重野蛮,而蒙元帝国统治者们更是仇杀成性、粗暴、掠夺。造成宋青花瓷器特别是带有纪年款的宋青花瓷器被毁灭殆尽。蒙古人攻灭西夏国后更是带有强烈的政治报复心理,将党项族杀尽,将其文化彻底毁灭,还将其皇陵及贵族墓全部盗挖,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全部被销毁,连碑刻都全部被砸毁,导致历史上西夏文化研究几乎为空白。要不是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才使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西夏佛塔和宁夏的一些西夏佛塔保存的一些文献没遭破坏外,西夏文化几乎从地球上消失。
蒙元帝国在攻灭金国和南宋后,金国和南宋的物质文化同样遭到毁灭性破坏。据民国《禹县志·山志》记载,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张克己为东张镇(今扒村,宋金时一个非常著名的磁州窑所在地)柏录翁庙撰写的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有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荣,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蒙古人灭金的前一年)兵烬之余,百不存一……”。这段历史记载充分说明蒙元帝国在灭金时对金的物质文化进行了毁灭性摧毁。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佛教江南总统杨琏真伽怙恩横肆,势焰烁人,穷骄极淫,不可具状,盗掘临安魏靖王墓,得金玉宝器甚多。遂得陇望蜀,乘元初政制未备,勾结丞相桑哥,盗掘宋六陵并陪葬墓共一百一所,得珍宝无数,陪葬的各种瓷器都被砸碎销毁。南宋陵园,毁于一旦。杨琏真伽将宋陵帝王遗骸杂以牛马枯骨,埋于杭州凤凰山南宋故宫,并建“镇南塔”于其上。宋遗民悲切,不忍仰视。所幸塔下遗骨早被调包。原来盗陵事发后,唐珏、林景熙、王英孙、郑宗仁、谢翱用计以他骨换取散落的帝骸,每陵一函,密葬于山阴兰亭天章寺,又于宋常朝殿掘得冬青树,植于所函土堆上以为记。因理宗顶骨硕大,如换取恐泄露,被西僧用为饮器。直至杨琏真伽败后,始渐为世人所知。
当明太祖朱元璋听到翰林学士危素所奏宋六陵厄难及理宗顶骨为饮器事,都叹息久之说:“宋南渡诸君无大失德,与元又非世仇,元既乘其弱并取之,何乃复纵奸人肆酷如此耶!”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戊午,御札丞相宣国公李善长,令西僧汝纳、监藏深惠以理宗顶骨来献,瘗于南门高座寺之西北。明年五月壬辰,礼部尚书臣崔亮奉敕以理宗顶骨藏诸旧穴。其余宋陵遗骸亦从天章寺迁回攒宫,上封松树,重立诸帝陵名碑。这也为明太祖朱元璋对元统治者进行政治报复,毁灭其物质文化,特别是带有纪年款的元青花瓷器埋下了伏笔。
由上可知:首先元统治者在灭了南宋后,对南宋的物质文化进行了疯狂的抢掠和毁灭,特别是易碎且不好被带走的瓷器最易遭到损毁的厄运,是宋青花瓷器大部分被毁灭的主要原因。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备受元人的欺压,亲眼目睹了蒙古统治者残暴凶恶的所作所为,消灭元统治者及其文化是其首要目标,其政治报复性行为导致了元青花特别是有纪年款的元青花瓷器几乎被毁灭殆尽。
宋朝、特别是南宋的薄葬习俗导致高规格的宋青花瓷难以陪葬,因为得不到地下保护,从而难以留存至今。
高规格的墓葬因有金银珠宝而吸引蒙元统治者盗挖,导致宋青花瓷器、特别是有纪年款的陪葬宋青花瓷器遭盗挖,毁损几近灭失。
新统治者毁灭前朝统治者物质文化遗存的心理状态是包括宋元青花瓷器在内的中国几大瓷器迷案的重要原因。
宋、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白底黑花瓷器是民窑瓷器,物美价廉,老百姓既可以使用,又可以用以陪葬。特别是白底黑花瓷枕,给死去的人枕上一个让其安详睡去是对死者表达敬意的最佳方法。因是普通老百姓的墓葬,不会引起盗墓者的垂涎,更不会引起新统治者的注意而招致掘墓,造成陪葬的瓷器被损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宋、元青花瓷器高贵的身份也是招来被毁灭的原因之一。所以现存或出土的宋、元青花瓷器特别是带纪年款的是少之又少,成为极罕见的珍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