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10月8日
地点:淮安市实验小学集团长征分部五(1)班
第一课时
孔凡成自我介绍,姓“孔”不是“孙”。板书:孔
我们共同学习两节课。
师生问好。
一、导入,学习生字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反映的是邓小平爷爷走完人生最后一个篇章的故事。具体写的是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对照生字表,可以查工具书,问老师、问同学。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看出示的词。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全党 崭新 呜咽
海疆 香港 属于
无垠 澳门 舷窗 震撼
生个别读。
师:有没有读错的?(指导读音呜咽、舷窗)齐读
(指导写法,分析字形结构,注意形声字“党”“崭”“呜咽”“疆”“港”“属”“垠”“舷”“澳”“撼”)
师:在这些词中,有些是要学会写的,特别是第一、二行。如“党、崭、呜咽”,分析其结构;分析“疆”的形旁、“港”的写法。这些字都应该会写。怎么写?看课后习题2,拿出钢笔描红,注意笔画。
生描红。
师:有些同学课前已经描红过了,可以临写一下。描红时要注意笔顺。(师巡视、指导,强调描红时注意笔顺)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这篇课文读正确了吗?我请几位同学来读。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很流利,就是稍快了点。
继续指名读(生读得流利、非常好、正确流利)。
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价,略)
师:假如有人想问你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你能用一两句话告诉他吗?
默读课文,把你想告诉他的内容写下来。
师(巡视时发现学生部分学生看参考书):不要看参考书,不然就不是你思考的了;写的时候不要写“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把它去掉。
师:同桌之间、前后可以交流一下,相互补充。
师:假如有人问你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可他没有时间详细听,请你简要概述一下,怎么说?
生:写了1997年3月2日上午,撒向大海。
师:有一个地方注意一下,什么撒入大海?(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师: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写了1997年3月2日上午,邓小平爷爷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师:他说的“最后的篇章”能听懂吗?最好再加入一句“邓爷爷的骨灰撒入大海”就更具体了。还有谁说?
生:写了1997年3月2日上午,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向大海,他虽然死了,却在人们心中永生。
师:“死了”最好改为“逝世”。
师简述内容:1997年3月2日,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入大海。愿他在大海中永生!
师出示课件:
1997年3月2日,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入大海。愿他在大海中永生!
师:前一句是事情,概括事情;后一句是人们的愿望,反映出人们的态度。
师:我又想问一个问题了,这句话与课文比较起来,哪个写得更翔实具体?
生:本句与课文比,课文更详细。
师: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把内容写具体的?课文增加了什么内容使课文更充实?边读边思考。
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怎样将这件事写具体写充实的。
生:增加(第七节)这样抒情性的语言。
师:还有吗?
生:第二自然段第二句“大海呜咽,狂风卷着浪花,痛悼(diào)伟人的离去……”
师:说得不错,增加了相关的景物描写。不过这里的“悼”应该读——
生:(齐声)dào。
生:第三自然段中说“也许……”
师:这个事情是不是真发生了?这个地方加入了联想、想象。生:第四自然段,增加了排比。
师:这是排比吗?排比至少要有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
生:增加赞美邓爷爷的词、句。
师:还增加了赞美伟人的句子。还有别的地方吗?
生:只有伟人才完成篇章。
师:有意思的想法。
生:第五自然段,写得详细。
师:结合大家刚刚说的,我总结了一下。怎么把内容写得更具体?(出示)
写出事件经过。根据课文内容简说:飞向大海——撒入大海——告别大海。
强化景象描绘。第二和第五自然段。
补充相关信息。如和本文有联系的关于邓小平爷爷相关情况。
添加相关联想。如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至六自然段。
具体学习联想,出示第3节,学生齐读。
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联想。联想就是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上。
出示第三节。齐读“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也属于全世界。”
师:把这一节去掉如何?
生:(若将第三自然段删去,师范读)内容单薄了。
师:再读联想的话。出示:“从那永不停息的……”
师:把这些联想的句子去掉,会怎么样?出示: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时近中午,专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透过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涌。
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删掉后就显得单薄了,前后也不通。增加联想的内容使内容更充实!
师:一起读课文,感受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充实的。
生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课文怎么写具体的,边读边思考,读后总结。
师出示:
写出事件经过
强化景象描绘
补充相关信息
添加相关联想
生齐读。
师:这篇文章800字,要你扩充成3000字,会吗?你会怎么写?请阅读新华社记者何平、刘思扬所写的长篇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
生自由读通讯原文,品读作者如何写具体的。(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点
师:结合新华社记者何平、刘思扬所写的长篇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将50字文章变成800字文章,再变成3000字,方法掌握了吗?说——
生齐读:
写出事件经过
强化景象描绘
补充相关信息
添加相关联想
师:根据不同读者需要,将3000字变成800字,再变成50字的句子。怎么做?
生:缩写时,将事件经过、景象描绘、相关信息、想象联想的内容删掉。
师:对。我们来看《月光曲》中的这两段话。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月光曲》)
运用联想的方式是将内容写具体的好方法。请阅读上面两段话,指出哪些是联想,删去如何?
生:删去联想后就变成了: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这是缩写,但不生动了。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师:对。复习就到这里。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屏幕出示:
通过品读词句领会课文抒情的方法,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
师:请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请看第一句话。这里的“低低地、缓缓地”表示什么样的情感色彩?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生:邓爷爷很爱中国,爱人民,爱祖国。
师:不错。这是结合第六节小平爷爷的话说的。仿佛邓小平爷爷不愿离开人间,他要再看一眼他深爱的人民。
生:在首都上空飞,表明全党全中国人民爱邓爷爷、思念邓爷爷,邓爷爷慈祥。
师:你们怎么看出来的?
生:从这一段的相关词语,就是下文,比如衷心爱戴,表现出人们怀念、沉痛悼念之情。
生:我增加一点,首都繁荣,聚集各族人民,首都代表全国人民,以点带面。这样写出全国人民对小平爷爷的感受。
生:我和他们不一样,更能突出当时悲痛的气氛。
生:让人们都看到载着邓爷爷骨灰的飞机,对邓爷爷离去伤心。不忍他的离开。
师:非常好,大家能结合下文来理解。同学们的回答主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邓爷爷的不愿离开,二是大家的痛悼之情。怎么读呢?
生:读时应低一点,慢一点。个别读(再慢一点更好。)
指名读,齐读。
师:再看第二句。这里有许多地方值得注意,“安放”改成“放”行吗?为什么?把手放一下,大家自己注意一下就可以了。“安放”变“放”不可以的原因,自己思考品味。再看最后一句。
师出示第一节第三句话。“崭新历史”是什么意思?结合新华社记者何平、刘思扬所写的长篇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就好理解了。出示课件:指邓爷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使全国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师:结合第二节思考一下“最后一个篇章”是什么意思?请联系第二节理解。一起把第二节读一遍,看看“最后一个篇章”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一个篇章”的意思是“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
师:对了。如果我们结合何平、刘思扬所写的长篇通讯《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就更好理解了。师出示资料,文中写道:
邓小平同志临终前,再二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啊,骨灰撒放大海就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这里之所以说是篇章,其实还有将人生比作一本书的意思。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来看第二节。师范读。
师:有人说这里“伴”应该写成“拌”,思考一下,有什么感受?
师:(出示第二节),书中“伴”能否变成“拌”?大家思考思考,思考了收获才大。
生:鲜花不是搅拌骨灰,而是陪伴。
生:搅拌不可能,鲜花在一旁陪伴逝者。表明不仅叙述事实,而且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不仅陈述事实,还要表达一定的感情。“拌”只是描述客观事实,“伴”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人情味。
生:鲜花代表人民对邓爷爷的思念。鲜花比作人,应用“伴”,有作者及人们对邓爷爷的情感,有人情味。
师:好。“呜咽”是什么意思?对,是低声哭泣。大海会低声哭泣吗?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呜咽”是哭泣,拟人,好处是使文章更生动。
师:为什么要用拟人呢?
生:写出骨灰撒大海的情景。
生:悲伤,大海当作人来写,大海也为邓爷爷的离去而低声哭泣。痛悼伟人的离去。
师:对,这样让景象充满情感色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如高兴时景色写得开心些,伤心时景色写得悲伤些。
怎么读呢?能不能像我这样声音很大、很快?
生:不能。
师:对。要读得慢一点、声音低一点。(指名读,师要求读得再慢一点、咬字清晰些、再低一点更好。)
师:全体像刚才读得好的这位同学那样读。(生齐读。)
五、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齐读并思考,第三段写了四个地方,地点不断扩大,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越来越远,范围越来越大。原因是邓爷爷不管到哪,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师:结合资料,通读原文,对照看。
生:说明小平爷爷的贡献大。
师:这里用了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增加了感情,增强了气势,说明了小平爷爷贡献大。
生齐读。
师:这段只换了几个表地点的词,我把后面几个地点擦掉,看看大家能否背上。
(生自由背。)
师:我再删去其他句,只留第一句,背。
师:全部删去,背。
师:大家背得很好。
师:第四段读一遍。(师出示: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师:这句是对偶,非常凝练、概括地写出骨灰撒大海这一事件,表达了人们的悼念之情。
生齐读。
六、品读第七自然段
师:第五节描绘了告别大海的情景:水天一色,波翻浪涌,由此还联想到小平爷爷的话。作者用一个词“震撼人心”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一起读这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生有感情齐读。)
师:好。正因为这样,作者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师:谁与大海同在?
生:小平爷爷。
师:对。这里“永生”是什么意思?小平爷爷已经逝世,怎么能永生呢?作者想说的是什么?
生:作者的心里话是,因为邓爷爷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生:说他的业绩、事迹。
生:他的丰功伟绩。
师:对。是歌颂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一段中,顺序能变动吗?请大家课后思考。下面我们把这一段再一齐背一下。
(生不看课件,齐背第七自然段。)
七、总结本课写情方式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词语段落品味如何抒情,看看用了哪些方法?
(师总结。)生齐读: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2.修辞多样,贴切动人
3.直抒胸臆,感人至深
八、出示作业
假如现在你是播音员,需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脱稿朗诵给大家听。你怎么办?
如果周围有人想请你详细地向他介绍《在大海中永生》,请你不看书并有感情地讲给他听。
【简评】
本文主要运用了语境教学法。首先运用上下文教学法。在教学内容确定方面,突出通讯特点,根据通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特点,通过缩写让学生把握通讯的消息核心;通过扩写体会通讯和消息在篇幅上的区别,感受通讯中联想手法的运用;通过品味语句领悟通讯的文学性特点,学习本课的抒情方法。在教学中,将字、词、句放在上下文中品读,将课文放在原文中品读,既可以省去介绍邓小平革命业绩这一环节,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化课文理解。其次,还运用虚拟语境教学法。假定了种种虚拟语境,让缩写、扩写、诵读成为需要,让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成为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